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頭籌 真實還原 ——評石一楓的《入魂槍》
閱讀行為的發(fā)生通常來自兩種需求,一種是尋找慰藉,所謂“聲氣相求”;另一種是學習,即取長補短。閱讀石一楓新作《入魂槍》,對我來說,無疑是后一種,是對電子游戲經(jīng)驗的補課。
我是電子游戲絕緣體,也是游戲盲——除了玩過一陣俄羅斯方塊,但對電子游戲的魔力及后果深有體會。二十年前參加文化部等部委組織的游戲廳專項治理活動時曾耳聞目睹了一些令人發(fā)指的典型案例,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里,游戲與吸毒、賭博同樣聲名狼藉。直到近十年來,隨著電子游戲產(chǎn)業(yè)做大,元宇宙等新生概念出現(xiàn),游戲與藝術、技術搭上線,游戲被高配,游戲的名聲才逐漸向中性位移。電子游戲雖不是新鮮事物,但履歷復雜,甚至有“不大光彩的歷史”,因此,在大眾藝術形式創(chuàng)造中,特別是文學書寫,以電子游戲為中心題材鮮見。在我的閱讀經(jīng)驗中,石一楓的長篇小說新作《入魂槍》拔了頭籌。這個頭籌不好拔。今天,電子游戲題材雖不是禁區(qū),但怎么寫?難度大。能拔頭籌的作家,不僅要有發(fā)現(xiàn)力、感知力,有勇氣,有眼光,更要有較高的完成度。
這部叫《入魂槍》的長篇小說,書名雖玄幻,但貼切、形象,創(chuàng)作風格和寫作方法總體也是現(xiàn)實主義范兒。小說從一個叫老呂的電子游戲高手中年現(xiàn)狀入手,寫到另一個高手“瓦西里”的魔怔,從電子游戲技術寫到游戲的魔力。這些虛擬世界里高手,是現(xiàn)實生活里極其普通的人,在游戲世界里的自由、張揚、驕傲,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局促、尷尬形成強大反差,他們甚至比普通人更弱勢,更容易受傷。游戲讓他們獲得了排解、宣泄和消化,對于游戲的“歸化”大大地消解了入世的動力和能力?!叭牖陿尅?,既是對游戲本身的描述,也是對游戲魔力的形象化比喻。小說筆力老到,通過寥寥幾個人物形象的描寫,便將數(shù)十年變遷的外部環(huán)境、個人生逢遭際和游戲廳方寸之地的故事講得委婉、曲折,真實還原了電子游戲、人和人類社會的關系的本質。
為什么會產(chǎn)生游戲?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認為“人類在完成了維持和延續(xù)生命的主要任務之后,還有剩余的精力存在,這種剩余的精力的發(fā)泄,就是游戲,游戲本身并沒有功利目的,游戲過程的本身就是游戲的目的”,這是“剩余能量說”。其他諸如”“本能說”“練習理論”“宣泄理論”“文化起源理論”,等等,不一一而足。游戲是人類在模擬環(huán)境下的挑戰(zhàn)行為,“以直接獲得快感為主要目的,且必須有主體參與互動的活動”。其中,游戲的“非功利性”以及“快感需求”大概是共識。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小說對于游戲的本質化和對象化進行了充分、可信、形象的文學書寫。平等、開放,把游戲前面具有情感色彩的定語一律去掉,既不是道德鞭撻,也沒有獵奇、夸張、文飾、美化。把“游戲”從“異化”和“妖魔化”同時釋放出來,對于電子游戲本身的新鮮、獨特、沉浸式審美體驗,進行記錄式辯證性書寫。寫出了游戲之所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動因、動力,這是客觀存在,但往往被我們主觀屏蔽。也寫出了游戲終究是游戲,浸染于游戲里的具體的人從虛擬世界到現(xiàn)實世界的張皇失措,這種“物傷”也是客觀存在,但容易被我們簡單化處置。游戲就是游戲,游戲在小說家的筆下,是生活方式,也是生產(chǎn)方式,是平臺、出口,也是陷阱、泥淖,是構成我們置身其中的文化環(huán)境的一種元素。忽視它的客觀存在,是對真實文化環(huán)境的漠視?,F(xiàn)實主義寫作追求描寫典型環(huán)境和典型人物,典型環(huán)境是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驅使其行動的特定環(huán)境。無論功過,從差不多二十多年前,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支撐下不斷更迭換代的電子游戲是現(xiàn)代人生活的典型環(huán)境,受其影響之深淺、深遠也各有千秋。看得出,小說家深諳游戲之魂,但是對于游戲題材的開掘書寫卻能抓住本質給予生動如實深刻的呈現(xiàn)。卓越的思想力是小說家的底色?!度牖陿尅烦浞煮w現(xiàn)出一個優(yōu)秀作家的認知修養(yǎng),特別值得肯定。
從文學是人學這個角度,評價小說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有沒有塑造出獨特的人物形象,有沒有探究到世道人心?!度牖陿尅穼τ诒挥螒颉案襟w”的一類人的精準書寫,對于都市五光十色生活中的人的欲望、本能、性格的深入開掘,包括游戲里的人、游戲和人的關系、游戲高手之間的體恤、游戲之外的日常情感,等等,獨一無二,既準又深,且有同理心。小說不僅描繪這類人的困窘甚至“畸零”生存狀態(tài),也寫到人的自我救贖,體察人的情感,把脈人的命運。生活是無盡之海,我們永遠在與它的角力中生存。這也是深深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寫什么固然重要,怎么寫應該更重要。一個新鮮的題材,要寫出新意和獨特性,建構出一個可信的有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世界,確實考驗一個作家的專業(yè)能力。也許是從《世上已無陳金芳》開始,這個叫石一楓的作家就讓我刮目相看,其后是《借命而生》《玫瑰開滿了麥子店》,幾乎每一個文本都有題材上的大膽突破,這些題材看似新,實則是被我們忽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甚至有一定的敏感性,很難把握。每每,作家“藝高膽大”,從心所欲不逾矩,每每處理得熨帖、到位,又有突破。這個叫“石一楓”的新京派實力作家用他的虛構文字,創(chuàng)造了一個真實的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日志。
(本文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作品聯(lián)展”特約評論)
作者簡介
劉瓊,學者,作家。藝術學博士。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副主任。曾獲汪曾祺散文獎、《雨花》文學獎、報人散文獎、文學報“新批評獎”、《當代作家評論》評論獎等。著有《花間詞外》《聶耳:匆匆卻永恒》《通往查濟的路上》《格桑花姿姿勢勢》《徽州道上》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