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蘊及其世界歷史意義
來源:《哲學研究》 | 臧峰宇  2023年03月14日08:45
關鍵詞:中國式文明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實現文明重塑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既是中華文明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偉大變革中的自我更新,也是對西方現代性危機及其文明限度的內在超越。中國式現代化歷經器物、技術、制度和文化層面變革的嘗試,直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革命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內生動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以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的疊加發(fā)展方式實現了“時空壓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邏輯,亦是這種結合的哲學確證,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文明;歷史前提;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世界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保暯?,2022年b,第22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實現文明重塑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既是中華文明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偉大變革中的自我更新,也是對西方現代性危機及其文明限度的內在超越。從現代化的普遍性角度看,世界歷史進程中的現代化探索是以現代工業(yè)和科技革命為推動力,使工業(yè)文明進入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領域并引起社會組織和行為深刻變革的具有獨特歷史規(guī)定性的過程。(參見羅榮渠,第17頁)選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并實現文明重塑是中國有識之士以新歷史觀開眼看世界,薪火相傳、接力奮進,使經濟社會發(fā)展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創(chuàng)舉,為中華文明的自我更新創(chuàng)造了歷史前提,映現了特定世界歷史民族實現特定歷史使命的文明底蘊,彰顯了走向復興的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世界歷史意義。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蘊

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以社會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為基礎,是在歷史中形成且在實踐中為人們所共同遵循的社會的素質,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文明的創(chuàng)造呈現了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內在的方式對社會發(fā)展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將自然人化與確定社會秩序的過程中昭示意義和希望。在現代化實踐中塑造的文明形態(tài)凸顯了科學技術、市場經濟、民主法治的價值,呈現了超越傳統文明形態(tài)的理性化過程,使文明重塑成為每個走向現代化的民族的普遍命運。

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素來被視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惟中國能以其自創(chuàng)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梁漱溟,第8頁)。中華文明在農業(yè)文明時代遙遙領先,及至歷史進入工業(yè)文明時代,卻在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中“蒙塵”,陷入東方從屬于西方的關系格局,一度落后于現代世界文明進程。當馬克思列寧主義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實際地傳入中國,此前千辛萬苦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重新思考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探究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具體社會條件和歷史環(huán)境。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應運而生,中國人民開始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逐漸看清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弊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使中國人以科學理性思維重新理解中華文明,深刻意識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返本開新的必要性。在關于體用問題的反復討論中,有識之士逐漸對中西古今之爭的本質問題作出內在反思。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這個民族,從來就是接受外國的先進經驗和優(yōu)秀文化的”,“從來不拒絕接受別的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264頁)中華文明兼容并包的品格彰顯了獨特優(yōu)勢,審視中華文明海外傳播及其與各文明對話的歷程,可見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自覺及其對外來文化博大寬宏的氣度。在與現代西方文明的歷史性相遇中,中華文明開始實現創(chuàng)新與轉化,使之在創(chuàng)新與轉化中超越現代西方文明的正是體現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在其每一表現中都帶有中國的特性,都在更新古老中華文明的過程中伴隨著對西方現代文明的批判反思,從而走向一種文明新形態(tài)的實踐創(chuàng)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使人們對西方文明的長處頗有幻滅之感。恰如梁啟超感喟:“當時謳歌科學萬能的人,滿望著科學成功,黃金世界便指日出現。如今功總算成了,一百年物質的進步,比從前三千年所得還加幾倍,我們人類不惟沒有得著幸福,倒反帶來許多災難”。(梁啟超,第18頁)這種對現代西方文明的質疑不僅促動國人歡迎社會主義之新文明,而且以之激活中華文明的內在活力,形成以中國革命融入世界革命的歷史意識。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28頁)對現代西方文明的單向度認同并不能使中國獨立地發(fā)展資本主義,而只能漸至淪為西方殖民主義的附庸。秉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新文明觀,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作出了歷史的選擇。

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前見”,這種文明底蘊決定了選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僅使中華民族趕上了時代,而且將超越現代殖民主義和資本邏輯的苑囿,限制物質主義和唯科學主義的單向度弊端?!敖浘曁斓卦晃?,照臨四方曰明?!敝腥A文明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合共生,在長期演化中積累了道法自然、協和萬邦、求同存異、和實生物、兼收并蓄等影響深遠的觀念。誠然,僅靠這些觀念及其對象化實踐難以構成實現現代化的內生動力,但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這種文化傳統對超越現代西方文明的誤區(qū)具有獨特價值,并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創(chuàng)造中實現了中華文明的自我更新??梢哉f,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歷史事實實際體現為中國社會的深刻改變與中華文明的自我更新。正如《中共中央關于共產國際執(zhí)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所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yōu)秀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yōu)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xù)加以發(fā)揚光大。中國共產黨近年來所進行的反主觀主義、反宗派主義、反黨八股的整風運動就是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這一運動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思想上的創(chuàng)造才能,一如他們在革命實踐上的創(chuàng)造才能”。(《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0冊,第318-319頁)從中可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中國革命實踐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步探索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確證。

