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張鴻:說說改稿
來源:文藝報 | 張鴻  2023年07月26日09:33

這一陣子,是我和《廣州文藝》這幾年來最忙碌的,看稿、改稿、讀書、研討、新書分享、評獎、頒獎……生機勃勃。

今年我們完成了本應(yīng)去年完成的首屆“歐陽山文學獎”的頒獎工作,這是一件大事情。接下來就要進入第二屆的評獎流程了。

去貴州黔南州參加了一次改稿會。我喜歡貴州這個地方,也去過多次。有一年,我和習習相約去貴州,我們?nèi)ムl(xiāng)間搜尋民族刺繡,收獲很大。這次改稿會上有不少寫得不錯的作者,有一位詩人的作品打動了我,他叫周紹力,遞交的是一組詩,其中的兩首《小巷里的父親》《大地上的母親》,我認為真是不錯。我給他的改稿意見是:

“作者寫人物很有特質(zhì),在行文過程中,頻頻書寫了客觀形象,能夠?qū)⑦@些意象升華,使之具有哲學的思辨性。在《小巷里的父親》一詩中,通過墻、小巷、衣裳、石頭、街道、燈光等景物,勾勒了與‘殘疾的父親’有關(guān)的大場景,以‘隱約的河流’這一喻體進行升華,突出景物描寫的意象化表達。在作者筆下,一條小巷披上一層層褐色的衣裳,街道深處偌大的石頭連在一起,和‘殘疾的父親’站立在孤影的小巷中的情景不謀而合,能夠把‘殘疾的父親’這一身份中質(zhì)樸、樸素的特征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最后,通過‘我望著他/他望著遠方/我們緘默不語/久久不曾離去’收尾,將‘我’和‘父親’放置于同一空間和時間中,與‘偌大的石頭/一塊又一塊/在街道深處/是連在一起的’前后呼應(yīng),實現(xiàn)父與子的對話,是一首很成功的詩?!?/p>

“作者雖語言樸素,但能以一句句簡單的話語將與人物有關(guān)的意象進行提煉,使之形象地展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征。在《土地上的母親》一詩中,作者以‘一片葉會掉落/在白茫茫的大地上/也會悄悄地藏在針孔里/用一根線/把遙遠的距離/串聯(lián)在一起’為鋪墊,把葉子掉落、白茫茫的大地意象化,并與‘土地上的母親’聯(lián)系起來,通過針孔中的一根線,引發(fā)由物及人的思考,表達對母親的思念。此后,通過‘對她——我的母親/我永遠說不出那句話’引出‘背影漸漸被剪短’‘母親佝僂的身軀’‘雙腿埋在土里’‘腰被慢慢吞沒’等與母親有關(guān)的個性特征,讓讀者深知其筆下‘土地上的母親’的艱苦與不易,感受語言的刺痛感,引發(fā)共鳴。最后,以‘對她——我的母親/我永遠說不出那句話’作為結(jié)束語,指出‘它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從該詩前后文看,我們可以體會到,此處的‘它’實際上就是‘我愛你,我的母親’這一主題話語的真實流露?!?/p>

這些文字是主辦方給我的記錄文字。周紹力這兩首寫親人的詩歌,情緒飽滿,節(jié)奏把握得很好。我常說一首詩要有“詩眼”,也許是一個詞也許是一句話。《土地上的母親》的“詩眼”是通過讀者的閱讀感知出來的。

去了一趟甘肅,改稿,我看到當下散文寫作的普遍問題:鄉(xiāng)村題材,同題化同質(zhì)化,抓不住重點和亮點,沒有注意選材,把握不了敘述節(jié)奏。但好作品還是有的,必須改。我以為,一個地方的文學要有可見的進步,一定要對具體作品進行指導、修改。

前幾天,在一個場合,我說“目前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沒特點”。當然不是絕對。我所說是就普遍性而言。我研究散文,以及編發(fā)散文多年,我以為,虛構(gòu),需要多方面的能力,非虛構(gòu),自然也需要。尤其散文的寫作,對生活的積淀,對生活細節(jié)的把握,對人性的探索(寫作必備),哪一樣都不能缺。在散文寫作中,掌握事物特質(zhì)、人物個性,以及作家的認知、思考的差異,可決定作品的高下。也許寫作者只有清楚認識到這些,才不會呈現(xiàn)散文創(chuàng)作同題化、同質(zhì)化的狀況。

說到改稿,倒真是佩服一家刊物的做法,一個小說,改了11遍,最終該小說作者憑此獲得了魯迅文學獎,刊物不易,編輯不易。對這樣的刊物和編輯,致以敬意!其實,我知道不少編輯會要求作者改稿的,但有的作者不愿意配合,確實,他的稿子去了別的刊物,也發(fā)出來了,何必要改呢?一個稿子在幾家刊物之間走來走去,也是常有的事情。我們也會遇到,我的要求是作者可以一稿多投,但我反對一稿多發(fā)。我的編輯會對我說:“張老師,那誰誰的稿子我們退了后在XXX發(fā)出來了?!蔽艺f,沒有關(guān)系,這很正常,從作者的角度來說“東方不亮西方亮”,沒問題,但刊物必須堅持自己的審美標準。多年前,我在另一家刊物工作,遇到過一個作者,很年輕,他不允許編輯改動他的稿子,就是改一個字也要征求他的意見,我們在編輯會上說起,一致說那就讓他抱著稿子睡吧。

前幾天,我和張菁在“南周書院”一起來了一場線上活動,講散文,借此對這些年來我對散文的認知做了一些整理,再聽張菁對散文的理解,我收獲不小。一個文學編輯,不能只盯著手上的稿子和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很多稿子對編輯來說是沒“營養(yǎng)”的,要加強個人的修養(yǎng),補充營養(yǎng)。這一畝三分地不好好耕耘,土壤也會板結(jié),減少收成的。

(作者系《廣州文藝》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