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雨花》2023年第8期|李曉君:綠蔭與喧寂
來源:《雨花》2023年第8期 | 李曉君  2023年08月31日08:39

古圣所見諸境,唯見自心。

——(五代)文益禪師

馬龁枯萁喧午枕

回想過往種種,不知從何說起。我曾做過一個夢,夢見白晝窗外馬在嚼食豆秸。那樣靜謐、安詳?shù)穆曇?,突然化作翻江風雨。一個白日夢。醒來后,神思恍惚,悵然若失。這是我一生最好的時辰(沒有之一):蘇軾做翰林學士,我除神宗實錄院檢討官、秘書校理,我們首聚于京師。八年前我與子瞻開始通信,此番相處三年有余。那段元祐時期的文學盛況,是以子瞻為核心,我與秦觀、晁補之、張耒,加上陳師道、李廌(人稱“蘇門六君子”)等共同開創(chuàng)的。正所謂“紅塵席帽烏靴里”,我在仕途最順暢、足以眺望未來的時候,卻做了一個“清涼之夢”。夢中向往的依然是風雨江湖。馬在窗外嚼草,我的心卻如佛法揭示,進入一種內在的神秘體驗?!秱鳠翡洝返诙蛔娓斗ㄙ试唬骸靶碾S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贝?、馬、江浪在夢中三位一體,構成一幅禪定的畫面。

三年前,我離任太和縣令,來到京師,對我來說亦喜亦憂。喜的是,此番進京是朝政風向轉變的一個縮影——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駕崩,十歲的太子趙煦即位,是為哲宗,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她啟用反變法派人士(史稱“元祐更化”),一大批熙、豐年間被外放、貶斥的官員回到朝廷,而聲譽鵲起的文人也受到舉薦——我屬于后者。經(jīng)歷變法與反變法以及殘酷的黨爭,國朝這艘巨艦似乎朝著平靜、廣闊的洋面航行。我與子瞻相知相慕(他曾對我岳父孫莘老說,“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將逃名而不可得!”)。暢快的翰墨生活符合一個文人的理想。我對他始終執(zhí)弟子禮——哪怕在聲譽到達頂峰,人們將我與其并稱時,都未曾改變。元祐三年春季,進士考試期間,蘇軾領貢舉士,我以參詳(參酌詳審)忝列其中,數(shù)月幽閉的生活枯燥而有趣,公與我們唱和詩歌、寄情書畫——我的書法,在那時開始發(fā)生轉向。我承認,坡翁書法對我影響很大——某種程度上,他矯正了我早期學周越“抖擻”不去的習氣。多年后我回憶:“元祐中鎖試禮部,每來見過案上紙,不擇精粗,書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爛醉,不辭謝而就臥,鼻鼾如雷,少焉蘇醒,落筆如風雨,雖謔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東坡可親、可愛的形象便是如此。駙馬王晉卿是我們好友,他張羅“西園雅集”,重現(xiàn)了“蘭亭詩會”盛況。這一切,如絢麗的虹彩深深照映在我記憶中。

憂的是,我身在仕途,心在江湖。雖然義寧雙井黃氏是個顯豁家族,有人統(tǒng)計,僅宋代便出進士四十八人,我同族兄弟十三人,中進士者十人,被稱“十龍及第”。這種現(xiàn)象并不多見。但我內心深處并不看重做官,相反,我命途多舛、屢遭流放的一生,正是主觀上排斥仕途的必然結果。上古時帝顓頊高陽氏后裔有才子八人——稱為“八愷”,庭堅為其中之一,我名字便出于此。我兄大臨名字亦如此。太和澄江月色,與義寧雙井月色相仿佛,兩地相距不過幾百里,山川、風俗也多有相似。此番離贛赴京,我的心情如林鳥投籠,前途未卜。

也許對江湖念想太深,或者說“此心吾與白鷗盟”的執(zhí)念,我在公署做了個白日夢——或可作為我一生的注腳。人生如夢,于我不是一種形容,而是一種實踐;不是一種虛幻,而是一種現(xiàn)實。后人任淵說:“聞馬龁草聲,遂成此夢也。……以言江湖之念深?!?/p>

