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2022年第11期|杜衛(wèi)東:與歷史不期而遇
啪——!一聲槍響,子彈劃出一條弧線,揭開了中國近代外交的序幕。
歷史就是這樣詭異,它把積貧積弱的中國又一次卷入“風(fēng)暴之眼”,同時,也把一個百年不遇的時代變局推向了古老的紫禁城。
這是1875年2月。英國為探索一條從緬甸經(jīng)云南進入中國內(nèi)地的通道,向清朝總理衙門稱,將有幾名英國官員從緬甸入境,并由英使館派一名翻譯前去接應(yīng)。翻譯馬嘉理與英國探路隊匯合后不久,與當(dāng)?shù)剡吤癜l(fā)生沖突。馬嘉理首先開槍擊傷邊民一人;隨即,他本人和四名隨從被憤怒的群眾當(dāng)場打死。第二天,沖突有所加劇。案發(fā)后,云南巡撫岑毓英奏報是“野人”劫財所致,而英駐華公使威妥瑪則堅持是一起有意制造的反英事件,要求清廷速派大員赴英通好謝罪。
于是,在一個涼風(fēng)掃榻、黃葉敲窗的秋日,郭嵩燾與歷史不期而遇。
謝罪使
1876年9月初,養(yǎng)心殿東暖閣。
這兒原本是皇帝休息和每年行開筆儀式的地方,“辛酉政變”后,慈禧把持朝政,便成了她垂簾聽政之所。所謂垂簾,不一定面前掛有簾子,慈禧用的是黃色屏幔。因為男女有別,只是象征性分割一下而已。
坐在寶座上的慈禧接過太監(jiān)跪呈的青瓷茶杯,掀開杯蓋抿了一口,瞟了瞟跪在幔外的一位漢臣,道:“起來回話兒,你是先帝的老人兒,禮就免了。”
此人就是郭嵩燾,字筠仙,湖南湘陰人,時年57歲。1847年考中進士,后幕羅文俊、曾國藩;1856年末離湘北上,赴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入朝為官后深得舊識陳孚恩賞識,推薦給天子,咸豐召見后,得以入南書房行走。南書房是皇帝的文學(xué)侍從值班的機構(gòu),平素陪伴天子賦詩撰文,寫字作畫,間或秉承皇帝意旨起草詔令,類似于皇帝的秘書班子,能入值者皆以為榮。
凝望水面一葉落荷,可以遙想它當(dāng)年曾經(jīng)承接的雨露。
郭嵩燾初入南書房時,大清內(nèi)憂外患,國運衰危。咸豐皇帝并非尸餐素位的昏君,也想做中興之主,只是國事如一團亂麻,他想織成一匹錦緞,卻理不出頭緒。發(fā)現(xiàn)一個一心想富國強兵又學(xué)問極好的臣子,自然心有戚戚。君臣對談,如同鐵屑遇到磁石,相互吸引。問計天下大事后,皇上微微蹙起眉頭,嘆了一口氣:“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轉(zhuǎn)機否?” 郭嵩燾心念一動,他沒有想到咸豐能如此放低身段,不恥下問,于是面色莊重,一字一頓回答:“皇上,天也,皇上之心即天心所見端。皇上誠能遇事認(rèn)真,挽回天意,天心亦即隨皇上為轉(zhuǎn)移?!毕特S雙眸一亮,追問:“如何便能轉(zhuǎn)移?”郭嵩燾大膽望向咸豐,目光中滿是期待:“不過認(rèn)真兩字。認(rèn)真得一分,便有一分效驗?!?當(dāng)時,“躺平”已成大清官員的日常姿態(tài),一味敷衍、怠于政事,致使朝綱不振。咸豐聞言,輕輕頷首,臉上綻出一縷不易察覺的笑意。這之后,皇上不時會找這位比自己年長13歲的飽學(xué)之士聊聊天,縱論古今、馳騁天下。談得興濃,會到朝陽爬上樹梢,如時間張開翅膀,扯出一天絢麗的彩霞。
真正的倚重,不是置對方于權(quán)力陰影中的占有,而是由衷的欣賞。
慈禧因為郭嵩燾曾為天子近臣,所以稱他是皇帝的老人。見他起身侍立于側(cè),便放下茶杯,慵懶地打了一個哈欠,語氣關(guān)切地說:“我知道,讓你出使英國賠禮不是什么美差,外頭雞一嘴、鴨一嘴的議論我也聽到了不少。不過呢 —— ”慈禧扶著近侍太監(jiān)伸過的手臂,起身走下寶座,面色愈顯莊重,“此時萬不可辭。國家艱難,正需要臣子盡力。平素你公忠體國,這差事讓別人去我還不放心,就有勞你為國家辛苦一趟吧?!?/p>
話說到這份兒上了,郭嵩燾自知已無退路。
確實,他的內(nèi)心有些糾結(jié)。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作為浙江學(xué)政羅文俊的幕僚,郭嵩燾不避風(fēng)險,趨身抗英前線,目睹大英帝國的炮艦在中國內(nèi)海橫行無忌,“親見浙江海防之失,相與憤然言戰(zhàn)守機宜,自謂忠義之氣不可遏抑”。——浮生出入風(fēng)塵里,數(shù)載驚皇矢石前。豪氣如虹,橫亙在硝煙彌漫的天地之間。同時,郭嵩燾明白,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沒有實力作為支撐,“忠義”之氣只能是一道無奈的休止符,譜不出任何華美的樂章。后入曾國藩幕僚,他積極接觸洋務(wù),有意識進出外國圖書館,登上西洋輪船,主動結(jié)識西人了解西方情況。目光如劍出鞘,開始穿越“華夷之辯”的歷史迷霧,“衡之以理,審之以天下之大勢”,從理事統(tǒng)一的高度觀察中西關(guān)系,見解宏闊,高出同儕。他清楚,不請而至的西方列強有著雙重身份,既是開著炮艦闖來的侵略者;也代表著比封建主義先進一個代際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
按下社會的暫停鍵,重新開始。不恥向?qū)κ謱W(xué)習(xí),才是富國強兵之道。
此前,郭嵩燾在廣東巡撫任上被免職回鄉(xiāng),像是被暗彈擊傷的飛鳥,撲棱著雙翅,卻沒有了屬于自己的藍(lán)天。失落像洪水爆發(fā),彌漫了他的心田;郁悶如山火蔓延,炙烤著他的意志。落魄的日子里,他是從唐詩中尋來扁舟,寄情于情感的山水;還是獨守廬中,用半壺寂寞、一碟憂愁為自己療傷?總之,巨鯨不會甘心擱淺沙灘。閑居八年,在朋友的幫助下,郭嵩燾出任福建按察使,比之巡撫雖然是降級使用,但如山鷹,終于有了一塊落腳的巉巖。接到出使英倫的任命,他開始有點發(fā)蒙,知道這是一塊沒人愿接的燙手山芋,但很快釋然:“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毕褚晃恍凶哂诮膭?,他準(zhǔn)備為心中的信念一搏,“方今天下,能推究夷情,知其所長以施控制之宜,獨區(qū)區(qū)一人。” 這并非顧盼自雄,他確是最早認(rèn)識到邦交重要性的時代先驅(qū)者。在世界近代化進程加快,中國對外交往進入“條約” 時代以后,勇開風(fēng)氣之先,認(rèn)為代表國家出使,與馳騁沙場的將軍、運籌帷幄的樞臣同等重要。
只是,白云深處能否展現(xiàn)彩虹,并非取決于他的個人意愿。
郭嵩燾沒想到,這次出使,在“國體、事要、商情、地勢,四者無一能知”的士大夫階層竟產(chǎn)生了那么強烈的反彈。各種罵名洶洶而至,翻滾成一股巨大的輿論漩渦,幾乎把他吞噬。大清朝乃“天朝上國”,怎么能千里迢迢跑去向“蠻夷”謝罪?有人寫了一副對聯(lián)諷刺郭嵩燾:“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于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不是追求塵世的富貴,就是向往天國的福祉 —— 很少有人在利害得失面前超然忘我;連鳥都會本能地規(guī)避捕網(wǎng),人的選擇怎能不為功利牽制?
