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2023年第4期|杜衛(wèi)東:巨靈一臂數(shù)中原(節(jié)選)
杜衛(wèi)東,曾任《人民文學》雜志社副社長、《小說選刊》雜志社主編、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寫作,已出版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和劇本40余部。有《杜衛(wèi)東自選集》4卷,長篇小說《吐火女神》、《江河水》(與人合作)、《山河無恙》,另有散文集《歲月深處》被譯成英文在全球發(fā)行。有多篇散文被收入各種年選和中學課本、香港高中語文教材。曾獲人民文學報告文學獎,北京文學散文獎和全國報紙副刊年度金獎等。另有編劇作品《江河水》《洋行里的中國小姐》《新來的鐘點工》分別由江蘇衛(wèi)視、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播出。
巨靈一臂數(shù)中原
□ 杜衛(wèi)東
1
平地一聲雷,繩斷棺落。
這是一具黑漆描金的靈柩,抬棺者眾。舊日,抬棺人數(shù)極有講究,窮苦人家2人抬,富貴人家8人或16人抬,至多不得超過64人。天子是九五之尊,駕崩后可由128人抬棺。從眼前的陣仗看,逝者絕非常人。果然,扶靈的行人宋愷見狀一驚,神色有些凄惶,忙拱手一揖,對迎靈的海南州府官員道:“死者為大??磥恚w老思鄉(xiāng)心切,踏上故土,便不想多走了。此地離閣老故居不過數(shù)里,就此安葬吧?!?/p>
上面一幕,發(fā)生在明弘治八年(1495)秋的??谑薪?。
閣老,丘濬也,海南瓊山縣府城鎮(zhèn)下田村人。名震當朝、深受皇帝器重的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三月卒于任上。孝宗下旨輟朝一日,賻寶鈔一萬貫,追贈“太傅”,謚號“文莊”;并撰《特賜謚策文》,命行人宋愷撫靈送他葉落歸根。
山一程,水一程,永遠走不出的是故鄉(xiāng)用石板鋪成的小徑。
自景泰五年(1454)丘濬置身廟堂,故鄉(xiāng)就變成一支長笛,回響在耳畔的是不盡的鄉(xiāng)愁。曾被同僚譏笑為“南蠻子”的丘濬,一點也不為自己生于海南而自卑;在他心中,海南就是人生的省略號,愛與眷戀盡在其中。他曾做詩:“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一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边@里的“可憐”作“可愛”解,同王安石的“可憐新月為誰好,無數(shù)晚山相對愁”。意思是說,海南的荔枝無與倫比,因為它長在得天獨厚的海角天涯。借歌詠荔枝,丘濬抒發(fā)了對故鄉(xiāng)的一往深情。在清冷的偏殿候召,一聲蟲鳴或鳥叫,都會讓他想起擱置在椰樹下的童年。蒼顏有加,思鄉(xiāng)之情更是像午夜的濃霧難以化解。70歲擢升入閣,位極人臣,這是多少封建士大夫孜孜以求的人生高光時刻,丘濬卻在此前上書,請求孝宗恩準他告老還鄉(xiāng),自嘆“殘生無幾,死期已近”。孝宗不以為然,很干脆地拒絕道:“卿年德老成,已升重職,當勉就任,不允所辭?!眻猿肿屗鋈味Y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丘濬推辭,理由是,我的治國理念皆寫于《大學衍義補》,皇上有問題盡可參閱,“不用臣身而用臣言,有勝于臣身見用而賜以高爵厚祿萬萬也”。
立身簡素,不戀豪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丘濬的話,情動于中,意興于外,令人心生崇敬,如見秋水東逝,落霞滿天。