作為一種“被延誤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歷經器物、技術、制度和文化層面變革的嘗試,直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革命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內生動力。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中國為中心,以馬克思主義為方法,重建中華文明的歷史主體性,以實事求是的啟蒙精神,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時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化”。(李文堂,第7頁)新中國成立后,深刻認識到新興工業(yè)的建立是一切文明民族生命攸關的問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努力建設具有高度現代文明程度的工業(yè)化國家。在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進程中,中國式現代化拓展到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領域,在“兩步走”的探索中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彰顯了中華民族把握歷史命運的自覺和自信??梢哉f,中國式現代化在起步階段就超越了西方現代社會的對抗性矛盾,摒棄了資本占支配地位的生產關系,在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實踐中遵循創(chuàng)造現代文明的勞動邏輯,將馬克思關于現代文明轉型的構想在中國具體化,初步形成了發(fā)展中國家走現代化道路的實踐經驗。

改革開放使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在汲取世界先進技術和成果的基礎上展現,鄧小平用《禮記·禮運》中的“小康”一詞指稱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四個現代化”所具有的社會主義特征。通過實施“三步走”戰(zhàn)略,其中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斑@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保ā多囆∑轿倪x》第3卷,第54頁)這些概念是基于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并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探索中凝結的。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明確指出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參見同上,第3頁)在集中精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中華民族邁出了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體現了現代化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形式,并賦予“小康”這個中國古代社會理想以時代新義,反映了人們對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良好的道德風尚與愉悅的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

在新時代,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新發(fā)展理念探索實現現代文明轉型的新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走向文明新形態(tài)的實踐創(chuàng)造。這種文明新形態(tài)摒棄了由資本邏輯主導的物欲膨脹、兩極分化、零和博弈的思維定勢,從總體上實現了社會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續(xù)提升,重構了現代化的文明圖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階段的戰(zhàn)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第23頁)凝結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經驗的中華文明由此實現現代重塑,在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的過程中呈現新的時代光彩。

二、 現代化的中國經驗與中華文明的現代重塑

現代化是隨著新興工業(yè)的建立開始的,形成了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方式,其中揭示的現代經濟運動規(guī)律與一切文明民族生命攸關,歷史也由以向世界歷史轉變。主導現代化進程的新的生產力不僅推動了社會變革,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正如馬克思所說,“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2頁)這門心理學體現了工業(yè)的發(fā)展同人的對象化的本質力量的內在關系,展現了一種文明新圖景,在現實生活面前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等各種從外部發(fā)生作用于經濟基礎的歷史影響的差別,現代化的形式基于不同的經驗事實而具有多樣性。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傳統、中華民族的獨特歷史命運和中國獨特的基本國情,在現代化探索中積累了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史的獨特經驗。

這種獨特經驗與資本邏輯主導的文明的根本差異在于,后者是一種“建立在勞動奴役制上的罪惡的文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175頁),其中一極是資本主義財富和文明的積累,另一極則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等現象的凸顯。這種文明引起的對抗性矛盾制造了嚴峻的社會問題,這種“文明的一切進步,或者換句話說,社會生產力的一切增長,也可以說勞動本身的生產力的一切增長,如科學、發(fā)明、勞動的分工和結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場的開辟、機器等等所產生的結果,都不會使工人致富,而只會使資本致富;也就是只會使支配勞動的權力更加增大;只會使資本的生產力增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67頁)。因而,這種文明走向啟蒙思想家描繪的華美約言的反面,并將被一種新文明形態(tài)所超越?!安徽撍^之舊制度如何合理,卻決不是絕對合乎理性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74頁),將這種文明轉型的構想在中國具體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經驗內蘊的本質所在。

中國式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是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偉大變革中實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了制度優(yōu)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高度,并在一種走向復興的不可扭轉的趨勢中呈現了塑造現代文明新形態(tài)的直接現實性。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yōu)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更高的治理效能。這種制度優(yōu)勢是在實踐探索中凝結的,適應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正如黑格爾所言:“如果要先驗地給一個民族以一種國家制度,即使其內容多少是合乎理性的,這種想法恰恰忽視了一個因素,這個因素使國家制度成為不僅僅是思想上的事物而已。所以每一個民族都有適合于它本身而屬于它的國家制度?!保ê诟駹枺?31頁)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先驗的設定,而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處于同一歷史進程,具有明確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原則??梢哉f,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特殊主義的普遍化”,對現代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逐漸作出了有力的回應,在社會革命中形成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成為中華文明實現重塑的歷史前提。