郭嵩燾糾結(jié)了。他的糾結(jié)并非沒有道理,殷鑒不遠(yuǎn)!閉關(guān)鎖國的清廷第一次遣使出海,竟以美國卸任駐華公使蒲安臣為團長,因為清政府自視天朝,不屑與“蠻夷之邦”交往,達(dá)官顯貴沒人愿意去。兩位清朝官員奉旨隨行,一路盡心事事,回來后不但沒有任何獎勵,反而被發(fā)配邊地。
事情過去不到五年。歌詞即便淡忘,悲催的旋律依然回響。
有同僚勸郭嵩燾“裝睡”。在爾虞我詐的晚清官場,“裝睡”不失為明哲保身之道。他不是沒想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可郭嵩燾年輕時就讀于岳麓書院,經(jīng)世濟民、家國情懷,是湖湘文化的歷史積淀,也是岳麓書院的精神傳承。中華若亡,除非湘人盡死——這是湖湘文化傳遞給歷史的回聲,而岳麓書院是湖湘文化的發(fā)源地,有如一面獵獵戰(zhàn)旗,在時代的長空迎風(fēng)招展。從這里走出的郭嵩燾,怎么會在國運衰微時“裝睡”?
太后的召見,一錘定音。
慈禧聽說郭嵩燾幾次上書請辭,是真怕他托病不去。廟堂上下,有洋務(wù)經(jīng)驗又忠心事國者,非其莫屬。他如推諉,國庫空虛、兵餉兩絀,因此事再起波瀾,奈何?或許,沒有這位權(quán)高位重的女人勸勉,郭氏最終也會負(fù)重前行。他的內(nèi)心有一團火在燃燒:“生世不過百年,百年以后,此身與言者幾具盡?區(qū)區(qū)一時之毀譽,其猶飄風(fēng)須臾變滅,良亦無足計耳!”作為“謝罪使”,郭嵩燾期盼的是“謝罪”后的常駐。英倫三島的風(fēng)花雪月當(dāng)然不能吸引他,他要洞悉西方文明的發(fā)展軌跡,尋求一個落后之邦雄起的背后邏輯。因為他清楚,域外并非盡是夷狄,夷狄也不等同于禽獸。漢民族建立在“夷狄之辯”上的民族自尊早該被顛覆。英國有著走在世界前沿的工業(yè)文明,放下“天朝上國”的架子,認(rèn)真以彼之長補己之短,即便出使前途叵測,他也不會放棄這個為富國強民尋找火種的機會。
未來是一幀照片,唯獨歲月可以使它顯影。只是,在時光流逝之前,你無法知道它的構(gòu)圖;能夠看清時,山川景物、化民成俗,一切都已成型。或許,這正是它的神奇之處,令人憧憬,又充滿變數(shù),引領(lǐng)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之赴湯蹈火,義無反顧?!皦研奈磁c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在歷史的回音壁上,留下了他們穿越時空的人生絕唱。
退出養(yǎng)心殿,郭嵩燾迎風(fēng)而立。凍河初開,他是第一塊逆流而上的冰排。沒有人知道,會化做一泓碧水,還是將被命運擊碎?
歷史在此刻定格:紫禁城的陰影中,走出首位中國駐外使節(jié)。
晴空一鶴排云上
蔚藍(lán)色的大海上,一艘郵輪破浪而行。
1876年10月16日晚,郭嵩燾從上海的港口啟程出使。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他感嘆萬千:“嵩燾乃以老病之身,奔走七萬里,自京師士大夫,下及鄉(xiāng)里父老,相與痛詆之,使不復(fù)以人數(shù)。英使且以謝過為辭,陵迫百端。衰年顛沛,乃至此極!”那年,郭嵩燾年近花甲,腦后的長辮黑白相雜,像一條干枯的羊尾;臉上的皺紋如洪水漫過的坡地,已是溝渠縱橫。作為朝廷二品大員,郭嵩燾如想茍且,本可以過得鮮衣美食;可是他“犯罵譏笑侮而不悔”。他知道,自己的理想如幽深的峽谷,從縱深躍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只能孤獨求勝。
站在甲板上,郭嵩燾愿意讓海風(fēng)吹拂臉龐。如果是早晨,乳白色的晨霧會為大海罩上一件淡淡的輕紗;朝陽躍出時,海面微波粼粼,像撒了萬點碎金。天空如果有云,那云更襯托出海的廣袤;如果一碧如洗,便像有兩個海了,一個在天上,一個在腳下,無窮盡向前伸展,在視野的極限處匯合。天連著水水連起天,形成神奇的天際線,可以看見,卻永遠(yuǎn)無法抵達(dá)。有時航行幾天,除偶爾會掠過幾只海鷗,除了水就還是水,除了天還是天。
這時,郭嵩燾會吟出曹植的名句:“天地?zé)o終極,人命若朝霞”,豪氣便如排云而上的白鶴。人生短暫,他期待活出一份屬于自己的精彩。特別是參觀了路經(jīng)的埃及、希臘和羅馬,腦洞大開,世界優(yōu)秀文化形成一塊碩大的背景板,矗立在身后。他審視著這個圓形的綠色星球,日月星辰,恒靜無言;青山大海,代代綿延,好像一切都在日復(fù)一日地自我重復(fù)。他卻從西方的科技發(fā)展中,從人心流俗的不斷演化里,聽到了歷史踏響的足音,如響雷滾過,動人心魄。
登島不久,郭嵩燾將蓋有皇上玉璽的道歉信呈給了伊麗莎白女王。
