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重疊金”:額黃與返照
來源:文匯報日 | 孫華娟  2023年07月24日08:12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溫庭筠這首《菩薩蠻》的起句究竟該如何解釋,小山到底是屏山、山枕還是眉山,相持不下。仔細(xì)查考,此句乃比喻,是說女子的額黃如同夕陽返照層層群山,金光明滅。

額黃,是漢唐女子在額上涂飾黃粉的一種面妝。用返照比額黃在溫庭筠詩詞中出現(xiàn)不止一次,他的《偶游》一詩,本體喻體具在,清晰明白:

曲巷斜臨一水間,小門終日不開關(guān)。紅珠斗帳櫻桃熟,金尾屏風(fēng)孔雀閑。云髻幾迷芳草蝶,額黃無限夕陽山。與君便是鴛鴦侶,休向人間覓往還。(汲古閣本《《溫庭筠詩集》卷四)

“額黃“一句,是說女子額上涂黃的妝飾就像夕陽下的群山。這里主要不是從形狀上取意,而是從顏色上著筆,額黃與返照的光線都是溫暖的淺金色。溫庭筠顯然很癡迷這個喻象,一用再用。當(dāng)然,也可能由于這些詩詞無一例外都是寫身份曖昧的青樓歌舞妓,所取之景又基本局限于室內(nèi),當(dāng)作者在一個狹小空間無數(shù)次端詳這些女主角,她們的妝容當(dāng)然也就是凝視的重點。

有時溫庭筠也直接用“額山”或“山額”來指額頭:

景陽妝罷瓊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懶。橋上衣多抱彩云,金鱗不動春塘滿。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樂府詩集》作鮮,可從)紅稚俱含嚬。桃花百媚如欲語,曾為無雙今兩身。(《照影曲》,《溫庭筠詩集》卷一)

“黃印額山”就是額頭涂黃,也即額黃妝。美人們妝飾完畢,慵懶地步上橋頭,從水中照影。橋上美人衣裳紛雜,好像彩云融在一起,也好比水里各色金魚挨挨擠擠。她們額頭上涂飾的黃粉輕塵般落下,人人明麗鮮妍,卻顰眉帶愁。她們像桃花般嬌媚含情、艷麗無雙,現(xiàn)在水中倒影也和本人一樣美麗。此詩只是刻畫情景,并無深意,卻是一幅很好的風(fēng)俗畫,我們也從中看到“額山”的用法,以及涂飾額黃的妝粉不斷飄零的樣子。

溫詞常常是在描繪女子清晨殘留的宿妝時提到額黃,另一首《菩薩蠻》也有“蕊黃無限當(dāng)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的句子?!叭稂S”即額黃,因其色似花蕊。涉及宿妝額黃的還有《遐方怨》:

花半坼,雨初晴。未卷珠簾,夢殘惆悵聞曉鶯,宿妝眉淺粉山橫,約鬟鸞鏡里,繡羅輕。(劉學(xué)鍇《溫庭筠全集校注》下冊卷十)

“夢殘”兩句描繪清晨從睡夢中醒來時宿妝猶在的樣子,“粉山”正是指黃粉涂飾的額頭。

盡管溫詞中也有不少“山枕”“屏山”“連山眉”等表述,但他用“(重)疊”作山的修飾語時,往往是指自然界的山:“稻香山色疊,平野接荒陂”(《京兆公池上作》),“山疊楚天云壓塞,浪遙吳苑水連空”(《盤石寺留別成公》),“楚山重疊當(dāng)歸路,溪月分明到直廬”(《送襄州李中丞赴從事》),“晴碧煙滋重疊山,羅屏半掩桃花月”(《郭處士擊甌歌》)等。重疊山色反復(fù)在他筆下出現(xiàn),而“重疊山”與“小山重疊”,只是語序有別。如果他也同時提到“額(黃)”“粉”等字眼,那么,其中的“山”往往是比喻用法,指的是女子頭上的額黃妝。

