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構建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體系
來源:光明日報 | 李思輝  2022年09月07日09:29

據(jù)媒體報道,國家文物局日前在京召開全國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試點工作推進會,探索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體系。

星羅棋布的文物建筑是中華文明的符號、歷史文化的見證,是不可移動、不可再生的珍貴遺產(chǎn),應該得到妥善保護。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重視程度不夠、保護手段不強、制度措施不硬,加之文物建筑歷經(jīng)滄桑、相對脆弱,很多文物建筑永遠地消失了。

2021年汛期,全國政協(xié)委員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河南、陜西、山西等省份超過2500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毀;數(shù)月前,有著900多年歷史的中國現(xiàn)存最長木拱廊橋萬安橋付之一炬……每當看到文物建筑遭到不可修復的損毀,人們總會痛心疾首:“如果早一點做好預防措施就好了!”

誠然,文物建筑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它們處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必然需要面對自然災害的影響,必然面臨自然老化、結構變異、承重不足等現(xiàn)實問題。然而,事先做好檢測、排查、預警、修繕、防范、保護等工作,就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盡最大可能避免文物建筑受損。梳理近些年文物建筑損毀的案例,我們發(fā)現(xiàn),在文物建筑轟然倒塌或付之一炬之前,當?shù)卣块T其實有過很多進行預防性保護的機會??梢哉f,珍惜并把握住機會,功在千秋;忽視和浪費機會,遺恨百年。

事實上,文物建筑的預防性保護不僅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備受重視,在我國也有悠久而漫長的傳統(tǒng)。早在漢代以前蜀地就形成了一套針對都江堰的“歲修”制度,每年冬春之際古人定期修治河道,防止河道淤塞;宋代城市有專管城墻修補的“牢城”或“壯城”;明清時,針對建筑物形成了定期檢查和日常修繕的“歲修”制度;在民間,也有房屋日常維護的習俗——捉漏。國家文物局推動故宮博物院、晉祠博物館、曲阜市文物局、西安城墻管理委員會等11家單位開展預防性保護試點,目的就在于探索當下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的路徑和經(jīng)驗。

預防性保護不是什么新鮮概念,關鍵是要以更專業(yè)、更有力、更成體系的制度舉措去匹配并落實。具體到各地,還涉及是否真正重視歷史文物保護、真正把文物建筑保護納入決策范疇的政績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tǒng)籌好文物保護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蔽奈锉Wo不只是哪個部門的事,而是需要從對歷史和未來負責的高度出發(fā),充分給予重視的重大治理課題。

一旦思想觀念上的重視到位了、人財物保障到位了,相關部門開展監(jiān)測預警、日常維護、防災規(guī)劃、政策管理等工作就不會有糧草不濟之虞;一旦建立起針對不同文物建筑、務實管用的預防保護制度體系,并且推動其真正落地實施,76萬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就將以更從容的姿態(tài),走向更久遠的未來,煥發(fā)更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李思輝,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分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