他們的到來,在英國也掀起一股旋風(fēng)。洋人對這個遙遠(yuǎn)的國度充滿神秘感,女眷的小腳成為英國人的談資,他們不明白,中國人為什么以“三寸金蓮”為美,把好端端的腳從小緊勒致殘?使館隨員的兩個家人上街購物,居然在路上被人以杖擊頭打落了帽子,或許肇事者是想看一看華人男子的及腰長辮如何梳扎。兩位中國下人不敢計較,但路見不平的行人卻將這名叫布里的鐵匠扭送官府,英國法院以傷害罪判處了他兩個月勞役。郭嵩燾得知布里擊頭只是酒后好奇,便致書總理請免予課罪。這一做法被認(rèn)為極有風(fēng)度與教養(yǎng),贏得社會廣泛尊重。此后,英國人在路上見到中國人,會歡呼鼓掌,以示歡迎。
郭嵩燾感受到了英國人民的友好。他沒有想到,所謂的“蠻夷之國”,其繁華的程度絲毫不遜色于自詡為“天子之都”的京城,商賈云集、人心向上,反而比大清國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他結(jié)交了許多英國著名的科學(xué)家和思想家,秉燭長談、焚香興亡,發(fā)現(xiàn)西方在許多方面已經(jīng)遠(yuǎn)超“天朝”;看到英國人使用的電話、電報、留聲機,更是被強烈震撼,這不就是中國人在神話中才有的千里眼、順風(fēng)耳嗎?他的心靈像一只放飛的鳥兒,自由地翱翔于思想的天空。從女王到首相,從總統(tǒng)到議員,他都往來無忤,應(yīng)對裕如。他還全然無視封建禮教的清規(guī)戒律,攜夫人一同出席英國友人的家宴,一同接受英國女王的召見。甚至不反對夫人與男子同席進餐,還想讓夫人出面舉辦茶會,招待駐英各國公使的女眷,以至于參觀圖書館、博物館和大學(xué);欣賞歌劇、畫廊和音樂會,更是生活的日常。他貪婪地汲取著現(xiàn)代文明的甘露,超越流俗,心胸如海,擁抱著整個世界。
郭嵩燾還結(jié)識了來英國留學(xué)的嚴(yán)復(fù),如磁石吸鐵,兩人惺惺相惜,很快成為忘年交。一老一少,每次交談都會引爆思想的火花。郭嵩燾為小友的見解所驚嘆,小友被郭嵩燾的學(xué)識所折服。這位對后世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啟蒙家,將郭嵩燾與屈原并論,感嘆郭嵩燾在萬馬齊喑的年代,一人而負(fù)獨醒之累。
獨醒之累?何其悲哉!
大廈將傾,最痛苦的其實不是危樓中的房客,而是吹哨人。淚澆在心底,長出的不是鮮花,是荊棘。滿朝文武,難覓知音者;一路坎坷,不遇同行人。即便開明如李鴻章,也只知道購鐵船、購水雷、購槍,“要之皆末,無當(dāng)于本計”。左宗棠認(rèn)為洋務(wù)只干不說,因為一說就可能招致議論。他赴英國購買機器,招攬工匠,織布、織毛呢,干得熱火朝天,可惜“何關(guān)今時之急務(wù)哉”?其他如張之洞等眾多洋務(wù)派大咖,也都不懂得學(xué)習(xí)西方要有本末之分。更遑論那些抱殘守缺、冥頑不化的達(dá)官顯貴了。李鴻章想引入電報代替驛遞,還屢議不決。朝廷守舊派給出的理由竟然是:電纜埋入地下,電流通過,會驚擾了祖宗。
近代中國面向世界經(jīng)歷過三個階段:器物、制度、思想。郭嵩燾所處的時代是第一階段。他讓思想穿越時空,審視虹霓變幻,幽鳥相逐;雙眸映出點點星辰,像星光融入璀璨的銀河,那是他思想和探索的結(jié)晶。結(jié)合華夏疲敝、西洋繁盛的現(xiàn)實,郭嵩燾提出了中國教化湮滅、西洋政教修明之說:“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yuǎn)之于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fēng)俗,歐洲各國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碑?dāng)時,中國士大夫知此義者,無人能出其右。在深入考察了英國的憲政、商業(yè)、科技、教育、學(xué)術(shù)及風(fēng)俗以后,他更加確信,英國之強根本不在船堅炮利——這只是果,而在于其政體的勃勃生機——這才是因。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標(biāo)高,這種識見甚至可以思接后來辛亥革命的政治訴求與變革主張。如同一束煙花,綻放在黑暗如磐的封建專制語境中,光彩照人、驚世駭俗。
郭嵩燾還檢點大勢,把晚清的外交歸結(jié)為幾個字:“怕、詐、蠻、蠢?!本改鎸④娹壬揭粦?zhàn)即潰,于廣州城頭高懸白旗,是為怕;兩廣總督葉名琛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身敗被俘,客死異鄉(xiāng),是為詐;僧格林沁夜郎自大,狂妄沖動,被英法聯(lián)軍大敗,引燃了圓明園一把大火,是為蠻。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無視時代變局,一切憑陳規(guī)舊習(xí)而行,豈非蠢哉!
