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自覺對人終欠和藹溫柔” 夏承燾的學術(shù)與生活世界
來源:文匯報 | 管琴  2022年08月08日07:44
關(guān)鍵詞:夏承燾

夏承燾1929年4月8日日記,記收到梁任公先生家屬信,“先生嘗謂戰(zhàn)士死于沙場,學者死于講座,竟以身驗斯言矣”。

瞿禪日記的特殊之處,還是處處顯出詩人的本色,坦率敘寫心境。《夏承燾日記全編》在年代上比析出的學詞日記往前與往后都有延展,收錄諸多未刊詩詞,尚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對其精神世界的揭橥,尤其鮮明。

近人日記不乏時間跨度較長者,如顧頡剛?cè)沼洠?913—1980,首尾68年)、周作人日記(1898—1966,首尾69年),這與作者的年壽、日記的存續(xù)間斷以及保存狀況有關(guān)。新近整理出版的《夏承燾日記全編》,始自民國五年,終于1985年也即夏先生逝世前一年,首尾70年幾未曾間斷,近代學人日記中可謂罕有其匹。

其實只是單論年限,意義并不大。夏先生日記在學術(shù)方面的重要性,三十多年前就已顯現(xiàn)。80年代《天風閣學詞日記》的整理面世,為當時學界的盛事之一。20世紀多詞學大家,但像龍榆生的百萬字日記全無留存,夏承燾日記卻大部分得以完整地留下,尤顯珍貴。不過夏先生日記全貌究竟如何,一直隱而未彰。7年前在樂清舉辦的夏承燾先生研討會上,筆者聽說吳戰(zhàn)壘先生的女公子吳蓓女士在整理日記手稿,便一直期待能睹全帙?,F(xiàn)今出版的十二巨冊,年代上比析出的學詞日記往前與往后都有延展,舊時代完整的學術(shù)與生活世界得以清晰地呈現(xiàn)。

據(jù)夏先生自述,與晚清許多學者一樣,他作日記之效仿對象,“?伯(李慈銘)、復堂(譚獻)及周自庵(壽昌)諸家之作,斐然在前。不敢云企望前修,日不間斷,聊以習恒而已?!保?926)“習恒”并非單純?yōu)橛浭禄蛐奚?,也是“為己之學”之重復演練。

與陳寅恪、胡適、吳宓等民國初元前后留學國外的學人相比,夏先生的起點并不高,甚至可以說相對落后。他出身于普通的溫州商人家庭,家境清貧。五四那年他二十歲,任教于小學?!靶W教員謀一位置,似同登天?!保?919.4.18)多年后仍有感慨:“明年忽已三十,我其終為一鄉(xiāng)一邑之人乎。”(1928.11.1)有意向上,卻逡巡不前,這一早年經(jīng)歷和錢穆頗為相似。錢穆比夏承燾年長五歲,執(zhí)教小學十年有余,執(zhí)教中學則有八年;夏承燾亦有十年以上的小學、中學教育經(jīng)驗。他和錢穆一樣,通過自學得以拾階而上?!白运寄壳皩W問,得之昔日學校間者甚少,大半乃自修得來,可知學問非自動不成?!保?923.4.22)早年雖從學張、林鹍翔,內(nèi)心仍然覺得“少無名師,此平生大憾也”(1929.4.15)。20年代他曾短期在西北大學任國文講席,受聘時尚且“自度學殖猶不足自信,擬辭不就”(1925.4.23),返浙后仍在寧波、嚴州等地當中學老師。一直到1930年,才因邵祖平的推薦,在之江大學任教。巧合的是,他任教之江的這一年,正是錢穆受顧頡剛推薦、入燕京大學任教的同一年。改聘燕京,錢穆自認“為余職業(yè)上另一大轉(zhuǎn)進”?;仡櫹南壬臍v,之江亦是其人生之重要轉(zhuǎn)折。他開始系統(tǒng)地從事詞學考據(jù)已有兩三年,但在詞壇上大放異彩則是在之江任教以后。從治學路徑上說,二人早年均受《文史通義》的影響較深。錢穆起始由《孟子》《墨子》始,進而至其他經(jīng)史典籍;夏承燾則由十三經(jīng)入手,二十歲以前幾乎通讀記誦大半,詩學方面的入門較早得益于《隨園詩話》等。

20年代后半期,他的讀書已漸入佳境。1927年日記開始出現(xiàn)專精為詞的自我勉勵。

新文化運動中的經(jīng)史考據(jù)是顯學,從諸子到古史,烜赫一時。夏承燾自我期許不止于詞學,是專注于這一領(lǐng)域還是另作拓展,多有猶豫。他對宋史尤有興趣,但是否舍此就彼,難以決斷。1934年,他已有意“改治宋史,以十年精力赴之”(1934.3.24),下一年又自寬“枕上思能成《詞學志》數(shù)十卷,亦足不朽,不必騖高遠治宋史”(1935.3.3)。有時似覓見出路:“以眼前我所愛好之物,為極天下之至美善,一心力而注之,皆能成學問、成事業(yè)?!保?937.2.3)有時又覺“徬徨歧途,心意甚亂”(1940.8.28)。筆者僅舉其于宋史前后考量之一端,夏先生對自己是否畢生從事于“文事之末”,反復而不能決斷,可見他的性格較為專注并且謹慎。“平生善沉思,每當靜坐孤棲時輒回憶往事或預想將來”(1920.6.14)。這一性格也主導了他的人生選擇。

