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上海話里的“撒氣”
來源:文匯報 | 李榮  2023年09月04日07:57

記不得是自己讀大學的時候,還是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有一套《近距離看美國》的書冊,曾經(jīng)一時風靡。我也翻看過一點,當初留下的印象是,用通信的方式,平易地說話,故事講得很動人,特別是一些關(guān)鍵點上的話,能夠好像說到人的心里去。比如,講到言論自由的問題,那里面說,不以對錯為標準,不追求“真理越辯越明”,那才談得上實際上的言論自由。這話,大家都愛聽,而且想想,極有道理,心向往之。不過,細想一下,又有點不盡然,覺得用話來說,用故事來講,舉一二事例來說明,都可以,都是有的吧,也能夠講得通順。但如果放在人的社會里,實際地廣泛地去看,這卻需要一個極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人都品性極好、不在意別人之言行、能夠?qū)捯源?,這卻實在是難辦。

其實,在人的社會,于人際之間,破口大罵,甚至“拳打腳踢”,說到底畢竟都是最后的、外在的和表面的,到了那個地步,所有東西都不自知、不自覺地趨向于“簡單和單調(diào)”了,而最有“腐蝕式”的耐久力量的,卻是人們之間常常會有的、最初時不在意也似乎完全可以隱忍一時過去的“不順意和不順眼”,即上海話里所謂的“撒氣”。這只是根據(jù)方音擬了兩個字,不作字面的字義來解釋。我雖是上海人,卻未必深究得明白上海話,從方音的理解上說,這個“撒氣”作為“嫌棄”來解應(yīng)是可以,當作“惹氣”來解亦無不可,用在語言的口調(diào)里總之并非一個很重的用語,只好像是心里面一閃念地覺得那個人有點招討厭的樣子,卻并不值得深探細究,也不會去起沖突。

這猶如不知覺的微末的“蟲蛀”一樣的東西,甚至可能比“蟲蛀”更為無形,成為人性當中根本上去不掉的一點“本性”。人類當然可以從口中擺出自己的“理想”: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不必是人之所非,亦不必非人之所是,即上面所說的“不以對錯為標準”的自由。但是有了人類不可免的那一種似乎無形的“蟲蛀”,哪里做得到呢?做不到,卻又好像做到了,這便會引出若干種各有曲折的形態(tài):或是涵衍出不少的“正確”,似乎是大家不約而同地共同走到了這個地點,相視而笑,握個手,一致點頭稱是,這樣大家“安心”;或者亦可人人互異,喜紅愛綠,各有不同,甚至可以激烈到“互不相讓”,但只當作一個舞臺上“表演的節(jié)目”,戲目戲服盡管可以不同,總之都站在同一個舞臺之上罷了。

如此長時期地衍生下去,便容易成了一種可以說是“扯淡的社會”,看似正經(jīng)嚴肅、無可假借,好像針鋒相對、堅信不疑,卻全是“無所謂對錯”的扯淡,即當世謂之“一本正經(jīng)之胡說八道”者,亦即古來所謂“野狐禪”。如果繼續(xù)聯(lián)想,那么與眼下最為時興之“聊天機器人”甚或ChatGPT便一脈接通,是先有了扯淡和扯淡社會,才產(chǎn)生出了“聊天機器人”,與一堆符合相關(guān)法規(guī)或者科學原理、無比正確、無可挑剔卻毫無意義的廢話。不過,到頭來,人類的那一點無形的“蟲蛀”,哪里可以輕易擺脫掉呢?大家都認同的“正確”,可以被“觀賞”的叛逆,這些的背后,“蟲蛀”卻是一刻都不會停止,一旦蛀洞露了出來,那是比“破口大罵”和“拳打腳踢”更為腐臭和惡毒得多的。

上面這些想法,并非完全是當時初讀時所感到的。原先的印象說不上清晰,只是模糊地感覺,人世間,書面、字面的東西,與“地面”上說不出、道不明的那些曲折,距離總是很大的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