郭嵩燾之前,中國對西方的認(rèn)識經(jīng)歷過兩個階段。第一個是林則徐的時代,西方是中國人一廂情愿想象的西方。這位虎門銷煙的英雄,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里竟以訛傳訛地寫道,英國兵的雙腿構(gòu)造與中國不同,屈伸艱難。只要倒下去就爬不起來,故而英軍毫無陸戰(zhàn)能力,無需擔(dān)憂。第二個時代是斌椿的時代,彼時西方則成了中國人一廂情愿想象的東方。在斌椿眼里,西方的一切文明都可以在中國經(jīng)典中找到依據(jù),不過是中華文明的余緒。每一個讀過斌椿考察報告的人,在其中看到是另一個“清帝國”。
郭嵩燾曠達(dá)不羈,開啟了檢索世界的全新視角,并找到了中國開放的路徑:變革制度、發(fā)展教育、興辦工商。盡管他知道,這是一條荊棘叢生的路。
獨倚危樓,空余幾許煩愁。恨神州夜長,金甌殘破,星月無輝,酒醉人休。酣聲一片,側(cè)臥木榻事事憂。汝獨醒,血薦軒轅,浩氣長留。今世來生,冰心一片,欲殉國家之難,奮不顧身,不懼謗咒。
郭嵩燾并非只是驚艷西方民主,亦能洞悉其弊端。英國上議院議長格蘭非爾曾向他發(fā)牢騷,說我不同意動輒用兵,在這一點上與閣下觀點一致。1857年因為鴉片貿(mào)易出兵中國,上議院和下議院就爭得很激烈,會都開不下去了。當(dāng)時主張不用兵者是多數(shù),然而終于沒有獲勝。我在議院很久了,國家決定用兵而在議會被否決的事,實在沒有幾次。郭嵩燾聽了并不驚訝,在重大原則問題上,議會并無一錘定音的決策力,“西洋議院之有異黨相與駁難,以求一是,用意至美”,但兩黨之間有時“負(fù)氣而不相下”,郭嵩燾又覺得很可笑。對英國宮廷的形式主義,郭嵩燾也有微詞。接受英王接見,要“久立一廳候見,既見,而轉(zhuǎn)至前北向,俟引見畢乃退,各國公使無敢先歸者”。郭嵩燾由是感嘆:“此邦一切禮儀從簡,獨此為虐政。中國朝賀,亦無如此久立者?!?/p>
作為思想解放的先驅(qū),郭嵩燾也有自己的局限。因為實權(quán)皆為朝廷掌握,作為公使,儀式感更強。英政府也知道這一點,視郭嵩燾為禮儀花瓶,每每出入觥籌交錯的上流社會,自是滿眼溫文爾雅。他在曾國藩大營最初接觸洋務(wù)時,對洋人的彬彬有禮也印象頗深。于是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與西方交往,只要 “以理格之”“以禮通之”則可。這未免有點天真,有時候,有理無理只能是大炮說了算。不過,郭嵩燾并不偏執(zhí)。比如,他洞悉到日本欲吞并琉球的野心,就一再疾呼:“日本為中國近鄰,其勢且相逼日甚,吾君大夫,其旰食乎!”嘁,你們的心可真大,大禍將至,還能按時吃飯?只是,火災(zāi)將起,呼號者反被視為瘋魔,他的警示醒言被直接“黑屏”,結(jié)果一語成讖,大錯鑄成。本欲了卻君王事,豈料竟被秋風(fēng)傷,獨徘徊,遺恨長,滿腹悲情付愁腸。
虹霓只是一道遠(yuǎn)方的風(fēng)景,風(fēng)和雨才是生活中的常態(tài)。
孤 燈
在晚清官場,郭嵩燾是暗室中的一盞孤燈。
才華豐沛、視野宏闊,他本來可以被歷史聚焦,領(lǐng)銜出演一幕時代活劇,卻因為清廉自守、出言無忌而被官場邊緣化。就像一出大戲的拉幕人,只是在轉(zhuǎn)場間留下幾幀落寂的背影。如果走進郭嵩燾的世界,你會有一種徜徉湖畔的感覺,微風(fēng)拂面,細(xì)雨靡靡,真誠像潺潺流淌的碧水,讓你的心沉入就不想浮出,因為有太多的高貴等待你去打撈。
郭嵩燾與左宗棠的交往,始于相敬,終之背棄,亦可見其人品。
郭、左是老鄉(xiāng),求學(xué)時即交好,為避戰(zhàn)亂,兩家還同覓山間清幽之地,誅茅筑屋,做逍遙客??婆e連續(xù)受挫的左宗棠對仕途或已心冷,想做名士而浪跡江湖,以至1852年長沙被太平軍圍困,湖南巡撫張亮基邀他出山退敵時,推辭不就。郭嵩燾知道好友蓄志懷才,雞鳴起舞,一再勸勉激勵,左宗棠才為之心動,穿越炮火硝煙縋城而入,開啟了波瀾壯闊的仕途之路。
對左宗棠的舉薦,郭嵩燾可謂不遺余力。在南書房時,左宗棠還是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帳下幕僚,一次咸豐問起左宗棠情況,郭嵩燾不吝贊詞:“左宗棠才極大,料事明白,無不了之事。人品尤極端正。他只因性剛不能隨同,故不敢出。數(shù)年來卻日日在省辦事?,F(xiàn)在湖南四路征剿,貴州、廣西籌兵籌餉,多系左宗棠之力。” 咸豐聽了露出欣慰之色。見皇上心情不錯,郭又進言:“左宗棠為人是豪杰,每言及天下事,感激奮發(fā)。皇上天恩如能用他,他亦萬無不出山之理?!?/p>
文人相輕,自古皆然,嫉賢妒能更是官場積習(xí)。咸豐焉能不知?郭嵩燾這番言辭懇切的舉薦,應(yīng)該給咸豐皇帝留下了極正面的印象。
后來,左宗棠捅了一個婁子??癜敛涣b、恃才傲物的他,即使“叨陪末位”也要耍大牌兒。一次,零陵總兵樊燮拜訪駱秉章,沒有向這位師爺行禮,讓左宗棠十分不爽,抬腿就是一腳,呵斥:“王八蛋,滾出去!”堂堂朝廷二品武官,竟然遭到一名舉人幕僚打罵,忍了,還有何面目行走于江湖?在湖廣總督官文的支持下,樊燮狀告左宗棠“欺罔貪狠”,把持湖南政局。咸豐下旨嚴(yán)辦,如果查實無誤,就地“咔嚓”。后來左宗棠化險為夷,是因為皇上被奏折中的一句話打動:“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甭?lián)想到郭嵩燾的那一席話,才決定法外施恩,并破格召見了他。見面一聊,印象不錯,即命他以四品京堂候補襄辦湖南軍務(wù)。
