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達·芬奇:手稿背后的思考
來源:人民日報 | 王恒  2022年07月24日08:13
關鍵詞:達·芬奇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人的臉究竟有幾塊肌肉”“眼睛是如何處理光線的”“啄木鳥的舌頭究竟長什么樣”“為什么魚在水里比鳥在空中運動更快”“陰影的邊緣是什么樣子的,應該如何畫下來”……這些五花八門甚至有點無厘頭的問題,被列奧納多·達·芬奇認真地記錄在自己的待辦事項中。達·芬奇古怪執(zhí)著、愛好廣泛,這一切都源于純粹的好奇心,也為他天才般的一生埋下創(chuàng)造的種子。

2022年是達·芬奇誕辰570周年。1452年,達·芬奇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納芬奇小鎮(zhèn)附近名為安齊亞諾的村莊。除了簡單地學習過商業(yè)算數(shù),他沒有接受過正統(tǒng)教育,似乎帶著一絲自嘲,他說自己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所以,達·芬奇尤其努力,經(jīng)常隨身攜帶筆記本,記錄下所觀所思。這個習慣伴隨他終生,隨著時間推移,積攢的手稿浩如煙?!,F(xiàn)存的7000多頁筆記很可能只是他全部筆記的1/4。這些手稿由他的學生繼承,經(jīng)后人整理拆分、裝訂匯編,手稿內容涉及繪畫、動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醫(yī)學、數(shù)學、地質學、物理學、光學、力學、工程學等,達·芬奇在每個領域幾乎都無師自通。

父親皮耶羅將十幾歲的達·芬奇送到佛羅倫薩韋羅基奧的畫室當學徒時,他就顯示出過人的繪畫天賦。在師徒共同繪制的《基督受洗》這幅畫中,達·芬奇負責畫面左下角的小天使,韋羅基奧負責主體部分的耶穌和圣約翰。據(jù)文藝復興藝術理論家瓦薩里的說法,韋羅基奧看了達·芬奇畫的小天使后自愧不如,發(fā)誓不再作畫。6年的學徒生涯,達·芬奇不僅學習了繪畫技法,也學習了透視、幾何、比例和解剖等知識,這成為他繼續(xù)深入研究其他科學領域、設計研發(fā)各類裝置的重要基礎。

一封心懷抱負的自薦信

不安的而立之年即將到來,達·芬奇寫道:“我們從不缺少計量這些苦日子的工具,如果這些時光給世人留下任何關于我們的記憶,它們就沒有被虛度……告訴我,我究竟做成過什么”。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他想要闖出一片天地。在給盧多維科公爵的自薦信中,他細數(shù)了自己的種種才能,尤其凸顯了自己作為軍事工程師和城市規(guī)劃者的出色才能。

達·芬奇設計的武器和城防種類繁多、精美復雜、攻防兼?zhèn)洌簭摹皬娦У氖笈?、多筒機槍”到“殺傷力駭人的卷鐮戰(zhàn)車”,從“靈活拆卸的大炮”到“可八方齊射的加農(nóng)炮”,從“圓錐形全封閉的裝甲車”到“可以降低炮彈威力的圓形防御堡壘”。憑借杰出的繪畫技能,他將許多復雜器械用視覺語言呈現(xiàn)出來,其中不乏細致入微的部件拆分圖、內部零件的研究(如彈簧制動傳力裝置、滑輪升降設備等)。從美學角度來看,它們外觀精美,并不等同于一般的機械制圖。有時,畫家還別出心裁地配上生動形象的效果圖,這是幾百年來第一次有人把機械理論和機械設計、藝術與科學完美融合在一起。

在城市規(guī)劃方面,達·芬奇構想了一座“烏托邦”式的理想城市。當時歐洲黑死病肆虐,他率先以衛(wèi)生與美觀為出發(fā)點,將城市進行功能性分層,具有高架區(qū)域和地下區(qū)域,并設計了合理的下水道排污體系。在改善河道方面,他為佛羅倫薩與亞諾河的通航作了運河規(guī)劃。在排澇防洪方面,達·芬奇繪制了一種“離心泵”來制造出海水漩渦,利用虹吸原理將沼澤中的水抽排入漩渦。當時,人們認為這些手稿中的設想不切實際,而如今抽吸泵確實被用于排干沼澤,某些運河航線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交通路線。這些前瞻性的設計具有實用性,達·芬奇的思想遠遠超越了自己的時代。