馬嚼草的聲音,仿如夢,又如梵音轟頂。

多年以后,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寫道:

魯直至宜州,州無亭驛,又無民居可僦,止一僧舍可寓,而適為崇寧萬壽寺,法所不許,乃居一城樓上,亦極湫隘,秋暑方熾,幾不可過。一日忽小雨,魯直飲薄醉,坐胡床,自欄楯間伸足出外以受雨,顧謂寥曰:“信中,吾平生無此快也?!蔽磶锥洹?/span>

信中,吾平生無此快也

信中是誰?一位不傳于《宋史》名費袞的人,曾作一本筆記小說《梁溪漫志》。費袞說:“暇日時以所欲言者,記之于紙,歲月寢久,積而成編,因目以《漫志》。”梁溪為無錫別稱,東漢梁鴻曾寓居于此。小說志怪,多出于這種籍籍無名文士之手。若以成功的仕宦生涯而論,我與費袞無異。因而,你將《梁溪漫志》當作我的手筆也無妨?!堵尽防镆苍敿氂涊d了信中——我在宜州最親密的人的事跡。信中本名范廖,蜀人,時客居南京,聽說我貶謫嶺表,恨不能與我相識,長途跋涉數(shù)月來到宜州,從此朝夕陪伴我左右。

信中出生于富家,負才任俠,豪縱不羈,花錢如流水。曾嘗試科舉,又曾縱酒殺人,從此隱姓埋名,浪跡于江湖。他后來投奔某知州翟公,求為書吏。翟公賞其書法精妙,其子從他雙眼看出非平凡輩,便詳細詢問,他也如實作答,再以《易》《書》為題考他,一揮而就,文采斐然。翟公要回家鄉(xiāng)丹陽,便將他安置在州學,并將一筆錢交給州學教授,吩咐只在范急需時給他。情形正如教授來信中描述的:范廖來到州學后,對所有人成為一種“災難”,他花光錢后,人已不知去向。后來,翟公去世,有天突然來了一個人,掩面痛哭,翟公子出來一看正是信中,于是留下吃住。第二天一早發(fā)現(xiàn),幾案上的白金器皿蕩然無存,范廖也不知去向。

信中席卷翟公家的白金器皿,后來成為安葬一貧如洗的我的開支。

宜州是讓士人膽顫的煙瘴之地。在我眼中,卻不失為安放身心的極佳處:拔地而起的丹霞赤壁艷麗鮮紅,與熾熱驕陽下迸發(fā)旺盛生命力的叢林相映成趣。依山而筑的野寺、幽深清涼的溶洞,以及壯苗阿哥阿妹憨厚淳樸的歌聲、鮮艷的服飾,河岸的山寨石門木屋,都有一種樸實無華的生趣。

“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鞭o別家人,獨自來到這被羈管的瘴鄉(xiāng)——家人悲泣,痛哭失聲,仿佛預見了此番分別后會無期。我本打算將南遷的十六口家眷安頓在桂林,只身去宜州,不料行至零陵已酷熱難當,遂將他們留在零陵。在宜州,我起先住在城西江邊,后在官府命令下,搬至城南。我將租賃的住處名為“喧寂齋”——意為在嘈雜紛鬧的城內(那是官府便于管制的考慮),依然保持內心的寧靜:“既設臥榻,焚香而坐,與西鄰屠牛之機相直?!?/p>

這年五月,我又將住處搬到了正南門的城樓上,一直到我某天伸腳淋雨,溘然而逝。住于南樓,人們或許會說因我貪涼,畢竟嶺表天氣酷熱難耐,我更愿意說出自一種登高望遠、思戀故園的心理。曾經(jīng),長兄元明從永州來宜看我,短暫的相聚,我們秉燭夜游,登南山探巖洞,甚至破例食肉(我吃素已久),并寫詩表達心緒:

霜須八十期同老,

酌我仙人九醞觴。

明月灣頭松老大,

永思堂下草荒涼。

千林風雨鶯求友,

萬里云天雁斷行。

別夜不眠聽鼠嚙,

非關春茗攪枯腸。

臨別之夜,我思緒起伏,久久不能入眠。聽著鼠嚙食的“窸窣”聲,家山風物入夢來。相術者曾說我兄弟都能活到八十歲——也許元明還在期待那一刻,但生命之門在他走后不久猝然對我關閉。

在宜州最后一年,我曾寫下一本日記體小集《宜州家乘》。這本冊子對我在宜生活有詳細紀錄。宜州生活雖多無生趣,但一些平凡細節(jié)卻也動人。如,宜州知州姓黨,曾率一幫同僚下屬對我這個罪人進行拜訪,知我參禪,連續(xù)四天讓人給我送來含笑花,以示關心。后來這本冊子幾經(jīng)輾轉,出現(xiàn)在高宗手上,成為他消遣的案頭清供:

“高宗得此書真本,大愛之,日置御案?!保懹巍独蠈W庵筆記》卷三)。

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哲宗親政,第二年四月,將年號改為“紹圣”(意紹述先圣神宗之政)。我以及參與修《神宗實錄》的人員均受到降職或貶斥。此后的政治取向一直延續(xù)到徽宗朝,乃至于發(fā)生“靖康之亂”的國禍。

那時,我剛除喪服(舅父李常與岳父孫覺相繼去世),應詔來到陳留接受審查——與此同時,我的一切官職已被剝奪,只留下一份祠祿。我早已厭倦仕途,將家眷安頓在太平湖邊,打算風波過后在此終老。但事與愿違,在經(jīng)歷一番并不鮮見的審查程序之后——章惇就任宰相后提舉重修《神宗皇帝實錄》《國史》,蔡卞、曾布、林希等同修——以“謗史”的罪名,為我羅織了千余條材料,絕大部分查無實據(jù)。我因書“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詔令下來,左右痛哭失聲,我卻心情平靜,倒頭便睡,鼾聲如雷?;莺椤妒T文字禪》說我不悲反喜:“四海皆昆弟,凡有日月星宿處,無不可寄此一夢者?!?/p>

初貶黔中三年,是我流放生涯的序曲。此后,因避嫌外兄張向任職該地之故,遷戎州,又流寓江漢。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在黔州時,我開始痛戒酒色,與黃龍僧人及云游衲子多有通信和交往。并從參禪中悟到“草書三昧”:

紹圣甲戌,在黃龍山中忽得草書三昧,覺前所作太露芒角。若得明窗凈幾,筆墨調利,可作數(shù)千字而不倦。但難得此時會爾!

參禪的喜悅,足以抵抗俗世的紛擾,從而勘破死生之根,摒棄枝葉浮華、憂畏淫怒。我從蜀地江中舟子駕船使櫓而悟到筆法,又從禪林悟到書法韻味,至此書風一掃姿媚,獨全神骨。行書《砥柱銘》《松風閣》便作于此。腳氣、頭暈、臂痛常折磨我,書法和參禪,大大緩解了體疾的煩惱。到戎州后,漸開酒戒——“老夫止酒十五年矣,到戎州,恐為瘴癘所侵,故晨舉一杯?!?/p>

如果說早期書作,如《花氣熏人帖》《廉頗藺相如列傳》尚帶有入世未深,芒角顯露,稍含行書筆意的話,此時寫的《寄賀蘭铦詩》,則多以“曲折”用筆,矯正了早期直線太多、略顯生硬的弊病。一個書法家,突發(fā)的靈感其實只是蒙昧、沉淀已久的礦藏被偶然的火花點燃,從此躍上一個層次——我們不要被表面的所謂“靈感”遮蔽。靈感其實是建立在前一階段的積累之上。