我們知道,南宋的真德秀著有《大學衍義》,但此書“衍”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和齊家,把《大學》中的“治國平天下”一綱略去了。丘濬深以為憾,“仿真氏所衍之義,而于齊家之下,又補以治國平天下之要”,博采六經(jīng)諸史百家之文,加按語抒發(fā)己見,故書名為《大學衍義補》。此書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司法、軍事諸方面,宏論迭出,見解獨特,是一部論述治國理政的儒家重要經(jīng)典。
皇上未允,丘濬黯然。轉(zhuǎn)年,他患上白內(nèi)障,又一次上書請辭,形狀幾近哀求,說如果孝宗能夠欽準他的請求,死后在陰間不致做一個無目之鬼,則感戴天恩。孝宗仍不肯“放行”,但考慮到他眼神不濟,承諾只要是刮風下雪天,可以不來早朝。
皇恩難辭,丘濬仰天一聲長嘆,思鄉(xiāng)難歸,只得“清夢時時到海南”。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官場,捱風緝縫、登龍有術(shù)者常見;不戀官爵,一心求隱不仕者則寥若晨星。為官者即便殘年余力,也愿意讓“榮華”成為人生歸途的最后一個路標。丘濬不是這樣,他是真心想回到那個生他養(yǎng)他的邊遠之地,回到那個夢也是它醒也是它的心靈之鄉(xiāng):“百計思歸未得歸,夢魂夜夜到庭闈。愁心苦似丸和膽,淚點多如線在衣?!苯】禒顩r日漸惡化,三個愛子先后離世,令丘濬倍感孤獨;鄉(xiāng)愁像是老屋前轆轤的井繩,一圈一圈將他的心箍緊;他想念家鄉(xiāng)的椰子樹、芒果林,想念日出時的海浪、落霞中的漁帆,想念童年的玩伴、私塾的書聲,更想念家中獨守孤燈的老妻和四歲幼子。年邁多病、心力交瘁,他已經(jīng)無法負荷繁重的朝政;一直縈繞于胸的政治熱情,漸漸演化成了對天倫之樂的向往和落葉歸根的企盼;一生為國操勞,鼓衰氣竭,他想完成一次重要的人生轉(zhuǎn)換:擁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歲月,共挽鹿車歸鄉(xiāng)里,樽前月下度余生。
丘濬一再請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讓位新進。他知道,士人學子,青燈黃卷煎熬,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能夠晉身廟堂,一展平生之所學。自己位居中樞,“王殿東頭第一班,朝朝屏息奉龍顏。百年已自七旬過,一日都無數(shù)刻閑”。新舊交替不可避免,歷史就像曲折往復的長河,要想不斷流,沿途必須有新的水源融入。在一篇奏章中他明確提出,古代社會,朝廷官員必須在年老力衰之年卸下職務,因為老弱的身軀會影響處理朝政的能力,繼續(xù)為官大都是貪戀榮華富貴。他入仕,為的是江山社稷和天下蒼生。官位之于他,只是如蠶吐絲的桑葉,一旦化蛹成蝶,就不再有任何留戀。
丘濬的可貴在于,請辭未準,并未就此懈怠。他明白,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裳;今天的嘆息也不會鑄就明天的輝煌。既然“此身已屬皇家有”,唯有更加盡心國事。老邁不等于枯槁,落紅并非無情,身體的健碩是青年的專利,智慧的綻放則是老人的袈裟。
弘歷五年(1492)丘濬又呈奏一折:《乞嚴禁自宮人犯奏》——幾天前,有上千名自宮者聚集在禮部門外滋事,他們手持棍棒,圍困尚書耿裕,追打禮部官員。原來,明朝的太監(jiān)享有各種特權(quán),致使不少人自我閹割,以換取進宮機會。宮中沒有那么多空缺,一些自宮者就尋釁肇事。丘濬認為此事關(guān)系重大,主張嚴懲。如果法外施恩,會加速情形惡化;而一旦入宮成為太監(jiān),家族中人就能免稅免役,變相加重了老百姓的稅役負擔;況且,太祖曾下旨廢除宮刑,自行閹割者豈不是藐視太祖遺訓?丘濬的建議被孝宗采納,嚴禁自宮,違者嚴懲,間接限制了太監(jiān)數(shù)量,舒緩了明朝政府長久以來的隱憂之一。