左宗棠因禍得福,心存感激。發(fā)跡后,找到向咸豐皇帝上奏折的大理寺少卿潘祖蔭,一見面便下跪謝恩。潘祖蔭謙辭,左宗棠也不隱諱:“我不是跪你,我是跪你在折中所言‘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迸俗媸a笑稱,此言是依郭嵩燾之意;上抵天廷,也是受了郭嵩燾之托。當(dāng)時郭嵩燾被僧王參劾,已經(jīng)邊緣化,無力向皇上保薦,才找到同在南書房當(dāng)過值的他施以援手,言之殷殷,情之切切,故不忍相拒。并告訴左宗棠,聞公遇禍,郭嵩燾憂心如焚,四處找人為之疏通。左宗棠一聽,略顯尷尬,強做笑顏道:“筠仙與我交誼稍深,此誼非近人所有。”
左宗棠為什么“略顯尷尬”?此時,他已經(jīng)與郭嵩燾關(guān)系疏離。
左帥功在社稷。請纓西征、白發(fā)御敵,總督府三聲炮響,大將軍一馬當(dāng)先,身后是六萬湖湘子弟和一口黑漆描金的棺材。車轔轔、馬蕭蕭,一戰(zhàn)而復(fù)新疆,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功耀日月。但是他也有“短板”,恃才傲物、不知感恩。曾國藩是他的老鄉(xiāng),屢次助他;左宗棠后來居上,與曾國藩雙峰并峙后,就顧盼自雄了,以貶損曾國藩為快。因為郭、曾交誼甚好,也連帶擠兌起郭嵩燾。這位在沙場運籌帷幄的大帥,對官場厚黑也頗有心得,在關(guān)鍵時刻補了致命一刀。
事情是這樣的:任廣東巡撫時,郭嵩燾曾接到官場前輩、同是封疆大吏的駱秉章密函,請他在族人的一件官司上稍作通融——一鄧姓生員在駱氏祖墳不遠(yuǎn)處葬骨壇三穴。駱家族人不干,指其“盜葬”,要搶他們家族風(fēng)水?!氨I葬” 的標(biāo)準(zhǔn),廣東地方的章程較朝廷禮部的規(guī)定更為寬松,因為太過嚴(yán)苛?xí)速M土地資源。郭嵩燾如按禮部規(guī)定順?biāo)浦郏汹A駱家族人,有法可依,還買了駱秉章面子;但是他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站在了鄧氏生員一邊,既得罪了駱秉章,也和與駱秉章交好的總督瑞麟更加不睦。而后,又與朝廷派來調(diào)查督撫不和的左宗棠徹底翻車。左宗棠與郭嵩燾本是兒女親家,受命前曾以此為由請求回避,以示無私;受命后卻向朝廷連發(fā)四折,直言廣東軍務(wù)種種失誤,皆因郭嵩燾不顧大局,“跡近負(fù)氣”所致,甚至誣陷一向清廉自守的親家有貪污嫌疑。
郭嵩燾得知左宗棠奉旨前來調(diào)處,還一度竊喜。不想親家不講“武德”,出手刁鉆,刀刀致命,愕然之余,已無力辯白,如同遭遇絆馬索,只能束手就擒。真是:恨與怨,無盡頭,月移窗罅春寒重,對天淚雙流。曾記否,為避禍,共做逍遙游?薦君心如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誰料想,多情卻被無情惱,痛、痛、痛,夜風(fēng)不喑知人苦,殘星難解說人愁。
郭、左交惡,緣起進剿太平軍余部。左宗棠嗔怪粵軍配合不利,致使弁勇受損,軍火被劫。他本來就對郭嵩燾出任封疆大吏不忿,自謂百戰(zhàn)艱難乃獲開府,郭竟安坐得之,有心以親信取代。接連四折相逼,確是以怨報德?;涇娋V紀(jì)松弛,廣東總督瑞麟昏聵無能,好大喜功。受命節(jié)制閩、粵、贛三省軍隊的左宗棠心有怨忌亦屬正常,不過他把責(zé)任歸咎于郭嵩燾,是項莊舞劍,意在那顆巡撫大印。因為廣東督撫失和,實權(quán)原本不在郭嵩燾手中。
1866年9月,左宗棠因功受封恪靖伯,賞戴雙眼花瓴;左部將士個個升擢有加,額手稱慶;郭嵩燾卻一腔憂憤,將巡撫大印交付繼任 —— 左宗棠舉薦的親信后,在一個細(xì)雨靡靡的早上,輕舟駑馬、黯然返鄉(xiāng)。
1881年左宗棠升任兩江總督,赴任時經(jīng)過湖南老家,或許是覺得有愧于老友,執(zhí)意要去郭嵩燾府中探望。如果說樊燮事件他得以脫身,尚不知是郭嵩燾上下斡旋的結(jié)果;當(dāng)潘祖蔭揭示真相后依然對郭嵩燾落井下石,就令人唏噓了。彼時,是左宗棠人生的高光時刻,郭嵩燾卻因為守舊勢力陷害,再一次從駐英公使的任上被免,人生已經(jīng)翻盤無望,迥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又基本拜對方所賜,我不知道曾經(jīng)的摯友相對而坐,會是一種什么感覺? 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揖是免不了的,只是不知道,左宗棠在郭嵩燾開門納客時那深深的一揖,是懺悔里有自詡,還是禮儀中露真情?兩江總督起身歸返,身心俱疲的郭嵩燾站在已然斑駁的大門外,遙望逐漸遠(yuǎn)去的車仗,旌旗飛舞、甲士簇?fù)?,不由百感交集。繁華與凋零,如花開花謝,要受到時序的制約,更要聽從命運的擺布。回望當(dāng)年與左宗棠把臂入林、白衣送酒的樁樁往事,恍如隔世。那時候,兩人年方豆蔻,意氣風(fēng)發(fā),“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如今都已年過花甲,兩鬢飄霜,一個頭頂光環(huán),銜皇命以赴江海;一個身負(fù)罵名,被貶斥蟄居鄉(xiāng)間,人生無常,莫過于此。郭氏未曾料到,就此一別,幾年后兩人再見,左宗棠已靜臥于棺槨,自己則垂涕于靈前。雖然怨憂未解,他還是“傷感不能自已”,真情撰聯(lián)以挽,高度評價了這位一再負(fù)他的鄉(xiāng)黨:
“平生自許武鄉(xiāng)侯,比績量功,拓地為多,掃蕩廓清一萬里;
“交誼寧忘孤憤子,乘車戴笠,相逢如舊,契闊生死五十年?!?/span>
郭嵩燾在官場屢不得志,曾國藩說他是著述之才,而非繁劇之才,沒有能力處理繁雜事物,不適合為官。事實果真如此嗎?
