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詩歌教育是社會審美最有效的提升和標志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許曉雯  2022年12月29日15:37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從有了詩歌,也就有了詩歌教育;詩歌的蓬勃發(fā)展,隨之帶來了詩歌教育的蓬勃發(fā)展。記得有位老師說過,詩歌的歷史有多長,詩歌教育的歷史就有多長。誠然,從古典詩歌的寫作到現(xiàn)代詩歌的教育,這是一條淵源不斷的教育的河流。這種教育對人,對社會、對一個具體的城市文化都具有審美的提升意義。以詩啟真,以美育心,由此對詩歌教育意義的思考,會是詩和教育這條審美的河流,在我們當下繁榮的經(jīng)濟社會,顯出更為不同的意義和價值。

談到詩和詩歌的教育,我們常常想到的是讀詩,解詩和寫詩,如我們每個家庭都幾乎從幼兒開始讀起的“床前明月光”、《唐詩三百首》,從讀到解到背誦再到一些少兒哼哼呀呀做起詩,這一條龍式的讀和寫,正是我們民族、社會、家庭詩教的開始和源頭。早在2000多年前,圣人孔子就說過,“不學(xué)詩,無以言”??鬃影选霸姟弊鳛樗松逃姑淖钪匾獌?nèi)容,為此他整理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從而使詩歌教育的河流,開始在我們民族、社會和家庭中浸潤和流淌?!叭傥迤?,孔子皆弦歌之”(《史記?孔子世家》),這說的正是詩歌教育的開始,孔子要求學(xué)生誦詩三百:“小子何莫學(xué)乎《詩》?詩,可以學(xu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伯賢第十七》)。

在這兒,不僅詩教開始了,詩歌教育的意義也被孔子說得清晰而明了?!翱梢耘d”——這里的“興”,是指詩歌通過形象的比喻,讓人們產(chǎn)生聯(lián)想,從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這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重要方法;“可以觀”——這個“觀”是“觀風(fēng)俗之得失”,就是說,詩歌可以起到提高觀察現(xiàn)實的能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態(tài)、分辨是非的能力的作用;“可以群”——這個“群”是使人們聚積起來,“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無不說明團結(jié)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時能去除輕薄、嫉妒、嫉恨這些習(xí)性,用詩歌來陶冶自己的性情,斷自己的煩惱和習(xí)氣?!翱梢栽埂薄@個“怨”是不滿。但有注家說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對社會政治以及上級統(tǒng)治者的不滿,喻言詩歌可以干預(yù)現(xiàn)實,批判國家不良政治。即運用諷刺的形式,針砭社會時弊與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監(jiān)督當權(quán)者的事政與執(zhí)政的能力和效果。“事父”、“事君”,則是是從道德倫理,忠孝節(jié)義上說的;“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為之學(xué)習(xí)自然常識。由此可見,孔子關(guān)于詩歌的“興、觀、群、怨”學(xué)說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教”的價值意義。于是中國詩歌教育的源頭之河,從此開始并源遠流長而滔滔不絕了。

白居易的母親從白居易呀呀學(xué)語開始,就教授他念詩和解詩。這種啟蒙式的家庭詩歌教育,使得白居易剛到九歲,就已經(jīng)能夠“諳識聲韻”,年已十六歲便寫出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的千古名句。這一被我們后人反復(fù)傳誦,學(xué)習(xí)的家庭詩教的范式和典例,啟悟我們的正是詩歌教育最好從兒童和家庭開始的最好樣板。從兒童和家庭開始念詩、解詩與寫詩,這個過程表面看是詩人們最好的成長之路,李白、杜甫、范仲淹、陸游等大詩人,無不是從少年開始就接受了最好的家庭詩教。正是這種幼年、少年的家庭詩歌教,啟發(fā)、開悟了這些天才詩人們的天賦和才華,從而這些偉大的詩人們,作為一個個的個體,都成為了我國文學(xué)、文化天空中最璀璨的星月與光輝,成為了一個個中國文學(xué)、美學(xué)史上最為偉大的個體。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審美是不可思議的。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再到古老而動蕩不止、生命不息的歐洲;從遠古消失的巴比倫,到而今卓然屹立的金字塔;從中國的北京猿人,二里頭文化和三星堆的發(fā)現(xiàn),再到至今巍峨不倒的長城和令世人仰慕敬重的北京故宮,這一切的一切,表面看都是建筑、文物和物質(zhì),而其本質(zhì)的,都是人類對審美留存、發(fā)展和繼承。是審美生命力在今天的光輝和照耀。而這審美的光輝,又無不自始至終伴隨著詩歌和詩歌教育的存在和豐富。巴比倫文化與《吉爾伽美什》史詩;古希臘文明與《荷馬史詩》;古羅馬文明與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中華的古老文明與《詩經(jīng)》,如此等等,追根溯源,從某個角度說,所有的古文明,能夠留下并被我們認識的,都是從物質(zhì)到審美的一個過程和升華。而所有可以走入審美視野的,又都是深含著詩的存在和韻意。古埃及的金字塔,讓我們看見的是建筑,讓我們認識的是審美。古羅馬的劇院和斗獸場,讓我們震撼的是建筑的磚石和殘存,而讓我們領(lǐng)悟的是審美的震撼和感受。我們的長城和故宮,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千年萬里而不倒的巨龍之物陣,是輝煌的磚石和瓦屋,可留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是我們的審美和感悟。