在紫禁城寬敞的甬道上,在皇極門莊嚴的金臺前,常常有一位老人,瘦骨嶙峋,白發(fā)如霜,或踽踽獨行,思索著國家中興的方略;或雙手握著玉板,向孝宗提出一項項利國為民的建議。為了策無遺算,他在昏黃的燭光下查閱經(jīng)典,不知度過多少個不眠的夜晚;在瑟瑟的寒風中不愧下學,不知踏碎過多少片如雪的月光。在關(guān)乎社稷與蒼生的歷史敘事中,這位老人始終未曾停下前行的腳步,盡管步履蹣跚,背影卻堅韌而挺拔。
弘治八年(1495),76歲的丘濬終于油盡燈枯,卒于任上。
老人辭世的細節(jié),史書未有記載。我在想,“此生都無半刻閑”的老臣,臨終時會是怎樣的情景?或是握一支狼毫歿于案頭,或是捧一冊史書卒于燈下;或許,只是一覺未醒就進入了長眠?總之,那天星月無光,暗云低垂,夜空中彌漫著難言的凄美。位極人臣、恩寵并至,按說應該富貴顯榮;可是,除了皇上親賜的幾件物品和數(shù)萬卷藏書,這位名聲赫赫的朝廷首輔身無長物,兩袖清風,真乃一介“布衣卿相”。那一刻,時間肅立,山河靜默,丘濬悄然與天地融為一體,人生無憾,心安便是凈土;清廉自守,風過就是歸途。這個世界上,從此沒有了他的氣息;天際間,卻多出一顆閃亮的星,靜觀紅塵綠路,祈禱人世太平。
關(guān)于丘濬的安葬有不同記載,一說墓地由皇帝御賜,一說丘濬暮年思鄉(xiāng)心切,已請友人代選;而我,更愿意相信“繩斷棺落”的說法。
從1454年入京到1495年卒于任上,前后41年,丘濬還是在母親離世時回家守孝三年,就再也沒有回過故鄉(xiāng)。日月輪轉(zhuǎn),春風暗換年華,故鄉(xiāng)是他心中永遠的牽掛;一彎明月伴孤燈,多少次,憑欄南眺,青絲變白發(fā)。如果說,生活中有一種滋味最令人煎熬,永遠是思念;一腳踏上海島,他情不自禁地要俯身親吻故土,不忘來路,無關(guān)陰陽,隨著“落棺”的一聲吶喊,濃濃鄉(xiāng)情已化作天堂韶樂,在無際的天地間轟然奏響。
先哲有靈,不知是否認同后人的解讀?
2
說起來,丘濬是封建官場上的一個另類。
曾任內(nèi)閣首輔的徐溥在《謙齋文錄》中這樣評價他:“為官一生,素來胸襟狹隘,睚眥必報,因小隙構(gòu)陷同僚,黨同伐異,終令聲名受損,也誠為天下為官者諫?!蓖癁槌?,徐溥的看法不能說毫無依據(jù),比如“睚眥必報”,信手即可找到一例:友人劉健曾說丘濬有一屋子散錢,卻沒有串錢的繩子。意為丘濬學問廣博,但略顯散亂;丘濬聽到后立即反唇相譏:“希賢(劉健的字)滿屋子串錢的繩子,但沒有散錢?!背爸S劉健雖然能抓住要害,但見識有限。他的顧盼自雄還有一則軼聞可為佐證:據(jù)說,海南知府為測試其才,曾將幼年的丘濬踢倒在地,隨即吟出上聯(lián),“一腳踢到小童子”;丘濬倒地不起,道:“你把我扶起,即對?!贝畬⑺銎?,丘濬的下聯(lián)脫口而出:“雙手扶起大學士。”
桀驁不馴的丘濬,在暗錘頻出的官場卻一路順風順水,實在令人稱奇。
丘濬歷事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四朝,由庶吉士做起,經(jīng)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翰林院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一直做到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從未受過貶黜,晚年更是13次請辭不準。真如徐溥所言,焉能在《明實錄》落得如此美名:“國朝大臣,律己之嚴,理學之博,著述之富,無出其右者?!?/p>
評價兩極,丘濬的仕途為什么一路通達?他是胸襟狹隘的庸碌之輩,還是腹載五車的飽學之士?我們不妨試著來破解這一謎團。