現(xiàn)在我們回頭看“小山重疊金明滅”一句就很清楚了。

劉學(xué)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在這一句的注釋下匯集了今人主要說法,認(rèn)為“小山”指眉山隱隱,“金明滅”指眉上之涂飾,宿妝猶殘。此說近之,但還有錯誤和含混處?!靶∩街丿B”并非指眉,因為兩眉無論如何顰蹙也不會重疊,也不是山枕、屏山,因為這兩物都離妝容稍遠(yuǎn),顯得較突兀,本句與下句“鬢云欲度香腮雪”,都是就宿妝、面容來說。所謂山,是想象出來的喻體,就是自然之山,它的本體是額頭?!懊鳒纭?,或明或暗,夕陽返照,金色光線閃爍不定,額黃也是金色的。用作涂額的黃粉多取自花粉,尤其是梅粉,觀“瓊瑤初綻嶺頭葩,蕊粉新妝姹女家”(五代徐夤《梅花》)可知。溫庭筠《懊惱曲》寫“藕絲作線難勝針,蕊粉染黃那得深”,可見這種花粉的黃色不太深,而前引“黃印額山輕為塵”(《照影曲》),以及“豹尾竿前趙飛燕,柳風(fēng)吹盡額間黃”(《漢皇迎春詞》)等句,說明這種黃粉很容易脫落,平時需要經(jīng)常補妝:”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溫庭筠《南歌子》)。不難想象,美人殘存的額黃在清晨明滅斑駁的樣子。

總之,“金明滅”一句描繪女子宿妝猶在,額黃零落,殘存的金粉,如同夕陽返照重重疊疊的遠(yuǎn)山,明明滅滅。由于句式、字?jǐn)?shù)的限制,省去了比喻的本體——殘存的額黃,也未明示小山、金光為喻體,對“重疊山頭的金色夕陽”這一喻體的表述是不完整的。這樣說一半、留一半,造成語意朦朧,也導(dǎo)致解釋紛歧。

對于溫庭筠,這暖金色的、燦爛又斑駁的深閨宿妝,與遙遠(yuǎn)的山光仿佛有著某種看似不倫卻又深刻不虛的關(guān)聯(lián),它們都是殘存的金光,也將轉(zhuǎn)瞬即逝。這是作者清晨羅帳內(nèi)對眼前女子宿妝的癡迷凝視,本有微微的頹廢感,但因指向自然,情色意味被沖淡,格調(diào)毫不卑下。借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對初唐宮體的評價,這顛狂中有顫栗,墮落中有靈性。

全詞既可以理解成女子因為情人不在而遲遲不愿起床梳洗,也可理解成她從初醒、慵起、梳妝到更衣,情人自始至終都在場,并一直凝視著她。這兩種情境生發(fā)出的后續(xù)闡釋也完全不同,前者固然可以解釋為相思傷悲中不忘嚴(yán)妝的“愛好”,后者卻是“意綿綿靜日玉生香”的恬美圓融。前者當(dāng)中也有作者的凝視,但近乎全知視角的虛擬的靜觀;后者的靜好,則實實在在出自情人當(dāng)下真實的目光。

以返照比額黃的瞬間,溫庭筠再現(xiàn)了宋玉所開創(chuàng)的傳統(tǒng)。美人清晨殘存的額黃如山頭返照,與瑤姬的朝云暮雨性質(zhì)并無不同,比興象喻在神女與山水自然間自由變幻。不過,相對于辭賦的任情鋪排,詞的篇體短小,不利于展衍暢敘,主題的限制也使得溫庭筠未能創(chuàng)造出《高唐賦》《神女賦》那樣的鴻篇,只留下了這些吉光片羽般的詞句。“小山重疊金明滅”是其中最聚訟不休也影響最大的一句,《菩薩蠻》一調(diào)甚至因此又名“重疊金”。這個別名調(diào)動了我們一切最富麗的視覺經(jīng)驗,它既指向宿妝額黃這一本體,也指向山頭返照這一喻體,兼二者而有之,但又仿佛獲得了某種獨立性,不依倚于任何一方而存在。在中國的古典傳統(tǒng)中,它固然沒有獲得高唐云雨那樣的原型地位——因為神話、辭賦的時代過去了,但高唐云雨也不曾獲得“小山重疊金明滅”那種凝縮、密麗、頹唐而輝煌的效果。