可以說,沒有審美,就沒有歷史。

沒有審美,就沒有我們內(nèi)心過往的一切,而這作為精神的審美,是從哪兒來的呢?審美的精神源頭在哪兒?如此地去回看歷史和教育,審美的源頭正是源于詩,源于人類最早開始的詩歌之教育。中國始于兩千年前的“樂教”和“詩教”,直至今天去回望和品思,正是一種審美教育的開端和培育。朱熹在《詩集傳序》中,對此作過詳盡的描述:“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于鄉(xiāng)黨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協(xié)之聲律,而用之鄉(xiāng)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笨梢娭艽鷮υ姟?、藝術(shù)、審美的教化作用之重視。這里的“樂”是指《樂記》之“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fēng)易俗,天下皆寧”。在這個傳播過程中,體現(xiàn)的正是那個時代所要的藝術(shù)教化的美育效果。到了王夫之,又繼承上古以降的“習(xí)之性成”,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視,耳日生聽,心日生思”,強調(diào)包括藝術(shù)審美的日常生活和習(xí)慣對人日積月累的長期教化、教育和養(yǎng)成。

1795年,德國古典美學(xué)的大詩人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他把教育分為體、智、德、美四種形式:“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庇纱硕C言,審美教育正源始于詩之教育,抵于審美形成。到這兒,返回最早孔子說的,“小子何莫學(xué)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伯賢第十七》)。這是我們民族最早的詩歌教育,也是最早的審美教育。

而當我們談到?jīng)]有審美,就沒有歷史時,若沒有詩歌的教育之源,又哪兒會有審美教育的源頭?當然,詩教不是單純的審美過程,詩歌教育不能等同于審美教育。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對詩歌的審美過程,又哪兒可以有對世界萬物的審美經(jīng)驗?這如同一個人不能從萬里長城中感受到詩的存在,又何談長城的巍峨之壯美?感受世界,須便讓我們從審美開始。審美萬物,又是審美詩歌之開始。讀詩、誦詩、解詩、寫詩,我們不一定要做詩人,但讀詩、誦詩、解詩和寫詩,卻恰恰是審美的開始。既然審美始于詩,審美教育始于詩,那就讓我們從一棵草叢中讀到詩,從一條河流中聽到詩,從一塊古老斑駁的磚瓦感受詩。一個人一生沒有寫過詩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個人一生中沒有受到過詩的教育是不可思議的。

一個人沒有在課堂上受過審美教育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個沒有來自內(nèi)心的對外物的美的感受是不可理喻的。一個偉大的民族和國家,可以從各個方面總結(jié)概括她的偉大和光輝,但這個民族與國家的人,如果沒有普遍對美的感受力,不能體悟本民族歷史、現(xiàn)實中無處不存在的美,談?wù)撨@個民族的偉大,那也一定是空泛和虛妄的。由此說開去,一個人要能有感知來自四季的一棵草和一片葉子的美的能力,一個群體要能感知來自時間與歲月的一塊碎磚、一根朽木的美的能力,而一個民族,要能感知本民族中每一寸歷史與土地中生命、萬物的美的能力。

審美,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最有效的判斷尺度。

審美,也是一個人和一個群體對自己,他人和世界情感與愛的最有效表達。而這審美的開始,幸福和抵達,又都要回歸到對詩歌的認識和教育。詩,詩意與詩心,是所有人審美的開始和終成?!吧聘枵?,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薄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奔热灰磺卸家从谠姾驮姷膶W(xué)習(xí)與教育,那就讓我們鼓舞歡心地回到詩和詩教吧。

說到底,我們是一個詩的國度,那也必然,應(yīng)該是一個詩歌教育最好的民族。既然詩歌教育是一個社會和民族審美最有效的提升和標志,那就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接受詩教和傳授詩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