和歷史上的許多文人騷客一樣,丘濬的詩和遠方不是文墨。成化元年(1465),廣西匪患猖獗,剛剛君臨天下的憲宗下旨平亂。時任翰林院編修的丘濬主動上書大學士李賢,提出了自己的平亂戰(zhàn)略。李賢看后極為贊賞,認為丘之所言“厲害得失,明切詳盡,用之必可成功”。于是,伏乞皇上俯賜睿覽。憲宗看后也高興得不要不要的,下令有關(guān)部門抄送總兵、巡撫,參照執(zhí)行。后來平亂,“雖不盡其策,而濬以此名重公卿間”。
可見,丘濬確實有才,而且其才絕非止于文墨。悲催的是,從景泰五年(1454)禮部試中脫穎而出,直到古稀之年拜相入閣之前,丘濬一直從事的是文字工作。先是參與編纂《寰宇通志》,一部地理志書,早在洪武年間就已啟動;丘濬在景泰六年(1455)被委以史官一職,全力投入此書編纂,翌年即告完成。這是一項浩繁的工程,前后拖了幾十年,丘濬實際參與僅一年,便因此獲得皇帝賞賜,被擢升為正七品翰林院編修,雖是依循慣例,也足以證明其才識過人,表現(xiàn)可圈可點。
天順二年(1458),英宗下令重新編寫《大明一統(tǒng)志》。此書為明代官修地理總志,英宗要求“聚天下英才”,遍閱累朝之史,旁搜百氏之言;義類凡例,悉有依據(jù),信疑是非,均加訂正,力求編出一部可以傳之于后世的經(jīng)典。丘濬以翰林院編修身份,參與《大明一統(tǒng)志》的編纂,足見其學識才華亦為英宗所依重。四年后書成,沒有新的編纂任務,也沒有委以他任何實職,丘濬難得的擁有了幾年屬于自己的時光,正好分得一處住房,六十余丈。他未置紅燭燈臺,照夜色薄涼如水;也不雕梁畫棟,伴晨光隔窗賞梅;而是將收集和珍藏的萬卷詩書盡置于此,建了一座私人書齋:槐陰書屋。
從此,生活的片斷化作點點風帆,消失在天之盡頭,放眼是無涯的知識海洋。
掬一彎明月,挽十里狂瀾,匯萬千見解為墨,抒一腔豪情作箋。求知的觸角越是深入,丘濬越是覺得已獲得的學問不過是海面上的一只漂流瓶,渺小而微不足道。立足千仞崗,與歷代圣賢對談,探究天地之真理;游心萬古天,和八方來風對接,追尋宇宙之奧秘。就這樣,孤燈相伴,草木為鄰,他度過了人生中最豐饒的一段時光。幾年苦讀,夯實了他在經(jīng)、史方面的造詣,完成了第一部專著《朱子學的》,為后來撰寫《大學衍義補》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秋影鴻雁,雙翅一展,丘濬已經(jīng)立于翠微之巔。
或許是丘濬的學問太牛掰,雖然在其他方面也顯示出過人才干,卻未被啟用,其后任職皆與文墨相關(guān)。寂寞繁華,冷月照天涯,空披一身戎甲。丘濬為此失落過,直言:“仕宦不出國門,六斬官階,皆司文墨,莫試涖政臨民之技?!敝钡剿味Y部尚書后主管詹事府,也是打理太子的學習和日常。其實,遠離權(quán)力中心,降低了他卷入黨爭和權(quán)斗的風險,使他有充裕的時間刻苦讀書,歷時十年完成了鴻篇巨制《大學衍義補》,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因此而深得孝宗青睞,又何嘗不是一件幸事?擺弄文字看似清閑散淡,卻非??简炓粋€人的才學,非飽學之士難以為之,連批評他的徐溥也承認,丘濬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滿腹經(jīng)綸且與世無爭,丘濬自然不在權(quán)力傾軋之列,仕途所以順風順水。
命運,為丘濬下了一場雨,也為丘濬撐起了一把傘。
弘治四年(1491),70歲的丘濬被擢升為文淵閣大學士,正式進入權(quán)力中樞,按說應該高興。他一直希望成為朝臣,一展平生之所學;特別是《寰宇通志》的編纂,使他對國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撰寫《大學衍義補》,又使丘濬的治國理念漸趨系統(tǒng)和成熟。不過,舊夢一枕,醒時已是日暮;夙愿難償,年華不敵秋風。此時的丘濬,白發(fā)蒼顏、家中屢遭不幸,當年的從政熱情如霧氣消散,急雨漸停;只想在人生殘年,東山高臥,了卻百年牽掛;幾畦青苗,留住夏雨秋風。
那么,丘濬13次請辭,孝宗為什么一直不準?
