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2023年第4期|張同武:不可望文生義的“城固原公雜燴”
說來慚愧,30多年前自己曾經(jīng)在漢中的城固縣駐留半年之久,自詡知道城固的許多事,特別是城固的特色美味,比如面皮、菜豆腐、胡豆?fàn)F飯等。但對于城固的一道大菜,而今已進(jìn)入陜西非遺目錄的“城固原公雜燴”卻一度不大清楚。想了想,大概是當(dāng)年駐留城固的時候很少吃“大餐”,凈跟“面皮菜豆腐”較勁了。之后雖多次去城固,但不知為啥就是沒接觸過這道美味,大概恰巧吃飯的地方都不大會做這道名菜吧!一直到去年,陪同幾位外地朋友去漢中,竟然在漢中市吃到了這道菜,當(dāng)時主人極力推薦、倍加推崇,一眾朋友吃得也是不亦樂乎、贊不絕口。自己當(dāng)時很納悶,這道菜是怎么冒出來的?是近年才有的么?于是,問詢加查詢,知道了它的基本與究竟——
“城固原公雜燴”,城固是縣名,原公是鎮(zhèn)名,雜燴是菜型,也就是說,這道菜是城固縣原公鎮(zhèn)一帶的人們,用“雜燴”的形式創(chuàng)制的一道美味。
說實話,對于“雜燴”一詞,應(yīng)該是聽得太多了,這個把葷素干稀混合一處的烹飪辦法,是中國菜肴中慣常見到的,或者說非常常見的。雖然各地的各種“雜燴”內(nèi)容可能略有區(qū)別,而且一般都很美味可口下飯,但不知怎么的,總覺得是上不了席面的民間“湊合”式的菜肴。也就是說,一般的“雜燴”,都是基于剩余食材或生活清苦時的一種無奈之舉,雖然能烹出美妙滋味,但總覺得不上檔次,一般也不會用來待客。有了這樣的先入之見,對于“城固原公雜燴”這樣的菜肴,第一反應(yīng)就是一道“大燴菜”而已,而如果是“大燴菜”,怎么可能作為壓桌的主菜出場呢?這個想法是在沒有看到真身時的主觀臆斷。
想起當(dāng)時的情景,出于禮貌,任誰也不會多說什么,熱情的主人極力推薦的任何菜肴,都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喜愛與期待來,這是起碼的做人做客之道。所以,當(dāng)聽到主人說今天咱們的主菜是“城固原公雜燴”時,相信一眾客人在心里都是這么個想法。但是,當(dāng)這一大“缽”菜端上桌時,大家都不淡定了,啊,這怎么是“雜燴”呢?
先看看賣相,那是雅致的各種食材的排列、鮮亮的五顏六色的組合哦!與一般的“雜燴”不同,這道“雜燴”一出場,全然沒有“漢子”氣,反倒是江南秀女般的溫婉了。之所以這么夸獎,首先是那個“缽”,之所以稱之為“缽”,實在是覺得那盛菜的容器的精致,叫盆、碗、鍋等似乎都埋沒了它。那是一個有足底的鼎狀容器,青花瓷一般的外表,頂上還有裝飾的耳朵一般,單這容器,就不像那種大口吃肉的粗放。其次是這“缽”之中,首先奪人眼球的是白的、綠的、黃的的各色丸子,那顏色十分淡雅,絕不妖艷,肯定不是食材本身的顏色。肉丸子怎么會有這色?主人忙介紹,這是雞丸、魚丸,染色用的是薺菜汁、油菜花和胡豆葉。哦喲,油菜胡豆都是這里盛產(chǎn)的,薺菜也多見,這幾種汁液本就親人,如今洇染上這丸子,沒由的更加惹人憐愛哦。別急,還有呢,那碧綠的是碎碎的蔥葉,那褐色的是小酥肉,那微微泛白的是響皮……哦,先聲奪人的是這樣的五彩繽紛與自然天趣。
還必須要說的是,這個“賣相”的底色,是一“缽”鮮亮的清湯,對,清湯。但這清湯可不是水,它是肉湯,是雞骨與豬骨燴就的湯。這樣的湯當(dāng)是“粉湯”,應(yīng)該是稍微渾濁的哦,別急,后來的問詢得知,之所以是“清湯”,見出的是廚藝的高超與精致。為了得到“清湯”,廚師們在熬湯的時候用傳統(tǒng)的“吊湯”法,并且用動物血脂這一秘訣,祛除了湯中的渾濁。這就更講究了,這湯一清,不但賣相好了,之后的口感也必然上乘。
沒錯,湯的口感的確上乘。與一般的“雜燴”的“咸鮮”有別的是,城固原公雜燴的湯味“酸辣”,但這酸而不冽、辣而不燥,完全是一種絲絲順滑的感覺,唇感口感乃至“喉感”,沒有一絲刺激不適,這就見調(diào)味的功夫了。同時,酸辣口的滋味,也能瞬間刺激味蕾,讓人不忍棄箸,頻頻開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雜燴還有開胃的功能呢。
至于其中的菜肴內(nèi)容,前面已基本概括,此時可以大快朵頤,雞肉丸的軟糯、魚肉丸的鮮香、酥肉的潤滑以至其他配菜的浸潤入味,都讓人在“酸辣”的背景下,嘗試出一道道一層層的新鮮與驚喜。