郭嵩燾本人從來不認(rèn)為自己只是著述之才。1844年進京參加會試,客居曾國藩宅邸時,在寫給友人劉蓉的信中就表示,希望劉蓉和曾國藩卓然立之于世,自己愿意策馬相隨。入值南書房,咸豐曾直言以告,南書房筆墨之事并不太多,讓他潛心讀書,“勉力為有用人,他日仍當(dāng)出辦軍務(wù)”。后來派他到僧格林沁大營幫辦軍務(wù),還特別強調(diào):“汝與他是平行,不是隨同效應(yīng),不要認(rèn)錯此意?!币舱J(rèn)為,郭嵩燾可以統(tǒng)兵布陣。
其實,為官無外乎德、才、能。郭嵩燾的德、才自不必說。以能而論,識人為要。他說過一句頗為自詡的話:“文正、文襄一時無勛,發(fā)端亦由彼人?!?確實,曾國藩沒有他的勸說不會組建湘軍;左宗棠出將入相更與他息息相關(guān)。任職江蘇、署理粵撫,政績亦可圈可點。后出使英國、兼使法蘭西,面對繁雜的外交事務(wù)也打點得井然有序,贏得駐在國朝野普遍尊重。他辦事認(rèn)真,嚴(yán)于律己,濁流自清,無爭塵世千變;氣節(jié)如松,忠義寫盡幽香苑。在兩淮鹽運使任上離職時,書吏告訴他:“從前收數(shù)不及匣費一千之?dāng)?shù),今以收至十余倍之多。以匣費論,亦當(dāng)?shù)萌f余金,盡可照章支取?!?郭嵩燾淡然一笑,說收銀多有偶然因素,如果繼任 “援此為例”,也按“偶然之?dāng)?shù)”支取匣費,就會開了濫支匣費的惡劣先例。本可輕取萬金,結(jié)果郭嵩燾只取一千。然后,一個轉(zhuǎn)身,如一縷清風(fēng)悄然離去。任職廣東巡撫,是郭嵩燾仕途的高光時刻。他朝乾夕惕,宵旰憂勞,本欲一展胸中抱負(fù),不料栽到摯友手里。同為封疆大吏的丁日昌對他的境遇有過一段評語:“而遽去位,吾粵之不幸,抑亦公之不幸也。誠令在粵能及十年之久,可以貽數(shù)十百年之安;即暫留四五年,亦數(shù)十年之利也。”
郭聞此言,幾欲垂淚,說明他對自己的行政能力也不輕薄。
郭嵩燾在仕途上一路落荒而去,是因為太不見容于暗錘頻出的官場了。那年他奉旨出京幫辦僧王,干好了,應(yīng)該是一次出將入相的機會。郭嵩燾也確實盡心竭力,赴煙臺等處查案時,不住公館,不受飲食,更不收禮,依律整肅了一批貪官污吏。本來功在社稷,僧格林沁卻因為郭嵩燾在軍務(wù)上與自己意見相左,遇事又不事逢迎,便羅織了N項“罪名”上折彈劾。郭嵩燾終于不敵,黯然返京時仰天一聲長嘆:“忍苦耐勞,盡成一夢?!辈贿^,真正的輝煌,不是在肉體上致政敵于死地,而是在精神和人格上令對手折服。即便戰(zhàn)敗,對手也會持劍向他遠(yuǎn)去的背影致敬。左宗棠桀驁不馴,春風(fēng)得意時專程赴郭宅示好,當(dāng)然不是忌憚郭嵩燾的影響,而是被老友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面對太陽站立,有誰能為身后拖著的陰影驕傲?僧格林沁也令郭嵩燾丟官降級,把他送入了人生的黑暗處??墒峭砟?,這位蒙古王爺回望自己與郭嵩燾的共事始末,不由發(fā)自這樣的感嘆:“見利不趨,見難不避,天下安有此人!吾深愧當(dāng)時之不能相察也。”
沒有害人之意,也無防人之心,待人真誠,以為會投桃報李??墒牵掠甑臅r候連影子也會缺席,何況功利市儈的晚清官場?
郭嵩燾回鄉(xiāng),閑居八載,歲月空擲。圣人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八年的時光在蹉跎中度過,對于一個滿腹經(jīng)綸、胸懷大志的時代先行者,落寂可想而知。再次出山,郭嵩燾年近花甲,一頭青絲已被白雪覆蓋。
如果以花做比,左帥是一朵刺梅,傲霜怒雪,頂風(fēng)綻放。開得豪橫卻也扎手,弄不好還會被其所傷;曾侯是一朵牡丹,幽香而尊貴,讓周邊的人高山仰止;他說郭嵩燾并非繁劇之才,或許是因為太了解官場的險惡和友人的性情了,滿池泥污,怎容一股清流?而郭嵩燾則是一株高山上的雪蓮,不與邪惡為伍,不與世俗合流,冰清玉潔,傲然獨立。他不是沒有理政統(tǒng)兵的能力,他的“瑩澈無瑕”,使他不能見容于腐朽酸臭的官場;他的“芬芳悱惻”,也不適合于爾虞我詐的仕途。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他或許應(yīng)該成為一位詩人,折一支蘭花、采幾粒紅豆,寄情山水,快意人生;亦或做一名學(xué)者,紙上寫春秋,筆下走乾坤。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fēng)云之色??墒?,他因為胸膛里跳著一顆報國為民的赤子之心,偏偏誤入仕途。于是,功業(yè)和繁華成了別人的風(fēng)景;屬于他的只有無盡的傷害,有如背影,只要在仕途上行走就會拖在身后。
隨著1876年的那艘郵輪駛向英倫,郭嵩燾的悲劇人生曲終幕落。
無妄之災(zāi)
世上最悲催的遭遇莫過于——你試圖把對方引入天堂,對方卻處心積慮要把你推進地獄。
郭嵩燾太純凈了,純凈是昂貴的奢飾品,在暗錘傷人的晚清官場根本沒資格擁有。登上英倫三島,他在為異域的繁華感嘆時,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被一雙詭異的眼睛盯上了。郭嵩燾原以為有恩于他,一個進士不第的舉人,因為他的保薦得以進入仕途;而這位“魁岸負(fù)氣,有不可一世之勢”的副使,恰恰因為郭嵩燾最初提名他為參贊而非副使心生嫌隙,后來又因為國書上未列他的名字,記恨于心。世間最高明的偽裝,是一只熊貓造型的鐘表,內(nèi)心布滿機關(guān),外表卻憨態(tài)可掬。在與郭嵩燾虛與委蛇的同時,他的“小報告” 已經(jīng)不斷打向京城。如果沒有李鴻章在朝中力挺,又是慈禧親自動員他出使英倫,估計郭嵩燾的外交生涯不會超過一只夏蟲的生命周期。
正、副使關(guān)系不睦,清廷權(quán)衡后,改派副使劉錫鴻出任駐德公使。
劉錫鴻官升一級,郭嵩燾心有不平。但凡以客觀姿態(tài)看待世界的官員,皆為朝中守舊勢力所不容。劉錫鴻與他們沆瀣一氣,有著廣泛的人脈基礎(chǔ),郭嵩燾能徒之奈何?在公開場合,他依然強作笑顏,風(fēng)度是格局的袈裟,他不能讓污水澆滅心中的燈火。然而一轉(zhuǎn)身,依然無法抑制心酸的淚水。人事之悲,還有比捧出一腔赤誠卻換來一瓢冰水更令人齒冷的嗎?還有比皂白不分、正氣不彰更令人無語的嗎?聽聞各種 “誣枉之詞”,生性耿直的郭嵩燾夜不能寐、幾次噴血,誰能體會,巨大的情感落差會帶給一個人怎樣的心靈撞擊?