盡管我早露慧根,但也并非一開始就立志禪門。仕途的勞頓,二位夫人先后去世產生的幻滅感,讓我中年以后,真正傾心于禪。“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比鶜q時,我經(jīng)過舒州,拜謁三祖山山谷寺,出于對三祖僧璨的敬仰,因此自號山谷道人。元豐七年,曾作《發(fā)愿文》,痛戒酒色,走上苦修之路;后又在戎州破除酒戒,隨緣任運,以“平常心是道”,直到去世。

貶謫黔州期間,我在彭水烏江東岸一方十余平米的巨石上建有一軒:綠蔭軒。上有參天榕樹投下的濃厚綠蔭,下有歷代文士題詠的摩崖石刻。我親書匾額一塊,常于此眺望烏江遠山,流連不去。

雖已戒酒,但養(yǎng)花種竹,與禽鳥為樂,還愛上了弈棋??偠灾?,我是個能夠苦中為樂的人,不失做人的幽默和生趣。古人稱五月十三日為“竹醉日”。當我看到從籬外移到籬內與竹為伴的橙樹病懨懨時,便作《竹枝詞》笑稱——竹醉導致橙也醉了。

紹圣二年我謫黔路過江陵,寄居承天寺,住持智珠想將院中舊塔拆掉重建,便對我說,修成之后請我作記。我說,作記不難,新修寶塔為難。六年之后,再過江陵,重返承天寺,七級浮屠已然巍立。于是揮筆寫下《承天院塔記》,記成刻石。知府馬瑊在承天寺宴請同僚,飯后率眾人繞塔欣賞碑文。轉運判官陳舉、李植,提舉常平林虞等,看到碑尾只落我以及知府馬瑊名字,希望他們也能“記名不朽”。我不予置答。不料陳植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后與我有隙的趙挺之高居執(zhí)政之位,陳植便“以墨本走介獻于朝廷,謂幸災謗國”上書,趙挺之以此發(fā)難,對我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貶死瘴鄉(xiāng)。

我離任太和,移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與御史趙挺之共事時,曾有過一段過節(jié)。蘇軾元祐三年十月在文中曾有描述:

御史趙挺之在元豐末通判德州,而著作黃庭堅方監(jiān)本州德安鎮(zhèn)。挺之希合提舉官楊景棻,意欲于本鎮(zhèn)行市易法,而庭堅以謂鎮(zhèn)小民貧,不堪誅求,若行市易,必致星散。公文往來,士人傳笑。

《宋史》評價趙挺之:“為小官,薄有才具。熙寧新法之行,迎合用事,元祐更化,宜為諸賢鄙棄。至于紹圣,首倡紹述之謀,牴排正人,靡所不至……”

趙挺之正是金石學家趙明誠父親,才女李清照公公。

以禪喻書

“見楊少師書,然后知徐浩有塵埃氣。”

書法當以韻勝,有塵埃氣,則離世俗太近。這里涉及到書法的核心命題——不是技法上的——技法只是通向藝術的手段,而是“韻”本身。后人總結宋代書風,以“尚意”為指稱。“韻”和“意”,在我這里,都是一種神秘的內在體驗,是理解我書法的兩把鑰匙。明代祝枝山曾說:“雙井之學,大抵韻勝,文章詩學書畫皆然。”

“氣韻生動”,是南朝謝赫的繪畫理論,此后成為論畫的標的。

魏晉間,“韻”也常用來論人。我曾說:“觀魏晉間人論事,皆語少而意密……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謝安早年初見少年王獻之,后者之所以給謝氏留下深刻印象,大約便是王獻之“語少而意密”故。其父王羲之書法之“筆短意長”,與獻之“語少意密”是一個意思的兩種表達——它們都指向一個美學范疇:含蓄。

含蓄為美。

通達含蓄之門,在我這里是參禪。禪宗最高宗旨是不立文字,即禪家言:“才涉唇吻,便落意思,盡是死門,終非活路?!蔽以?jīng)與惠洪對句,我說“呵鏡云遮月”,惠洪對:“啼妝露著花?!蔽抑赋鏊膶潆m“深刻見骨”,但“不務含蓄”。惠洪常與人說起。