溫庭筠新發(fā)現(xiàn)的這種比興關(guān)聯(lián)讓他自己迷戀不已,他一再書寫,力求以最精彩的語言表現(xiàn)這一獨得之秘。于是我們看到,以返照比額黃的修辭反復(fù)出現(xiàn)在他筆下,但終以“小山重疊”一句最顯華彩。它明明經(jīng)過精工煅淬琢磨,依舊渾金璞玉,無改其天成。它把黃昏引入清晨;在閨房,又指向山水;不無香艷,卻終謝淫靡。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xué)批評術(shù)語來說,它當(dāng)然是比,又最充沛地利用了興,同時也是賦。一句之內(nèi),比而興而賦,難以找到比溫庭筠更成功的例子,這一句也的確可以摘錄出來作為溫詞的標(biāo)目。

人們未必當(dāng)即就能解釋清這一句的全部深意,卻本能地領(lǐng)會了它非同尋常的興發(fā)感動之力,深沉而廣闊。詩人纖薄銳敏的感受力,被錘煅得如同金箔,向廣漠空間無窮延展;精彩獨具的分量又讓它沉密如鉛鎢,穿透時間之隙,并結(jié)為后人作品中新舊相摻的網(wǎng)墜。

元人吳景奎《晚霽》詩把溫氏筆下的比喻接了過去,變化出新,不遜原作:

雨晴秋氣轉(zhuǎn)蒼涼,萬籟依稀奏羽商。煙抹林腰橫束素,日回山額半涂黃。鸕鶿曬翅眠池草,翡翠銜魚立野航。霜蟹正肥新酒熟,破橙宜趁菊花香。(顧嗣立《元詩選二集庚集》)

“煙抹”一聯(lián)精巧妥帖,上句說樹林中間一抹煙霧,就像美人纖柔的腰肢,古人本來也常用一束絹帛來比喻女子的纖腰;下句說當(dāng)夕陽返照山頭,好比女子涂飾的半邊額黃,因為女子的額黃妝常常涂飾半個額頭。吳詩用女子的額黃來比夕陽返照山頭,把溫句的本體、喻體顛倒了過來,但二者取譬的相似點則一仍其舊,一是位置,山額即山頭,額黃也在美人頭部;一是顏色,額黃與夕陽皆金色,前者的零落與后者的逐漸黯淡、明滅也復(fù)相似。本體喻體具在,加之上句與此結(jié)構(gòu)相同,比喻方向也一致,這樣一幫襯,讀者就能看得很明白。本、喻體一經(jīng)調(diào)換,修辭也煥然一新,本、喻體又足夠清晰,所以比溫庭筠朦朧的原句更易于為人模仿。

直到清代還有詩人像吳景奎一樣反其道以行,用妝容去比況山頭夕照。戴延介《探春慢》:“只憑前嶺斜陽,額黃傳出無限?!崩畲茹憽稘M江紅九首》其八:“更額黃、無限夕陽山,西南映?!焙苊黠@,都從吳景奎詩而來,遠(yuǎn)祖又都是溫庭筠的名句。他們都嘗試把本、喻體倒過來,避免陳熟,就像從前“不是六郎似蓮花、是蓮花似六郎”的把戲,但都缺乏溫詞、吳詩的表現(xiàn)力。

溫庭筠原句以返照比額黃,沖淡了頹廢,吳景奎將其顛而倒之,以額黃比返照,脂粉氣反而為山水增加了人間的親切活潑。他們都要在女性形貌與自然景象之間建立關(guān)聯(lián),就像當(dāng)年宋玉一樣。宋玉賦作的那種神話原型之力,后人難以再擁有,溫詞、吳詩都只是較單純的修辭,但已足夠超卓。單一的行文或線性的賦寫,因為引入了更豐富的、且與本體差異甚大的對象和體驗,變得新異可觀。當(dāng)然,溫之新異要清晰浮現(xiàn)于我們眼前,既有賴于他自己詩作中充足的內(nèi)證,也借助了后人的反向擬寫,經(jīng)過他們別出心裁的正話反說,從前朦朧多歧的才最終變得題無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