日記是對個人史的系統(tǒng)記錄,20世紀的學人日記多留下對激變中的世界新鮮而直接的反應。當時的一個命題是在大時代中,故紙生活是否仍有意義。張星烺1924年12月致信陳垣:“天下大亂,救死不暇,遑論學術(shù)?!睍r局紛亂中對內(nèi)心的壓迫,是一種普遍的體驗。1928年,“閱時人一文,怵于世變之日亟,抑抑不歡。十年以后,不知復有吾輩端坐讀書日否。”(1928.12.29)此語無疑成讖。時局漸緊,更覺大患之將至,1935年7月:“內(nèi)憂外患如此,而予猶坐讀無益于世之詞書,問心甚疚。愿欲一切棄去,讀顧、孫、顏、黃諸家書,以俚言著一書,期于世道人心得裨補萬一,而結(jié)習已深,又不忍決然舍去?!贝说刃那谌沼浿性偃尸F(xiàn)??箲?zhàn)爆發(fā)后,夏先生先是隨之江大學遷入上海,其后轉(zhuǎn)入浙大龍泉校區(qū)。國難之下,是繼續(xù)其冷淡事業(yè),還是對國家有所“靖獻”,顯見陷入憂虞而不能去之。然也不乏坦然剛決的時刻:“亂世之學,但求自能獨立耳,固不在張脈僨興也?!保?941.12.26)王汎森曾分析夏承燾“治學”與“應世”的矛盾,指出“夏氏的矛盾其實是一個時代‘新’‘舊’兩種學問態(tài)度的矛盾”。

戰(zhàn)時輾轉(zhuǎn)逃亡,精神緊張,同時感受到激烈變化的時代對學術(shù)生活的逼壓,是一代學人面臨的大環(huán)境;就小環(huán)境而言,長年沉溺于故紙事業(yè),憚于體弱,也常見憂生之嗟,則是另一種受迫的人生實錄。日記中常見有“苦體弱,精神不支”“小病遂如此疲苶,體弱可慮”等語。在智識與“衛(wèi)生”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體弱者也付出了很多日常的努力??加喤c吟詠、讀書與養(yǎng)生分別作何安排,總是懸而未決,時常形諸筆端:“自覺奄奄無生氣,總由看書過勞,敝精耗神所致?!保?923.1.9)讀書人讀此應能會心。

學人的精神困境在當時是普遍的,瞿禪日記的特殊之處,還是處處顯出詩人的本色,坦率敘寫心境。吳蓓在撰寫前言時已指出,日記的一些文字“是極優(yōu)美的游記小品,可入明人堂奧”。寫景狀物方面的筆墨并非玩賞性質(zhì),而是融入學人的生活。除早年任教西安、晚年遷居北京,抗戰(zhàn)期間短暫地在上海任教之外,夏先生的大半生都生活在浙江,他的生活世界也與杭州、嚴州、龍泉、雁蕩等地的風景融為一體。與日常風景作深切的溝通,表征之一是愛散步。近代學人中,瞿禪可謂記載散步最多的學人之一。此外,之江大學在地理上很是優(yōu)越,他在執(zhí)教七年后,仍然感嘆“樓前萬綠填山,清晨鳥聲滿耳,之江真足留戀”(1937.5.11)。從嚴州東湖、西湖到杭州錢塘江畔、孤山再至雁蕩,所至之佳山水無不是其詩情的淵藪?!白詰M行跡似東坡,到處隨身有西子”,身之蹤跡與詩思之綰結(jié)如影隨形。

漫長的學人一生中,交往范圍之廣,友朋感情之深,亦可觀可感。夏先生曾自述出學詞日記的初衷即“師友訓迪,不可忘也”(1941.5.30)。七十年日記,背后龐大的交游圈也有清晰的脈絡。

前輩學者中,他與朱彊村、吳梅、金松岑、張爾田、冒廣生、夏敬觀等長年通信討論詞學,并有詩詞唱和。20年代初,他曾經(jīng)林鐵尊向朱彊村呈過詞作,朱彊村對其多有夸獎。作白石詞考證時與吳梅考訂音律,吳梅許其為治白石詞第一人。與一流學者交流方面,他在二十幾歲、學術(shù)漸成熟時期已有足夠的意識,亦老練通達。例如日記曾提到有撰寫中國學術(shù)大事表的打算,欲修書請教梁啟超,但最終“與先生并世,竟未一面,真辜負矣”(1929.2.21)。僅此一語,足見其求師請益心理的迫切。