我悟得“草書三昧”,正是發(fā)現(xiàn)以前的書作太露芒角,不夠含蓄。正如斐景福對我早期書作委婉的批評:“結字使筆非不力求奇縱,而直筆尚多,心手未調?!?/p>

要達到“韻”的境界,必須“句中有眼”“字中有筆”。

荊公曾曰:“江月轉空為白晝,嶺云分暝與黃昏?!庇衷唬骸耙凰o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p>

東坡亦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又曰:“我攜此石歸,袖中有東海?!?/p>

荊公和東坡造語之工,正是句中有眼。學詩者如不知此妙,韻終不勝。

至于“字中有筆”,我曾說:“作字須筆中有畫,肥不暴肉,瘦不露骨,正如詩中有句,亦猶禪家‘句中有眼’,須參透乃悟耳?!?/p>

眼是用來觀的。觀,觀照,這個動詞抽象出佛家慈悲、智慧的屬性?!氨M大地一只正眼,遍十方四面無門。”隨著參禪的深入,世事的磨難,我開始獨具只眼。然而從書法的角度來說,我這個具眼人,離王羲之還有差距—他的書法具“三眼”,是真正圓成有韻、不可逾越的典范。

為更好地說明,我以右軍書為參照,舉三個書法家——王著、李建中(李西臺)、楊凝式(楊少師)來比較:

余嘗論近世三家書云:“王著如‘小僧縛律’,李建中如‘講僧參禪’,楊凝式如‘散僧入圣’?!碑斠杂臆姼缸訒鵀闃藴?。

小僧、講僧、散僧,可以說是參禪的三種境界。王著“用筆圓熟,亦不易得,如富貴人家子,非無福氣,但病在韻耳?!蓖踔m筆法圓勁,但縛于法度,不能盡妙,猶如小和尚囿于規(guī)矩?!袄钗髋_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薄半m稍病韻,然似高益、高文進畫神佛,翰林公至今以為師也?!崩罱ㄖ须m能做到“字中有眼”,如講僧滿腹經(jīng)綸,依然稍“病韻”,未能做到徹悟。而楊凝式——“予嘗論二王以來,書藝超軼絕塵,惟顏魯公、楊少師,相望數(shù)百年?!薄吧w自二王之后,能臻書法之極者,惟張長史與顏魯公二人。其后,楊少師得其仿佛,但少規(guī)矩,復不善楷書,然亦自冠絕天下后世矣。”楊凝式行草書像不守規(guī)矩的僧人,“下筆卻到烏絲欄”,但因其不善楷書,離王羲之具“三眼”的境界還是有一定差距。

至于我自己,我覺得蘇軾說得好:“(黃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游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

東坡道人已沉泉

眼前浩蕩的長江,在夏日的晴空下奔瀉千里。碧空如洗,在暮晚時刻又幻化出紫紅、赤赭、橙黃、青綠、靛藍等瑰麗、濃重的色彩——仿佛對平淡、無常一生幻夢般的告慰。然而這一瞬間壯麗也短暫,很快,濃黑的夜色海水般浸沒一切,讓人陷入無望的窒息和長久的沉默。江上燈火點點,帆影檣跡雜陳,在忽遠忽近仿佛來自時間深處的漂浮的聲音中,為生計、前途的人們,螻蟻一般忙碌不?!呐潞谝挂膊荒茏柚顾麄兊哪_步。