中國式現代化反映了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實現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時代內涵。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反思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缺陷和錯誤,避免他們走過的彎路,毛澤東提出正確處理前進中面對的十種矛盾關系,兼顧多方面的利益,努力學習其他國家的長處,調動黨內外、國內外一切積極的因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種基于反思的實踐探索是富有成效的,“在非常短的時間里,這一活著的最古老的文明就變成了所有欠發(fā)達國家中最年輕、最活躍的力量”。(布羅代爾,第215頁)這種力量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富有民族特色的創(chuàng)造,在超越資本現代性的同時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實踐,從而使中華文明在與日俱新中實現持續(xù)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從關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高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通過“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開放格局與比較優(yōu)勢,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的優(yōu)越性,從中可見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融合所展現的強大社會發(fā)展活力?!霸谶@一現實運動中正在展開出來的歷史性趨勢,因為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趨勢比既成的歷史事實具有更高的現實性。”(吳曉明,第3頁)通過批判現代西方文明的誤區(qū)及其導致的現代性危機,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了特定的歷史前提與民族特色,并在實踐創(chuàng)造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在世界文明圖景中展現了一種文明新形態(tài)的中華文化底蘊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固然是后發(fā)式的,但其一開始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實際展開,就體現了明確的自主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從中華文明的特點出發(fā)科學規(guī)劃的。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新中國的成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開始了偉大的中國文明的復興。自從我們國家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進入了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更賦予這個復興以新的強大生機和活力。這個復興,不但將創(chuàng)造出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而且將創(chuàng)造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這樣一種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保ā妒笠詠碇匾墨I選編》下,第1178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明確的歷史自覺和強大的前進定力,賦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容并使之彰顯新的時代特征,為發(fā)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途徑提供了中國經驗。

中華民族在走向復興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合理方案的同時彰顯了新的世界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fā)展歷程。”(習近平,2022年a)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形成了潛移默化影響中國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體現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fā)展形態(tài),在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確立了堅實的文化根基,提供了超越西方現代化模式的重要思想資源。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和哲學社會科學內涵,具有開放包容的文化品格,在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推陳出新?!皬臍v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第471頁)作為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以開放會通的方式反映時代脈動,在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百年歷程中構筑了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成為現代中國人實現自我的精神世界,以返本開新的姿態(tài)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以疊加式發(fā)展處理復雜問題的方式,具有以中國為中心進行實踐創(chuàng)造的鮮明特征,彰顯了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性和民族特色,反映了創(chuàng)造文明新形態(tài)的歷史主體性。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特質和深厚的中華文明底蘊,實現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調發(fā)展,是符合中國實際并超越西方現代性危機的重要探索。正如鄧小平所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疡R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頁)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經驗和文化特質具有明確的自主邏輯,超越了西方現代性傳統思維模式,以邁向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避免“貧窮的普遍化”,在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過程中體現為一種世界歷史性存在?;谌丝谝?guī)模巨大的國情,中國式現代化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fā)展道路,通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不斷提高人們的現代文明程度,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歷史發(fā)展中實現了文明進步,彰顯了獨特的現代必要條件。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反映了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歷史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fā)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fā)展觀、現代化觀。”(習近平,2021年,第11-12頁)中國式現代化反映了以社會主義為本質規(guī)定的制度文明的優(yōu)越性,其成功經驗表明,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就塑造了嶄新的現代“文明格局”,書寫了體現時代特質的中華“文明華章”,倡導以文明交流互鑒取代文明隔閡沖突,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過程,在百年奮斗征程上實現了“歷史的結果和預定的目的”,在面向未來的歷史性籌劃中重繪現代化的世界版圖,進而彰顯了世界歷史意義。

三、 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

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人開始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而來的殖民擴張,使中華民族遭遇深重危機。在危機中尋找出路的中國有識之士具有強烈的民族救亡與民族復興的自覺,在持續(xù)探索中積聚創(chuàng)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使中華民族走出“文明蒙塵”的歷史境遇。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偉大變革中,中華文明不斷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煥發(fā)蓬勃生機,展現了深刻的文明史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一種堅硬的成見,即認為現代化就是資本主義發(fā)展歷程,這種單一的現代化觀體現了濃厚的資本主義論調,使資本原始積累、殖民與戰(zhàn)爭、自然環(huán)境嚴重破壞的圖景以現代化必然具有的形象出場,進而固化了西方現代化發(fā)展模式并強加給其他民族。世界歷史的形成開始于現代化浪潮,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交往形式,也在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同時演繹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神話。這個神話造成了西方主導現代化的幻象,實則對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歷史情境進行一種超歷史的強制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以資本為中心的單向度邏輯,超越了零和博弈和對外擴張的思維定勢,力圖擺脫兩極分化和物質主義的泥淖,消解了遵循“叢林法則”的必然性,體現為人們心理態(tài)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代表著我們時代的文明形式。秉持中華文明的歷史底蘊與時代精神,中國式現代化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為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提供中國方案,成為“世界現代化的增長極”,因而是一種實現現代文明轉型的偉大探索。