在溫州、嚴州任教時,身邊有吳鷺山、謝玉岑等好友;在杭任教時,與其頻相往復的友人包括龍榆生、唐圭璋、錢基博、鄧廣銘、郭紹虞、任中敏、程千帆等,均是當時文史學界的中堅力量,在杭交往之前輩學者有馬一浮、黃賓虹等,朝夕相處之同事則有王季思、徐震堮、任銘善等。

日記中刻畫的學人群像,如1932年4月17日于杭州見顧頡剛:“午后再詣頡剛,肅客殷勤,姁姁如老嫗。以其談吐樸訥,尤覺悃愊可親。”見周予同,“其人談吐、豐采皆好”(1928.1.6)。和鄧廣銘的交往從30年代開始,持續(xù)半世紀之久。鄧廣銘箋注辛詞比他早,他因此自覺放棄,“此君讀書能識高心細,傾想無已?!保?937.3.29)多有這種惺惺相惜的君子之交。早年日記還顯示,客陜時他與中共傳奇人物董健吾、與后來成為國民黨要員的王陸一等亦有來往。民國教育界不乏各種傳奇人物,因緣際會有所遇合,讀之有趣。

近代學人日記既有意在“學”方面下工夫,“學”的范圍若何,零散或系統(tǒng)的私人閱讀史,也頗能顯出本人的趣味,從李慈銘、王闿運到后來的金毓黼等,都有“學”的具體展示。夏先生用新的學術(shù)方法治學,已闊其堂廡。關(guān)于他的詞學成就學界已談得較多了,其實他對同時代的文史成果以及新文學也相當熟悉。對新文學包括譯介文學的趣味,在當時從事故典研究的文史學者中并不常見,呂思勉就曾自稱“于新文學最無嗜好”。但夏先生一直密切地關(guān)注新文學、外國文學。

日記之所以為信史,也是在于有性格、情感等完整界質(zhì)的投射,令撰者之面貌更直觀立體。讀民國學人日記,我們多能感受到作者的氣質(zhì)各異,如顧頡剛的憂郁和敏感,吳宓的情感易于沖動等等。夏先生身上更多的是敦厚溫雅,不失高朗之氣。他善于自省,常常自責“自覺對人終欠和藹溫柔”(1923.6.2)。甚至著書立說也需要反思,“好著書,由名心作祟,不能保持坦蕩之懷,思每日看《朱子集》數(shù)篇滌洗之?!保?940.10.20)。他終身保持和易樸素。每獲稱贊,或?qū)⒗㈨懺谌沼浝?。“潭秋箴予‘深沉有余,明快不足’,此中予病?!保?931.2.10)記錄友朋之箴規(guī),既是晚清日記的遺留,也是自覺的人格磨礪。

關(guān)于其個人生活,此次出版的日記全帙亦有大量披露。例如記載其初戀經(jīng)過,早年與比鄰的錢氏小姐相悅,后因兩家家境不偕而未成。家中為其娶的妻子游淑昭多病,亦似鮮能理解其人生志趣,“內(nèi)子謂予十年以后如仍碌碌教書,誠為可憐,其實有何可憐。”(1939.2.19)但五十年間,仍與妻子相濡以沫,晚年妻子去世后才續(xù)娶吳無聞先生。在有情義之完善人格方面,瞿禪亦屬完人。

杭州雖非京滬那樣的學術(shù)中心,但民國的三位詞學大師夏承燾、龍榆生、唐圭璋都在江浙滬一帶,交往頻繁,學術(shù)積累更形深厚。錢穆曾形容30年代的北平“世局雖艱,而安和黽勉,各自埋首,著述有成,趣味無倦”。夏先生背后龐大的學術(shù)交游,亦是20世紀上半期學林世界繁密交往的寫照。而日記所勾勒的移步換形的新世界,還包括民國初元的溫州,20年代的西安,三四十年代的杭州、上海,以至80年代的北京學術(shù)圈等等。日記全編收錄的夏先生諸多未刊詩詞,尚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對其精神世界的揭橥,尤其鮮明。

“記憶是一種表現(xiàn)曾經(jīng)存在而現(xiàn)在已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保羅·利科語)。在對抗遺忘方面,日記可能是最重要的載體之一。讀夏先生七十年所記,尤感世事之縱橫與時間本身帶來的改變。晚年所記,亦有珍貴的歷史價值。最后,我想引1932年夏先生在浙大的演講中所引《維摩詰經(jīng)》經(jīng)句作為本文的結(jié)束:“高原、陸地,不生蓮花(華);卑濕污(淤)泥,乃生此花(華)?!毕南壬v的是如何在憂患中悟得人生之真義,從其一生經(jīng)歷來看,實則接近于夫子自道。

(作者單位:北大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