我處在命運的空窗期。剛剛結束在黔州、戎州“萬死投荒,一身吊影”的流放生活,于崇寧元年(1102年)六月,赴太平州任,但只做官九日便被罷官。我從江西沿江而上,來到武昌,徘徊于武昌與黃州之間——如一條放任自流的野舟,全無依憑和寄托,只把未來交給前途未卜的江流。事實上,命運給予我的比預想更加糟糕——我被遠貶宜州,最后在城樓淋雨而逝?,F(xiàn)在,我處在命運裁決的等待時刻:這時刻賜予我一片暫居之地,攜親友仲達、李文舉、何斯舉等“二三子”,來到一片被松林掩映的臨江之閣。陣陣松濤,與浩浩江流,構成一種色彩和圖式上的和諧與美感,中間一點紅橙色的樓閣,如詩如畫。當此時,應作如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般沉雄、豪邁的詞章,然而我內心卻被陣陣松風吹滿,感到無限的悲涼和惆悵。東坡曾在與武昌一江之隔的黃州寫道:“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蔽蚁?,我也可以做這一刻自然的主人。但我這個主人身閑卻心不閑——松濤如古琴曲,激蕩著內心的音符,撩撥著紛亂的思緒——經(jīng)行東坡眠食地,感慨萬千!

不能不說,我們處在一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如范仲淹、歐陽修、富弼、蔡襄、蘇軾等諸公,本應大施手腳,充分發(fā)揮作用。然而,晦暗的云彩遮蔽了他們的光輝,他們綻放的光芒只有十之一二,只在文藝的花園開出璀璨的花朵——因沾染著命運的血淚而尤其驚心動魄——這究竟是幸還是不幸?皇帝、大臣、士人、百姓共同開創(chuàng)了大宋登峰造極的文化和經(jīng)濟盛況,“與君共治”的政治理想,也在我朝得以實現(xiàn)。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成為共識。在大宋,實現(xiàn)了士人精英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的“美政”。然而,在這樣一個令人稱許的朝代,大批才德兼具的砥柱之材,卻又被放逐天地之間,任其浮沉、腐爛,充滿悖謬!仿佛命運無情的捉弄?;实?、大臣,都在這樣一種迷局中不能自已。誰能解答這個謎題?

我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江西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書法的“宋四家”之一、臨濟宗黃龍派居士——嗣法黃龍祖心……這是我生命之歌奏出的樂章,卻不能解釋顛沛流離、命途多舛的原因——從屈賈、李杜以降,文人的命運就似乎打上悲劇色彩,仿佛上天有意的安排。文曲星的光亮總以不斷受挫為燃料。而一個完美的官員卻以平庸的文才為附加條件。乃至于帝王,通常,治國的才干與藝術創(chuàng)造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前代李后主和數(shù)年后的徽宗皇帝,都是如此。他們泣血的文字,同樣無法解答懸在他們頭上巨大的問號。

包括慶歷新政弄潮兒的對手——王荊公,晚年騎驢如瘋子一般顛沛在鐘山小道時,內心的困苦誰又能解答?“依山筑閣見平川,夜闌箕斗插屋椽……”我寫下這首《武昌松風閣詩》,當寫到“東坡道人已沉泉,張侯何時到眼前”,早已淚流滿面,不能自已——我來到東坡曾經(jīng)的貶謫地黃州對岸,徘徊流連,感時傷事,懷念不已。故人張文潛為東坡舉哀行服,被言官彈劾,正貶在黃州。這是命運的巧合還是上天的捉弄?在長江之畔,陰陽兩間,我們共同哀悼那無法言說的痛楚的命運,分享那超越于苦難命運之上的人性的光芒與詩歌的力量。

我處在生命懸而未決的時刻,新生嬰兒一般清新、純凈。固然為命運的不公感到憤恨,但內心真正的感受卻是:平靜與喜悅。去國十年,鉛華洗凈,心中只有禪花一支。我已參到書法的真諦,寫下了讓自己滿意的書作,足以告慰風塵仆仆的光陰,和這多病、佝僂的身軀。我的詩足以表達我的心情:

老松不得千年壽,

何況高材傲世人。

唯有草書三昧法,

龍蛇夭矯鎖黃塵。

李曉君,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江西省作協(xié)主席。作品散見于《十月》《當代》《花城》《人民文學》等刊物。著有散文集《時光鏡像》《江南未雪—1990年代一個南方鄉(xiāng)鎮(zhèn)的日常生活》《梅花南北路》《后革命年代的童年》《暮色春秋》《暫居漫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