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國家實現經濟跨越式發(fā)展的難題,以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的疊加發(fā)展方式實現了“時空壓縮”,在中華文明的現代重塑中展現了現代化的民族化和時代化特征,體現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亦是這種結合的確證。“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和超大市場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國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嚴峻挑戰(zhàn)?!保ㄍ希?4頁)作為一種后發(fā)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在體現現代文明普遍性的同時,實現對現代性危機的超越,從而使現代文明在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實踐創(chuàng)造以內在超越的方式展開,體現為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中發(fā)展。正是因為深刻意識到西方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貧富差距、價值沖突和對抗性矛盾,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形態(tài),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確立超越文明隔閡和文明沖突的新發(fā)展觀,在文化涵養(yǎng)中實現文明進步,穩(wěn)步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實現不同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對話與合作,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世界歷史中把握人類文明演進歷程,可見不同國家和地域的文明在普遍交往中實現各自發(fā)展的經驗。從傳統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轉變,形成了從整體上考察世界歷史趨勢的條件,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實現了這一轉變,也造成了人的異化與對抗性矛盾,造成了嚴峻的現代性危機。為此,需要探索實現現代文明轉型的新路,以勞動邏輯取代資本邏輯。正如馬克思所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0頁)世界歷史是人們在勞動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不是資本邏輯必然導致的結果。中國式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奇跡,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使我們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為實現轉型的現代文明賦予了新的實體性內容,從根本上解決了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內在矛盾,在與各國平等互利的交往中倡導文明交流互鑒,確證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史意義。

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角度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史意義,可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并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其中既有使中國人掌握科學理性的現代因素,也有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契合這一深層根由。“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第120頁)在團結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接力奮進中,我們黨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看待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綿延不絕的文明史,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蘊和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與發(fā)展形態(tài),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穩(wěn)中求進,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蘊,創(chuàng)造了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的一種新文明形態(tài)。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借鑒世界各國現代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的自主探索。我們黨強調走自己的路,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fā)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牢牢掌握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命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超越西方現代性危機,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創(chuàng)造體現了以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理解一切先進文明的價值內涵,從中彰顯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與和諧共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倡導在人類文明的制高點上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格局。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中華文明“不是一種掠奪性的、擁有機械效能的文明,而是一種精神的文明;它建立在人性所具有的、全部的、各種各樣的、深層次關系的基礎之上”(泰戈爾,第12-13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重塑的中華文明以開放的姿態(tài)展現了這種精神品格,其中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實踐觀蘊含著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必然對現代人塑造新文明觀提供厚重的歷史資源,為發(fā)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可資借鑒和參考的經驗與方案。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從現在起黨的中心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道路上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參見習近平,2022年b,第26-27頁)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遵循上述原則,深刻領悟我們黨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zhàn)略安排,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邏輯,形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合力,不斷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和活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中彰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世界歷史意義。

綜上所述,以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蘊,展現了超越西方現代性危機的一種實現現代文明轉型的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主邏輯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新發(fā)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fā)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中華文明的現代重塑,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回顧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百年歷程可見,這條道路以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命運為起點,摒棄了西方現代化發(fā)展定勢,反思蘇聯現代化建設的失誤,以體現歷史主體性的文化自覺不斷在實踐中解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不斷創(chuàng)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力量,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實踐創(chuàng)造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參考文獻:

[1]布羅代爾,2003年:《文明史綱》,肖昶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鄧小平文選》,1993年,人民出版社。

[3]黑格爾,2017年:《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

[4]《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2011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5]李文堂,2021年:《中國共產黨百年文化成就》,載《中國黨政干部論壇》第10期。

[6]梁啟超,2014年:《歐游心影錄》,商務印書館。

[7]梁漱溟,2011年:《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

[8]羅榮渠,2004年:《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增訂本),商務印書館。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年、2001年、2002年,人民出版社。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人民出版社。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12]《毛澤東文集》,1999年,人民出版社。

[13]《毛澤東選集》,1991年,人民出版社。

[14]《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1988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

[15]泰戈爾,2014年:《民族主義》,劉涵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

[16]吳曉明,2022年:《世界歷史與中國式現代化》,載《學習與探索》第9期。

[17]習近平,2021年:《把握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載《求是》第9期。

2022年a:《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載《人民日報》5月29日第1版。

2022年b:《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

[1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2020年,外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