更多的險惡,還在前面的路上潛伏。
面具已經(jīng)揭下,就不在乎真相的猙獰了。同為公使,劉錫鴻公開宣稱:“這個京師之內(nèi)都指名為漢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他。”如何不容?一日,應(yīng)英方邀請參觀炮臺,風(fēng)起、雨急,郭嵩燾披了一件英人遞過的大衣御寒,這竟成了一條罪狀,堂堂大國上使居然披洋人之衣御寒,真是有失天朝上國的風(fēng)骨、顏面。巴西國王訪問英國,郭嵩燾受邀參加巴西駐英使館舉辦的招待茶會。巴西國王入場,郭嵩燾遵從外交禮儀,隨各國使臣一起起立致意,竟也成了一條滔天大罪,“堂堂天朝,何至為小國主致敬?”英國女王在白金漢宮舉行音樂會招待各國使節(jié),郭嵩燾數(shù)次取閱音樂單,也是“仿效洋人”,有失國體,罪不可赦。
沒人能阻止惡的發(fā)生,就像沒人能挽回潑出的水。而且,惡之花如同冰山,越是海面下的部分越崢嶸嶙峋。郭嵩燾知道,自己曾經(jīng)傾注的真情,已滲進情感的不毛之地,鮮花不會在此盛開,美好不會因此萌生。
其實,劉錫鴻并非愚昧冥頑,他對“天朝”與泰西在制度上的優(yōu)劣、實力上的強弱心知肚明,他不是蠢,是壞。為了達(dá)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指鹿為馬。郭嵩燾晚年曾痛斥這類虛偽的封建官僚,說他們對西方器物盡情享受,“府、道以上,凡有行必調(diào)取輪船”,可是“獨不準(zhǔn)百姓置造”。整天把“順民情” 掛在嘴邊,而對積極主張“師夷長技”的民情民意卻置若罔聞,對“不達(dá)時務(wù)”的保守派議論則持之甚力。郭嵩燾感嘆“十年以來,阻難專在官”,一眼洞悉,阻礙中國走向現(xiàn)代文明的攔路虎,正是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
見這些指控不能一擊斃命,劉副使甩出新的“王炸”。因為郭嵩燾的舉止不卑不亢,進退有度,合乎國際禮儀,不像他,餐間高聲大語、吐痰咳嗽。英國人稱贊郭嵩燾是“所見東方最具有教養(yǎng)者”,本來是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也被劉氏一伙當(dāng)成“有二心于英國,想對英國稱臣”的佐證。更有甚者,造謠說郭嵩燾“向英人詆毀時政,謂中國將作印度,或被吞并于英俄”。
巨輪之下皆是齏粉,不讓自己被“風(fēng)暴之眼”吞沒才是王道。
可是郭嵩燾天性純真,對封建官場上的自保之道全然無視。清廷曾要求駐外使節(jié)把所見所聞寫成日記,呈送總理衙門,作為制定對外政策的參考。深諳自保之道者,皆在日記中大肆貶損外國,稱頌大清,以示“政治正確”;郭嵩燾卻把出使英國的見聞和思考,如實寫成《使西紀(jì)程》,冒著“以夏變夷”的罪名,在對比了中、英近代史后,認(rèn)為,君主立憲政體先進于封建專制制度。
書稿呈送總理衙門,竟連當(dāng)時的開明之士都無法容忍,說郭氏的海外日記 “中洋毒,無可采者”,“凡有血氣者,無不切齒”,更遑論守舊勢力的圍剿了。這之前,劉錫鴻的舉報還缺乏實證,現(xiàn)在好了,白紙黑字,郭嵩燾逃無可逃!
1879年8月,郭嵩燾從駐英公使任上被免職召回。
大雁沒有展翅,不是因為缺少勇氣,而是對岸的風(fēng)景已經(jīng)被霧霾淹沒。沒有憧憬的飛行,霧氣也會打濕翅膀,何況風(fēng)雨?出使英倫,郭嵩燾原期待是一場人生的盛宴;誰料想,曲終人散無處歸,猶如離群雁。雁離群,情難堪,魂飛夢繞回鄉(xiāng)間。知否?桑梓葉落處,已是罵聲一片。
細(xì)雨靡靡,草長鶯飛,本是江南煙雨客賞景好時節(jié):小巷、牌樓、古城墻,綠水、石舫、紅燈籠,故鄉(xiāng)湘陰的青石板路多少次走進郭嵩燾的夢,那里才是他心靈棲息的港灣。郭嵩燾沒有按照朝廷慣例赴京交差,直接稱病返鄉(xiāng),以示心中不平。他想逃離命運,命運卻與他狹路相逢,那是一條華容道??上?,守關(guān)者不是義薄云天的關(guān)云長,而是急于致他于死地的頑固守舊勢力。人生如一條峽谷,踏進入口時就開始尋找出口。為了積貧積弱的中國能夠強盛,郭嵩燾擎起心燈、艱難求索,不奢望出口處有花團錦簇,終未料,竟是虎狼環(huán)伺。
漢奸!貳臣!賣國賊!郭嵩燾所到之處,一片喊打之聲。連他乘坐的木船都被拒絕靠岸。共情,本是一種稀缺資源。它如冬日的炭火,可以溫暖孤獨與落魄。倘若變成情感的嘩變,就會使真相和良知化作灰燼。憂國憂民的一介志士,居然成了過街老鼠。人聲鼎沸,郭嵩燾卻仿佛置身孤寂的曠野;群情激奮,郭嵩燾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一片丹心,可昭日月,可是日月蒙上云翳,丹心何以自證?冰封雪飄的時候,即便噴灑的是一腔熱血,也會在瞬間凍成冰凌!失落如同觸角,觸摸著郭嵩燾已然破碎的心靈。其實,出使時他已經(jīng)對結(jié)局有所預(yù)判,所以才幾次上書請辭;可是當(dāng)厄運真的如期而至,還是猝不及防。
悲傷只能自飲。過往的日子刪繁就簡,剩下的是寒星與冷月。
蟄伏在家,眼見祖國被列強一口口蠶食,一腔報國熱血卻無處拋灑,憤懣如決堤之水,呼嘯而至。燕雀棲于枝頭,心愿不過是地上的幾粒碎米;鯤鵬卓立巖上,志向則是頭頂?shù)娜f里長空。郭嵩燾守不住寂寞,仍對國內(nèi)外一些重大事件發(fā)表政見,積極參與省內(nèi)的洋務(wù)和興學(xué)活動。然而,羈絆在途,他已無法展示拳腳;謗言如潮,他已不能卓然自立。因為郭嵩燾辦的學(xué)堂設(shè)有天文、算學(xué)等學(xué)科,即被一些人指斥為“其計狡毒”,吵吵著要“清內(nèi)奸以杜外患”。聞之,郭嵩燾悲從中來,仰天長嘆:“嗚呼,世風(fēng)敗壞至此,可謂痛哭!”
為官時短,閑居時長,這使郭嵩燾有可能從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觀察帝國大廈的危亡之兆。他對吏治腐敗痛心疾首,認(rèn)為好友曾國藩關(guān)于湖南致亂的原因“在貧人太多”,乃“俗儒之論”,指出吏治腐敗才是導(dǎo)致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晚年,郭嵩燾雖是賦閑之身,看到吏治不修,民生凋敝,世風(fēng)郁塞,老百姓投訴無門,且越演越烈,仍深為憂慮。他曾記述一事:湖南永州太守與一巡檢勾通,詐人錢財后殺人滅口。事發(fā),湖南省按察使不僅不打算懲治罪犯,反而意欲坐其母誣告,并公開說:“寧使萬人含怨,不可使官受過?!?如此忤逆天道,大清焉能不亡?郭嵩燾郁結(jié)于胸,又無法與人言,只能在日記中愴然嘆息:“今天時人事,吏治民情,流極敗壞,湊拍一時,衰敗之征具矣,念之益自危懼也?!?/p>
他以思想家的敏感、政治家的眼光,預(yù)感到清王朝“大限”將至。
生命的最后十年,郭嵩燾的境遇凄涼而悲慘:老樹、枯藤、昏鴉,冷風(fēng)、暗月、瘦馬,無論他說什么、做什么,都會被說成是“通洋賣國”。他悲嘆:“眼前萬事隨云變,鏡里衰顏借酒溫。身世蒼茫成感喟,盛衰反復(fù)與誰論?”是啊,人海茫茫,全是陌路;聲浪滾滾,皆為寒風(fēng)。記憶已成碎片,上面刻滿心痛,郭嵩燾只能關(guān)起門來,把自己的洋務(wù)思想和實踐匯編成《罪言存略》。
他是心有不甘,要把世人認(rèn)為的“罪言”立此存照,留待歷史鑒別。
“罪言”二字,錐心刺骨、撕心裂肺,一筆一滴血,一字一行淚,飽含著郭嵩燾的多少憤懣與無奈?
