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2023年第1期|王族:獸部落
普氏野馬
有一年,去奇臺的將軍戈壁,返回時有人說野馬中心不遠,不妨去看看。此野馬指的是“普氏野馬”,因為珍貴便專門成立了繁殖中心,有人常年觀察研究,目的是為了讓它們成群繁殖,變成龐大的物群。
到了繁殖中心,發(fā)現(xiàn)人們并不稱那里的馬為普氏野馬,而且它們已經(jīng)被馴養(yǎng)多年,但人們還是叫它們“野馬”。我們剛一進入馬的生活區(qū),便看見圈中的普氏野馬確實與常見的馬不同,它們的頭又高又大,但脖頸卻很粗。再細看,它們的蹄子是圓形的,口鼻上有斑點,背部有一條很明顯的深色背線,一動便扭動出波紋。它們的尾巴也非同一般,前半截毛短,后半截毛長,看上去像一把掃帚。最顯眼的是它們的四條腿,又短又粗,一點也不像馬的腿。不僅如此,那又短又粗的腿上還有明顯的黑色橫紋,仔細一數(shù),有的是兩條,有的是五條,像是有人專門畫上去的。在馬類中,這樣的腿被稱為“踏青”腿,平時難見,沒想到在普氏野馬身上卻看到了。
說到它們頸上的鬃毛,卻有頗為奇特的故事。有一匹野馬在夏天時,頸上的鬃毛是淺棕色的,長得又細又短,到了冬天,那鬃毛則長得又長又粗,顏色還變成了赤褐色,在大雪中顯得極為醒目。前幾年,有一匹野馬摔傷后一直好不起來,眼看馬上就要下大雪,如果它還好不起來的話,恐怕就過不了冬。有人聽到消息后意欲把那匹野馬買下,宰殺后運到菜市場上能賣上好價錢,繁殖中心的人將那人痛罵一頓,然后精心伺候那匹馬吃喝,他們相信它能好起來,如果實在好不起來死了,他們會把它埋在戈壁上,用石頭給它立一個碑,而不是讓人把它吃到肚子里去。俟到大雪飄飛,那匹野馬頸上的鬃毛卻慢慢變了顏色,人們大為驚喜,既然它頸上的鬃毛能變色,就一定會好起來。后來,它頸上的鬃毛完全變成了赤褐色,大雪漫天飄飛如同是在舞蹈時,那匹馬果然完全康復(fù),又變得和以前一模一樣了。
關(guān)于野馬的記載始見于《穆天子傳》,周穆王西游東歸時,西王母送周穆王“野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乃獻食馬”?!侗静菥V目》則有“野馬似家馬而小,出塞外,取其皮可裘,食其肉云如家馬肉”的記載。據(jù)記載,西周時的人已開始捕殺野馬,充當(dāng)食物和禮物。成吉思汗率兵西征時經(jīng)過準噶爾盆地,能獵捕野馬的士兵被視為壯士。耶律楚材的詩句“千群野馬雜山羊,壯士彎弓損奇獸”,便是當(dāng)時的真實寫照。
普氏野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蒙古野馬。早先時,蒙古野馬生存于蒙古高原,后移向蘇聯(lián)和中國阿爾泰山一帶的盆地和戈壁,等于是跨國繁衍的動物。也許,它們命中注定要顛沛流離。它們之所以叫“普氏野馬”,與俄國軍官普熱爾瓦斯基有關(guān)。1878年,普熱爾瓦斯基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fā)現(xiàn)了蒙古野馬,但因其難以捕獲,只是將馬皮帶回了俄國,引得俄國人一片嘩然:中國有蒙古野馬。那時的俄國人以蒙古野馬為榮,并認為僅他們國家的土地上有蒙古野馬,突然在中國的準噶爾盆地中出現(xiàn)了蒙古野馬,著實讓他們吃驚不小。
之后,普熱爾瓦斯基千里迢迢又到了新疆,經(jīng)過幾度嘗試,發(fā)現(xiàn)成年野馬十分機警,奔跑速度極快,幾乎無法捕獲。于是他們選擇捕捉剛剛出生的小馬,從1899年至1903年,共有五十多匹小野馬被相繼運抵俄國乃至歐洲,成為了第一批由人工飼養(yǎng)的蒙古野馬。后人猜測,俄國之所以費那么大的周折,是因為俄國的蒙古野馬已經(jīng)很少,如果不從別處引進,很快就會滅絕。普熱爾瓦斯基無意間走了大運,不但將蒙古野馬引入俄國,而且還以他的姓氏命名了那一批野馬。
