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編后記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3年第1期 |   2023年01月31日17:44

新年伊始,2023年第1期如期而至。

本期“文學史研究”欄目中,吳曉東探討了沈從文前期小說創(chuàng)作中抒情因素與敘述因素的關聯(lián),從詩學的角度進一步深入研究了回溯性敘事空間中的詩性、作為敘事背景的抒情性、第一人稱的抒情性等話題,挖掘出沈從文小說的詩學意涵,進而重估 “抒情與敘事的悖論關系”。張均論析了《艷陽天》中蕭長春與小說原型蕭永順之間“公私之辨”的內在張力,重釋了1950—70年代文學“新人”講述的藝術經驗。易彬通過對“孤島詩人”辛勞詩集《木槿花》出版過程的鉤沉,重現(xiàn)了邊緣作家被“打撈”的全部過程,為文學史的解讀開啟了新的視角。雷鳴探討了《暴風驟雨》如何借助“具身化”書寫建構了小說的意識形態(tài)邏輯。程旸、陳寧、林秀則更具宏觀視野,分別勾勒出路遙小說接受視野的起伏、“十七年”文學批評的多層化以及柳青傳統(tǒng)在1990年代的嬗變。

“文學現(xiàn)象研究”欄目中,曾攀以細膩豐潤的文本細讀闡明了深具地緣政治、經濟、文化涵義的“新南方寫作”的新變與形式,并進一步探析了在漢語寫作、海洋景觀以及美學精神的多維探詢中其如何構建出自身的地方性與世界性意義。傅書華的文章論述了山西非虛構寫作的異軍突起。

“梁曉聲《中文桃李》研究專輯”中,梁曉聲的創(chuàng)作談從切身的疼痛出發(fā)講述了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張濤、周冉冉、席云舒、劉雨薇、張新等人的文章從人文精神、理想主義、生命哲學、浪漫意識等多維視域條分縷析出《中文桃李》的藝術特征及意義價值。

“張煒《河灣》研究專輯”中,張煒的創(chuàng)作談將人生與社會、歷史、精神、文化勾連,漫談創(chuàng)作中人之存在。吳鹍、范伊寧、段曉琳從文本創(chuàng)作、空間敘事、“言說”“自我守持”等視角深入論析了《河灣》的精神內核。

本期“最新文本”欄目中,閻晶明以絲絲入扣又穩(wěn)妥婉轉的細讀闡明了張哲小說的勝人之處。劉川鄂對羅日新《鋼的城》、文紅霞對房偉《石頭城》的解讀也都鞭辟入里,新見迭出。

“作家作品研究”欄目佳文云集。王達敏將李鳳群的長篇小說《大望》與《罪與罰》作比較研究,呂周聚解析了渡也詩歌的智性基底,房偉對徐風散文“江南品格”的形塑,魯太光對報告文學《紅山口回響》中脫貧攻堅合力與內驅動力的挖掘,馮鴿對詩歌美頌傳統(tǒng)的廓清,曲亭亭、馬兵對王方晨城市題材新作中傳統(tǒng)文化的辨析,以及方芳茹等人的文章均拔新領異,各具特色。

 

[本期責編:王 昉]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