弘治元年(1488),丘濬向孝宗呈送了“竭畢生精力,始克成編”的《大學衍義補》。初登大位,經(jīng)驗匱乏,18歲的孝宗讀過該書,仿佛步入了一片神奇的天地:春光泄、暖風香,煙云外、多少城郭,旌旗映朝陽。治國理政之門在他的面前砰然打開,對盛世的憧憬,像是顯影液中的膠片一下清晰起來。他要中興大明,播下了希望的種子,怎么舍得讓丘濬歸隱?有丘濬幫助松土施肥,才能不負佳期;捉放日月,指點江山,正需要君臣一路同行。如果把《大學衍義補》比喻成是一艘可以渡他到繁華盛世的方舟,在孝宗心里,丘濬無疑就是一塊“壓艙石”,有他隨時垂詢,才可以安妥內(nèi)心,聽憑潮漲潮落。
入閣不久,丘濬便被卷入了一場內(nèi)閣與吏部的權(quán)力摩擦。
弘治六年(1493),吏部尚書王恕主持考核天下群吏,罷黜官吏二千。時任大學士的丘濬,請得圣旨留用了90余人。他認為,有的官員上任還不滿三年,如果沒有貪污瀆職,不應統(tǒng)統(tǒng)罷黜。王恕因此遷怒于丘濬,恰逢太醫(yī)院院判劉文泰曾請托王恕關(guān)照自己的升遷,未果,心存怨憤。在為丘濬看病時了解到王恕辭官居鄉(xiāng)時,曾刊印過一本自傳。找來該書一讀,認為書中王恕自比為周公,“彰一己之善,顯先帝之過”,于是寫成奏章,請被王恕除名的御史吳禎潤色后,連同本書一起告到皇帝那里,立即卷起百丈波瀾。劉文泰以“因挾私恨,朋謀奏詆大臣”的罪名被收監(jiān),攀咬了丘濬。因早有嫌隙,王恕認為,此事丘濬必是幕后主使;丘濬上表辯白,“止憑一口單詞,別無實跡旁證”安可取信?并稱平生所惡者,就是“矯激好名與喜事告訐之人”。兩位老臣鬧到了不可兩立的程度。
孝宗經(jīng)過權(quán)衡,末了,站隊丘濬。
王恕何許人也?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因直言無忌,在憲宗一朝無奈致仕,后經(jīng)廷臣不斷舉薦,被孝宗重新啟用,其官聲甚隆,門生故舊遍布朝野。孝宗聽任他乘驛車歸鄉(xiāng),人們因此對丘濬謗議如潮,彈劾他不宜高居相位。徐溥對丘的貶抑,其源亦出于此。丘濬或許和劉文泰議論過王恕,但是說他指使劉文泰誣告王恕,應屬“躺槍”。不過,王恕乃五朝元老,盡心國事,丘濬入閣后對這位老大哥確實尊重不夠。明代廢相以后,吏部掌管考課甄別,地位在其他各部之上,吏部尚書因而統(tǒng)領(lǐng)百官;丘濬時任大學士,已實居相位。王恕“北人伉直少文”,丘濬多少有點“海蠻氣習”,故而皆傲然自恃,冷眼以對,互不示弱,才情若冰炭。整頓吏治,是吏部尚書職責所為,丘濬對王恕裁撤官員過多有不同看法,盡可私下溝通,一紙奏折直抵天庭,留下了近百人,難免讓王恕心中不爽。王恕憤而辭官,孝宗準了,不僅沒有依照慣例褒獎,還裁減待遇;說明丘濬不曾在孝宗面前為王恕美言,多少有些書生意氣。其實,老哥倆都是好官兒,處理問題的出發(fā)點雖有不同,皆出于公心。同樣喜歡仰望星空,卻不能攜手欣賞同一場美麗的流星雨,令人嘆息;看來,如果不能相互欣賞,彼此的才情便是負擔,美麗的云絮也會被錯當成農(nóng)舍的炊煙。
入閣前,丘濬一直擺弄文字,憑借錦繡文章,所以仕途一路順達;入閣后,鋒芒不減,顧盼自雄,依然能夠風生水起,是因為其才識為孝宗所欣賞與信任。
……
全文請閱讀《長城》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