中國人在稱呼人名時喜歡簡化,加之普熱爾瓦斯基叫起來麻煩,于是便簡稱為“普氏”,這是典型的清末稱謂方式。
普氏所為,是為了蒙古野馬走向世界,倒也無可厚非。但隨著那批蒙古野馬被運到異地他鄉(xiāng),它們的命運驟然發(fā)生了變化。它們在別處繁殖得不錯,數(shù)量增長頗為喜人,但在它們的故鄉(xiāng)中國,同類卻越來越少。終有一日,傳出了讓人傷感的消息,蒙古野馬滅絕了。人們懷念它們的矯健身姿、奔跑速度,以及驚人的負重本領(lǐng)。但大戈壁中已不見它們的身影。
好在它們在歐洲已繁殖到近千匹,等于根還在,還有希望讓它們回到故鄉(xiāng)。在人們的苦苦盼望中,中國用其他珍貴動物換回了一批蒙古野馬,安置在它們的先輩曾生存過的準噶爾盆地。
因它們的命運與“普氏”緊密相連,人們遂稱它們?yōu)椤捌帐弦榜R”。
它們生性機警,無論吃草或飲水,都會沿著固定路線。最有意思的是,它們進食后必須要清理皮膚,常見兩匹普氏野馬呈反方向站立,用嘴舔拭對方的身體。雙方舔拭的都是同一部位,配合得十分默契。如果是單匹獨處,則用打滾的方式自我刷拭和驅(qū)散蚊蠅。
戈壁上的芨芨草、梭梭、蘆葦、紅柳等都是它們的食物,哪怕冬天也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它們的飲水量很大,一頭扎入積水,長久不將頭抬起,那積水越來越少,很快就干了。人們便常常把它們趕到有水有草的地方,它們吃飽后慢慢走到有水的地方,喝足水后才會轉(zhuǎn)身往回走。如果沒有水,它們則不會貪戀青草,看上幾眼后就會嘶叫。人們知道它們的意思,便只好趕著它們?nèi)ビ兴牡胤健?/p>
它們的叫聲頗為獨特,互相爭斗時,會發(fā)出聲調(diào)尖而單一的吼叫;如果失群,會發(fā)出洪亮而高亢的呼喚信號;感到某種滿足時,就發(fā)出輕微的喉音,如反感則發(fā)出尖而細的聲音,有恐嚇對方讓其離開的意思。但它們已經(jīng)變了,因為與歐洲當(dāng)?shù)伛R雜交,身形變得高大,加之長期圈養(yǎng),四條腿亦比較粗壯,已不適應(yīng)奔跑。它們長久凝望赤野的戈壁,面無表情,只有尾巴不知所措地甩來甩去。
人們感嘆,它們廢了。
有一人不甘心,趕它們進入戈壁,揮動馬鞭子欲做抽打之勢,想把它們體內(nèi)的激情激發(fā)出來。但它們僅僅只跑出幾步,便氣喘吁吁地停下,漠然地望著那人。那人嘆息一聲,把馬鞭子抽到一塊石頭上。
另一人動了腦子,他騎一匹牧民的馬,天天在普氏野馬跟前奔跑。起初,普氏野馬沒有反應(yīng),后來時間長了,那匹馬嘶鳴或直立而起時,普氏野馬尾巴陡然一抖,噴出響亮的鼻息。那人持之以恒,繼續(xù)騎那匹馬在普氏野馬跟前奔跑,直至普氏野馬不安地用蹄子踢地,脖子高仰,發(fā)出響亮的嘶鳴。那人臉上浮出笑容,心里有了想要的結(jié)果。
之后,那人騎那匹馬在前面,引普氏野馬在后面,進入戈壁訓(xùn)練普氏野馬。慢慢地,普氏野馬邁開四蹄奔跑起來。那人很興奮,讓胯下的那匹馬愈加提速,他身后傳來密集的蹄聲,他知道普氏野馬追了上來,臉上再次浮出笑容。
解決了奔跑問題,人們又面臨讓普氏野馬繁殖的難題。為保持血統(tǒng)純正,不能讓它們與別的馬交配,只能在普氏野馬之間配對。時間是能夠幫忙的,人們有意將母普氏野馬和公普氏野馬分配在一起,無論是吃草,還是奔跑,抑或自由走動,都不讓它們分開。慢慢地便發(fā)現(xiàn)有母馬和公馬形影不離,有點意思了。