信手拈來幾例他的“罪言”——
出使英國,后兼使法蘭西,郭嵩燾參觀工廠,加入會堂,或聽講演,或觀實操,感受最深的是彌漫在社會中的求真務(wù)實之風(fēng):“其民人周旋,一從其實,不為謙退辭讓之虛文。國家設(shè)立科條,尤務(wù)禁欲去偽。自幼受學(xué),即以此立之程,使踐履一歸誠實。而又嚴(yán)為刑禁,語言文字一有詐偽,皆以法治之,雖貴不貸?!闭J(rèn)為,“實事求是,西洋之本也”,一再感嘆:“西人格致之學(xué),所以牢籠天地,驅(qū)役萬物,皆實事求是之效也。”
郭嵩燾重視人才的作用,認(rèn)為西方崛起,除了制度、觀念,“惟人才勝而諸事具舉”。感嘆:“此邦陶成人才,無微不至,國勢方興未艾也?!比酥斆鞅緛怼安簧跸噙h(yuǎn)”,但反觀大清,由于當(dāng)政者昏聵專斷,人的聰明才智被頑固保守勢力所窒息,只能“委順以從中樞之意”,結(jié)果導(dǎo)致“人才寡乏”。
郭嵩燾甚至質(zhì)疑“圣人之治”,認(rèn)為靠君主個人道德維系的盛世不能持久??梢猿志玫氖恰肮娛?的政治,這才是西洋繁榮的源頭。預(yù)判,即便堯舜生于今日,也會汲取西洋之法以自強。
——如此褒獎西方,輕慢故國,不是“漢奸”是什么?
窗外,半彎殘月;屋內(nèi),一盞枯燈。
那是三湘大地又一個秋日。院子里的桂花開了,香氣飄入室內(nèi)。郭嵩燾貪婪地吸吮著,深感活著真好!他為理想向死而生,對人生卻無比眷戀。自知燈油將盡,躺在病榻上把人生最后一次復(fù)盤。曾經(jīng)的夢碎了一地,撿起、拼接,成了布滿裂痕的鏡片,折射出的影像早已不復(fù)當(dāng)年。淡去的是幽幽歲月,留下的是無盡嘆息。人生就是一場戲,大幕落下時才發(fā)現(xiàn),最忠實的觀眾竟然只有自己。日子像是倒在掌心的水,無論攤開還是握緊,都從指縫中悄無聲息地流走了。即便有片刻煙花綻放,也遮掩不住整個生命底色的慘淡無光。
據(jù)實而論,在晚清官場中,郭嵩燾學(xué)識淵博,眼界宏闊,沒有之一。他不僅與先秦諸子可以對坐長談,煎梅上雪,聽秋雁長歌;吞飲湖海,邀千帆競過。還可以引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西方先哲為同調(diào),在異域的文化海洋里弄潮泛舟,聽濤聲涌向天際,看旭日躍出海面;對培根,他尤其推崇,認(rèn)為“英國講實學(xué)者,肇自培根”。與馬克思所說“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xué)的真正始祖是培根”竟然不謀而合。他孜孜不倦地丈量著中西文化的思想疆域,努力探究富國強民的真理,站在時代峰巔,呼喚人類文明光照大千。他是柳條上的第一抹新綠,當(dāng)料峭的北風(fēng)還打著呼哨時,已經(jīng)悄然綻放在時代的枝頭。可惜,一場歷史的“倒春寒”,讓他凋敝飄零。但即便如殘葉落下,他也要隨風(fēng)起舞,展現(xiàn)生命的最后一瞥驚鴻。
郭嵩燾長長吐出一口氣,似乎要把胸中的郁悶宣泄。沒人懂的時候,他像曇花一樣,在靜夜里傲然綻放。他相信,暗香浮動,穿越時空,總有一天,世人會被花香牽引,停下腳步,回過頭向自己注目。他吃力地?fù)巫〈惭?,青筋裸露、瘦骨嶙峋,如同一棵虬曲盤結(jié)的枯樹;燈光下,銀發(fā)如霜、白髯似雪,像是枝頭將落未落的敗葉,在歲月中搖曳、顫抖,使人生的垂暮纖毫畢現(xiàn)。家人攙扶著他起身,艱難地移步案前,顫巍巍飽蘸濃墨,在米黃色的宣紙上留下兩行絕命詩:“流傳百代千齡后,定識人間有此人?!?/p>
寫罷,擲筆于案。不日,氣絕而亡,時年73歲。
英雄遲暮,壯士魂歸。是牽掛身后有未了之事,還是喟嘆一生命運坎坷?郭嵩燾眼角沁出的兩滴淚,閉眼時都不曾滴落。
人生有落幕,歷史沒有終結(jié)。郭嵩燾的生命停擺后,李鴻章上奏朝廷請求封他一個謚號。謚號是清廷對已故官員的認(rèn)可與褒獎,凡生前有所建樹的文臣武將皆有封號追謚。以郭嵩燾的資歷、官位和貢獻(xiàn),死后追加一個謚號本是妥妥的事??墒抢铠櫿碌淖嗾垍s未被慈禧恩準(zhǔn),后來郭嵩燾還險被守舊勢力開棺鞭尸。誰說梅花沒有淚,只是冰雪還未寒透梅花蕊。隔著煙波浩渺的世紀(jì)風(fēng)云,我分明看見,郭嵩燾眼角沁出的那兩滴淚,混濁、凄涼、無奈,令人心碎;他一生的追求、榮辱、坎坷、憂傷和凜然不屈,都已經(jīng)融進了這兩滴熱淚中。
杜衛(wèi)東,著有《杜衛(wèi)東自選集》4卷,長篇小說《吐火女神》《江河水》《山河無恙》,散文集《歲月深處》,編劇作品《洋行里的中國小姐》《江河水》《新來的鐘點工》。曾獲《人民文學(xué)》報告文學(xué)獎、《北京文學(xué)》散文獎、全國報紙副刊年度金獎等。曾任《人民文學(xué)》副社長、《小說選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