在這封自薦信最后,達·芬奇才提到自己“在繪畫領域無所不能”。的確如此,在后來的日子里,他繪制了《抱銀貂的女子》《巖間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等經(jīng)典作品。《最后的晚餐》標志著畫家藝術的高度成熟,畫面行云流水,構圖均勻靈活,技法爐火純青。得益于對解剖學的研究,他完美詮釋了畫中人物各不相同的姿態(tài)與表情,展示了他們的真實情感。

一顆來自生命的感召之心

1500年,名滿歐洲的達·芬奇回到闊別18年的故鄉(xiāng)佛羅倫薩,此時的他已近知天命之年,褪去了少年的壯志豪情,取而代之的是穩(wěn)重和成熟。正如他的自畫像一般,曾經(jīng)俊朗的少年生出長長的胡須,但歲月依舊無法掩蓋他的睿智,在微蹙的眉毛下,他目光堅毅、溫柔地注視著一切。這些變化也悄然發(fā)生在研究中,達·芬奇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感觸。

達·芬奇研究者肯尼迪·克拉克認為,“達·芬奇的整個思維走向是從機械轉向自然的。”1505年,達·芬奇終于完成《鳥類的飛行》手稿。這份筆記記錄著童年夢境,“一只飛鳶飛到他的搖籃邊,用尾翼撬開他的嘴?!边@是關于飛行最初的記憶,冥冥之中預示了他對飛行持續(xù)一生的研究。達·芬奇模仿鳥類翅膀設計了撲翼、滑翔式飛行器,構想出一種螺旋槳式的動力裝置,兩者被譽為現(xiàn)代滑翔機和直升機的雛形。

對達·芬奇來說,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滿生命力,宇宙是一個有機體,水是宇宙萬物發(fā)展的推動力,研究水在土地和空氣中的運動規(guī)律就能了解宇宙萬物形成的奧秘。在各個時期的手稿中,我們仿佛看到他佇立在河岸潛心觀察水流的漩渦;有時他久久凝視著水面的微波、池魚的嬉戲;有時他漫步海邊,注視著波濤洶涌、潮起潮落;有時他不顧年邁跋涉山谷,追溯源頭;偶爾,他將米粒、草籽、樹葉、墨水、木棍放入水流,觀察它們的流動軌跡。從微觀轉向宏觀,達·芬奇得出地球水循環(huán)的“蒸發(fā)”機制、地殼運動的概念,形成生命整體的循環(huán)理論。

《溫莎手稿》收藏了16幅達·芬奇繪制的“洪水”圖,這些作品繪制于他生命中的最后幾年。畫面中的巨浪洶涌澎湃,達·芬奇以其特有的卷曲線條將洪水泛濫的姿態(tài)與流體漩渦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他對水流的癡迷令“洪水”成為最富有個人情感色彩的手稿。從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洪流,洪水似乎要吞噬一切,難免給這些手稿帶上一絲悲劇性色彩。面對如此殘酷的自然,人類顯得無可奈何。也許,達·芬奇更想表達的是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時也借此提問:我們是誰?我們如何居于宇宙、自然的宏大秩序之中?

最初,達·芬奇為各種動植物表現(xiàn)出的生命力所吸引,領悟到自然的力量,試圖借科技將這些力量為人所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他愈發(fā)感受到人類的渺小。在他看來,無論是細小如蟲蟻,還是深邃如星空,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即便是智慧如人類,也是大自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如今,達·芬奇錯綜復雜的設計手稿和非凡的科學理念依然備受世人關注。美國雷丁公共博物館將于今年10月舉辦達·芬奇特展,展覽以全尺寸建模、多媒體互動、紀錄片等方式讓觀者沉浸式體驗他的創(chuàng)造與研究。人們將看到,藝術家達·芬奇還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智慧的哲學家。他在500多年前便試圖將人與自然看作統(tǒng)一且和諧的整體,揭示自然中孕化的各種美的規(guī)律和潛藏的原理,借描繪自然無情的懲罰來警示后人常懷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