不久,有幾匹母馬懷孕了。一年后,幾只馬崽出生。人們于是明白,普氏野馬的孕期有三百多天。第二年,一匹母馬又懷孕,分娩時卻遇上難產(chǎn)。等人們發(fā)現(xiàn)時,它的腸子已流到體外,喘息聲變得越來越虛弱。人們欲救它,便將已在腹腔窒息而亡的小馬崽掏出,不料它看見小馬崽已死,突然掙扎而起,纏在腿上的腸子便被拉斷。它痛叫一聲但沒有倒下,而是走向去年生下的那只小馬駒。那只小馬駒看見它因懷孕而鼓脹的乳頭,奔跑過來銜住吮吸起了乳汁。母馬站立不動,直至小馬駒吃飽離去,才身體一軟轟然倒地。
有人說,那天是母親節(jié),人們便更為那匹母馬難過,直至把它在戈壁中埋了,心里才好受了一些。
伊犁馬
有一句諺語: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你的馬一定能到達。說的是馬的奔跑速度極快,長途奔馳的耐力極好。但另有一句諺語,卻道出馬的無奈:用手指頭指出的路,一天一夜就到了;用嘴巴說出的路,三天三夜也走不到盡頭。此等情景,與“看山跑死馬”是同一個道理。
詩人布羅茨基有一句詩:“一匹馬在我們中間尋找騎手。”這是好詩,亦可看出詩人高超的表達手法,他換了一個角度,便極具精神沖擊力。
關(guān)于伊犁馬,也有一個說法:門前拴著八匹伊犁馬,你想牽哪一匹就牽哪一匹。此說法的指向很具體,說的是伊犁馬之多,可隨意騎乘。以前的伊犁人在草原上放牧,走到誰的氈房前,可隨便解開拴著的馬騎行。而霍斯中的人聽到有馬蹄從遠處傳來,一聽便知是家人還是他人在騎馬歸來。
伊犁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chǔ),與蘇聯(lián)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曾被當(dāng)?shù)啬撩穹Q為“二串子馬”。好馬出伊犁,是因為伊犁河谷空氣濕潤,草場充足,天地開闊,為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南方馬善于馱拉,北方馬善于奔跑。從馬的本性而言,奔跑更讓它們快樂,而馱拉則是一種負重。
說到伊犁馬,人們都會贊美它們。也難怪,與其他馬比,它們體格高大,結(jié)構(gòu)勻稱,應(yīng)該是馬中美少年。有一年去伊犁的吐爾根看杏花,當(dāng)時杏花開得濃艷,連空氣中都有一股香味。我們碰到兩位哈薩克族小孩子牽著馬,因為太小騎不到馬背上去。我們想把他們抱到馬背上,當(dāng)?shù)氐囊晃慌笥延靡痪渲V語勸住了我們:后長出的犄角,比先長出的耳朵長。他讓我們耐心等待,他相信那兩個小孩子一定會有辦法騎到馬背上去。沒過一會兒,他們手牽馬的韁繩爬上杏樹,然后將馬牽到樹底下,從樹上滑下便落到了馬背上。我們看得無比驚訝,一出生就在馬背上的民族,他們與馬之間的關(guān)系,便是如此讓人震驚。關(guān)于游牧民族與馬的關(guān)系,法國歷史學(xué)家勒內(nèi)·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中曾寫過一段精彩的文字:“……他們在馬背上度過一生,有時跨在馬背上,有時像婦女一樣側(cè)坐馬上。他們在馬背上開會、做買賣、吃喝——甚至躺在馬脖子上睡覺。”
伊犁馬的歷史久矣,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帶回大宛有汗血寶馬的消息,其中關(guān)于“其跑動時流出像鮮血一般的汗水”一說,引得漢武帝劉徹大為艷羨,遂有了想得到汗血寶馬的念頭。但他運氣不佳,苦苦盼望也沒有見到汗血寶馬的影子。后來,是游牧于伊犁一帶的烏孫王國的大汗獵驕靡,給漢武帝進貢了烏孫馬。他以為余生不可能得到汗血寶馬,遂將最好的名字“天馬”賜予了烏孫馬。