還有一道比較特別的配菜必須說一下,這道菜謂之“粉墩”,是用粉條和雞蛋面糊制作后蒸出來的,外貌呈蜂窩狀,好似上海菜中的“烤麩”。比較講究和正宗的制作“原公雜燴”的店家一定會有這道配菜。
這樣的一道菜,如果僅僅看做是開胃的“湯菜”,那太草率;如果僅僅看作是囫圇吞棗的果腹菜,那太委屈;如果僅僅用來“下飯”,那太片面。應(yīng)該的是,它綜合了以上功用,是一道葷素兼具的、滋味齊全的、老幼皆歡的一道“綜合”意味極強的大菜。這樣一說,算是給這道“雜燴”正了名,也給它的深厚底蘊打了分。
綜上所述,這樣的一道“雜燴”,實在是應(yīng)該給予更高的評價,它遠(yuǎn)遠(yuǎn)超越了一般“雜燴”的實質(zhì)。而如果再來簡單敘述一下它的做法,則更是讓它再上一層樓。
這道“雜燴”,實際上并不是“燴”出來的。非常特別的是,它采用的是“兩段式”的烹飪辦法,即制湯與制菜“分離”,之后再組合。先說“制湯”,前面說過,采用吊湯的辦法,并用特殊的秘訣制出清湯。這湯制好后備用;而其他的菜肴,比如丸子、酥肉、響皮乃至素材之類,先期的加工辦法無甚特別。但這些制出的丸子菜肴之類,并不是像一般的“雜燴”一樣,再放進(jìn)湯鍋燴制。這些菜肴會被裝入蒸碗,當(dāng)然要丸子等“稍輕”的菜肴墊底,其他菜肴在上。這樣的蒸碗會上籠屜蒸制幾個小時。之后,無比利索的廚師會將蒸碗倒扣在前面所述的“缽”中,之后再澆入備好的清湯,之后再點綴,再調(diào)味。如此,一份“城固原公雜燴”方成。
之所以用這么繁復(fù)的辦法來烹制這道菜肴,肯定有著許多的考量:比如雞肉魚肉丸子之類本就松散,如果早早下鍋熬煮,難免松散甚或糊涂。而采用蒸的辦法,可以讓這些食材在制熟的過程中變得更加緊致,而且各色食材在蒸碗中充分“氤氳”,各自的香爨互相交融,共同成就。至于那清湯,也在上桌前的結(jié)合中,始終保持了鮮亮,確保這道菜肴的賣相與口感。
噫兮乎!這樣有思量、手段巧、費功夫的一道佳肴,怎么能不好看,怎么能不好吃?
只是在想,這樣講究、精致的一道菜,何以誕生在相對偏遠(yuǎn)之處?而且就出在了“城固原公”這個地方?
城固是漢中盆地的一個老縣、大縣、富縣,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偉大的“鑿空西域”的張騫故里。而“原公”,據(jù)說是當(dāng)年“湖廣填四川”移民時,朝廷一位負(fù)責(zé)安置移民的官員姓原,應(yīng)該是一位受民眾愛戴的官,應(yīng)該是在這么“大拆遷”的工程中難得一見的好官。雖然他并不住在這里,但感恩的民眾卻把自己的新的棲息地名為原公村、原公鄉(xiāng),今日為原公鎮(zhèn)。這就有道理了,這樣的一個地方,移民文化與原住民文化交融,加之生產(chǎn)條件相對良好,于是,誕生出許多的比較“講究”的飲食就有了基礎(chǔ)。當(dāng)然,后來說這個地方人才頻出,有外地高廚被引入,也有子弟外出學(xué)習(xí)烹飪,于是這里的飲食文化就發(fā)達(dá)得更合理了。有道理,許多飲食文化發(fā)達(dá)的地方,大概都有這么幾個緣由。
可能是近年來經(jīng)濟(jì)進(jìn)步吧,這道用料多而考究,制作繁復(fù)精細(xì)的“大菜”被復(fù)原了,被推廣了,走向更大的市場了。于是,原本幾乎不知道的這道城固特產(chǎn)意味的大菜,現(xiàn)如今可以輕易地品嘗了。也難怪當(dāng)年沒嘗過,可能那時候還沒有被“鉤沉”吧。
只是覺得,“雜燴”一詞,有些過于自謙,而且也容易被輕視,為什么不用個更加高大上的名字呢?比如“城固原公精萃”“城固原公鮮燴”,甚至大眾化一點叫做“全家?!币埠冒。〉@是愛之切了,食物的名諱,原本就無所謂美丑,只要內(nèi)容好、形式好、味道好,肯定會廣受喜愛的,比如“臭豆腐”,比如“毛雞蛋”等等。只要時日已久,只要始終如一,只要賡續(xù)傳統(tǒng),只要秉持良知,那這些美味一定會香飄天下的。
“城固原公雜燴”,記得這個名字,再去漢中,去城固,一定要好好嘗嘗。
張同武,政府機關(guān)供職,著有散文集《未央橋畔》,曾獲陜西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成果獎等。近年專注于飲食文化研究寫作,特別致力于挖掘陜西傳統(tǒng)飲食文化積淀,梳理陜西小吃文化脈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