漢武帝后來得到了汗血寶馬,但得到汗血寶馬的過程,亦是頗為波折。他先是派出李廣利率大軍在西域打出威風(fēng),讓西域諸王國聞之心驚,害怕漢朝軍隊的長矛短劍突然指向他們。然后,他下令將漢朝中的囚徒、地痞、惡霸等,統(tǒng)一調(diào)整到大軍中擔(dān)任騎兵,使李廣利的征討軍隊增加到六萬多人。同時,他又下令全國所有犯罪的官吏、逃亡者、入贅?gòu)D家為婿者、商人、原屬商人戶籍者、父母或祖父母屬商人戶籍者,這七種人一律罰服兵役,給攻打大宛城的漢軍運送糧草。有了如此規(guī)模的保障,李廣利的三萬先頭部隊直抵大宛,迅速切斷城外水源,同時從地下挖出通道,殺進了大宛城。大宛國貴族對李廣利的大軍深感恐懼,認為是大宛國王殺了漢朝來大宛求馬的使者,給大宛國引來了災(zāi)禍。他們于是殺了大宛國王,給李廣利獻上了汗血寶馬。漢武帝覺得“天馬”一名已被用掉可惜,遂將其移到汗血寶馬身上,而又稱烏孫馬為“西極馬”。
天馬神奇,往那兒一站,其身姿和神情便與普通馬不一樣。有一說法,沒有量得清天山的尺子,但有數(shù)得清天馬的人??梢娙藗円驗橄矚g天馬,對天馬一清二楚。
有一事,發(fā)生在清朝末期,朝廷派人到昭蘇,從一牧民手中搶得一匹天馬。那天馬被運到半路,掙脫后跑回昭蘇。從此,那馬和主人杳無蹤跡。
另一事,有一人騎乘天馬一生,年老后,每與騎過的天馬相遇,雙方眼神均無言而深沉。終有一日,那老人不行了,他讓馬馱著他,在草原上踽踽而行。最后,他死了,那馬又將他馱回。有人說,騎手死在馬背上,是最好的歸宿。
如今,伊犁馬亦有不少有趣之事,譬如伊犁的冬天奇冷,人們便擔(dān)心伊犁馬恐怕難以過冬。伊犁的牧馬人答曰,天冷是好事,剛好鍛煉馬的耐力。
有一人養(yǎng)了一匹伊犁馬,走過了很多草原,翻過了很多山岡,就連河流也蹚過好幾條,但它的奔跑速度卻提不起來。那人很傷心地抽了那馬一鞭子說,你本來是應(yīng)該奔跑的馬,跑不起來,難道你要像羊一樣緩慢走動嗎?后在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夜,那人騎那匹馬晚歸,一人一馬被大雨澆透,亦被黑暗吞沒,像是掙脫不出黑色深淵。那人怕被閃電擊中,遂打馬疾行,但那馬總是去看閃電,身上哪怕多挨幾鞭子也不在乎。那人頗為不解。第二天天氣變好,那人復(fù)又騎馬出去,不料那馬的速度之快,幾近于那些比賽的伊犁馬。那人驚嘆,閃電讓我的馬活了過來!有人聞之不解地問,你的馬不是一直好好的嗎?何談死呀活的?那人高興地看馬,笑而不答。
另有一事,有一年舉辦天馬節(jié),騎手們辛苦訓(xùn)練數(shù)月,卻因連日陰雨擱淺了訓(xùn)練計劃。人急,馬也急,都顯得急不可耐。俟了幾日,雨仍不停,騎手們望著雨感嘆,雨啊,再這樣下去,我們的伊犁馬就廢了,我們這些靠騎馬過日子的人,也會變得一無用處。
馬匹們亦望著自天而落的雨絲,蹄子在地上踢出響亮的聲響,尾巴甩來甩去,像是在發(fā)泄一身的郁悶。
一天晚上,騎手們都已入睡,忽聽得馬匹們齊聲嘶鳴起來,那聲音高亢、雄渾、有力,是以往沒有過的。騎手們驚醒后,覺得有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涌了過來,讓他們驚恐,讓他們擔(dān)心發(fā)生了什么。待他們出門,才發(fā)現(xiàn)雨已停住,夜空一輪明月,星光無比璀璨。他們驚呼,馬的感應(yīng)靈敏,已知雨已停住,遂興奮得嘶鳴起來。
等他們打開關(guān)馬的房門,馬匹們望向夜空,嘶鳴戛然而止。
蒙古野驢
有一句老話:野驢跑起來,比狼還快。這里說的野驢,是指蒙古野驢。在新疆,阿爾金山是蒙古野驢的天堂,要想看到它們,除了去阿爾金山,在別處見不到它們的影子。
先前曾聽到過蒙古野驢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說,阿爾金山有一個叫依夏克帕提的大湖,湖水溢出后形成一條小河。有一天,一群蒙古野驢過河,一只小驢恐懼河水太深,叫了一聲后在岸邊打轉(zhuǎn),把地上的沙子踢得亂飛。那群野驢并不為它著想,而是有序依次過河,剩下最后的兩只大野驢,它們互相并依,用自己的脊梁搭成一個架子,將那只小驢架起扛過河,再用力推上了岸。
第二件事是,每年八九月份,蒙古野驢進入繁殖交配期,其時的雄驢性情變得很兇,先是用頻頻嘶叫的方式,向附近的同性發(fā)出不要妨礙它對異性討好的警告,但所有的雄驢都發(fā)出了同樣的警告,誰又會怕誰呢?最后,它們?yōu)闋帄Z與雌驢的交配權(quán)而激烈咬斗,取得勝利的雄野驢不但可與雌驢交配,而且還可控制整個驢群的活動,如果哪只驢不聽話,就會被它又踢又咬,直至那驢老實了才會停止。而曾經(jīng)與它爭奪過雌驢的雄驢,則被它記恨在心,會經(jīng)常受到它的欺負,直至被它驅(qū)趕出驢群才會罷休。在這一點上,蒙古野驢之舉與人性有些相像。
阿爾金山的海拔多在三四千米左右,人到了那么高的地方,會出現(xiàn)高原反應(yīng)。但蒙古野驢在那里則自由自在,猶如動物界的快樂王子。人們對此會產(chǎn)生疑問,蒙古野驢就不會有高原反應(yīng)嗎?后來有一人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得到了答案,他從阿爾金山帶了一頭蒙古野驢到若羌縣城,不料它卻軟塌塌地一步也走不穩(wěn),而且呼吸短促,眼中流露出痛苦的神情。后經(jīng)人們分析,那只蒙古野驢到了低海拔區(qū),反而因為氧氣充足而醉氧。如此說來,蒙古野驢的肺活量適應(yīng)三四千米的高海拔區(qū),應(yīng)該不會像人一樣出現(xiàn)高原反應(yīng)。
蒙古野驢是群聚性動物,有一人在阿爾金山的沙漠中見到一片黑色在移動,起初以為是云朵投下的陰影,后來離得近了才看清,是一大群蒙古野驢在走動。它們一頭挨一頭,將所經(jīng)之處覆蓋得沒有一絲縫隙。那人驚異,它們那么緊密地擠在一起,如何能夠吃得上草?少頃后他明白了,它們走得那么慢,并不是要去尋找草吃,而是在一起散步。
那人樂了,蒙古野驢喜歡散步,這樣活著多有趣。
細看,蒙古野驢一點都不像驢,反而像馬。它們四肢矯健,骨架硬朗,毛色光滑,看上去極為漂亮。那人從它們的奔跑速度斷定,它們極擅長奔跑,其速度快出普通毛驢很多倍。那人感慨,同樣是驢,被人類馴服的毛驢喪失了意志,哪怕四蹄邁得再歡也快不起來,而蒙古野驢長久生存于大自然中,吸天地靈息,看風(fēng)云雨雪,其野性被保存了下來,所以才迅疾如飛。
幾天后,那人在依夏克帕提湖相連的河邊,遇到了一事。一群蒙古野驢必須過河才能吃到草,所以無論過河有多艱難,它們都不恐懼。一群狼以為剛爬上岸的蒙古野驢易于偷襲,便在岸邊等著蒙古野驢,但蒙古野驢擅長奔跑,一上岸便將狼群甩在了身后。蒙古野驢有非凡的本事,但也有致命的弱點,譬如它們的“好奇心”就是,它們常常追隨獵人,前后張望,大膽者會跑到帳篷附近窺探,讓偷獵者有可乘之機。一聲槍響,便有一頭蒙古野驢倒斃于地上,別的蒙古野驢則驚躥而去,踩出一團濃厚的灰塵。
那人以為在高海拔的阿爾金山?jīng)]有人煙,不料卻有幾戶人家,分布在大山各個角落,過著幾近與世隔絕的生活。經(jīng)由他們的講述,蒙古野驢的事便猶如書本,被一頁一頁地翻開來。
他們講述說,他們最早見到蒙古野驢時,發(fā)現(xiàn)它們每天清晨便早早地出發(fā),走很遠的路到有水源的地方,將頭伸入水中長久飲水,直至喝足了才會把頭抬起。它們的一天從喝水開始,喝完后便在草場上覓食,一直吃到傍晚才會回到山的深處過夜,第二天凌晨再次出發(fā)。它們每天來回走好幾十公里的路程,卻一點也不疲憊。他們便明白,它們有極強的耐力,亦是很講規(guī)律的高山動物。有一天,一只蒙古野驢找到曾經(jīng)喝過水的水源后,卻發(fā)現(xiàn)水源早已干涸,它只好繼續(xù)去別處尋找。看見那一幕的人頗為吃驚,看來蒙古野驢喝不上水,便一口草也不吃。那人后來又發(fā)現(xiàn),蒙古野驢找到水源后,必然會在附近踩下明顯的蹄印做記號,目的是告知同類此處有水源,讓它們少走彎路。
到了冬天,阿爾金山大雪飛舞,一片銀裝素裹。那幾戶人以為蒙古野驢會被凍壞,但它們卻仍然堅持覓食,絲毫不見怕冷的樣子。到了酷夏,它們又顯示出耐熱的本領(lǐng),頂著烈日去飲水和覓食。他們于是又知道,它們亦不怕熱。有時候沒有草吃,又喝不上水,但它們不急不躁,似乎懂得挨過艱難時日,就一定有吃有喝。他們感嘆,蒙古野驢不但耐寒耐暑,而且耐饑耐渴,在阿爾金山這樣的地方生存,再合適不過。
他們與蒙古野驢熟了,成為在偏遠之地的“鄰居”。慢慢地,他們發(fā)現(xiàn)蒙古野驢很有意思,它們走動時喜歡排成隊。它們長年如此,在草場上留下特有的“驢徑”,每次都遵循先前的蹄印,從不隨意邁向別處。
那人在阿爾金山的日子,碰上了多年不遇的干旱。蒙古野驢可以數(shù)日不飲水,但人不喝水不行,更無法做飯。正在發(fā)愁,卻傳來蒙古野驢在河灣處用蹄刨坑挖出了水的消息。原來,蒙古野驢亦被缺水困擾,但聰明的它們從地上的濕潤程度,判斷出一個地方地下水位高低,并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用蹄子刨坑挖出了水。蒙古野驢“掘井”的事傳開,當(dāng)?shù)啬撩駥⑵浞Q為“驢井”,一時傳為美談。
幾天后,那人聽得外面有蒙古野驢在叫,出門便看見一頭蒙古野驢被狼群追逐,在草地上狂奔。蒙古野驢發(fā)出短促而嘶啞的叫聲,但它并不恐懼,用奔跑把狼群遠遠甩在了身后。那人吼叫幾聲,狼群怪嗥著離去。那頭蒙古野驢回頭向那人發(fā)出叫聲,像是在表達感激。
那人后來知道,蒙古野驢的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四十五公里,狼群是追不上它們的。蒙古野驢好集群生活,警惕性高,其視覺、聽覺和嗅覺敏銳,能察覺距離自己數(shù)百米外的情況。蒙古野驢吃草時,會派出一只“哨驢”,若發(fā)現(xiàn)有人接近或敵害襲擊,便向驢群發(fā)出信號。有危險迫近時,它們先是靜靜地觀望片刻,然后揚蹄疾跑。跑出一段距離后,覺得安全了,又停下站立觀望,然后從容離去。
但有一只哨驢卻遭遇了不幸,有一天阿爾金山起了沙塵暴,蒙古野驢不懼風(fēng)沙,依然成群去水源處飲水,喝完水便頂著風(fēng)沙覓食。狼群亦不怕那樣的天氣,它們發(fā)現(xiàn)站在沙丘上的哨驢后,悄悄向它包圍過去。那頭哨驢很快發(fā)現(xiàn)了狼群,它向驢群發(fā)出信號,無奈風(fēng)沙太大,驢群什么也聽不見。
哨驢哀鳴一聲,轉(zhuǎn)身向驢群相反的方向跑去。驢群安全了,但它卻被狼群包圍了。狼群將它撲倒在地,它最后的嘶啞叫聲剛從嘴里冒出,便被風(fēng)沙淹沒了。
王族,1972年生,甘肅天水人,現(xiàn)居烏魯木齊。中國作協(xié)會員。在《收獲》《人民文學(xué)》《十月》等刊物發(fā)表作品五百余萬字。曾獲解放軍文藝獎、《中國作家》“大紅鷹文學(xué)獎”、新疆青年文學(xué)獎、冰心散文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