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2023年第8期|王向明:城市無法抵達
一
如果把人生中經(jīng)歷過的時光對折,中點剛好落在我離開村莊的六月。
平原一望無際,麥田已經(jīng)收割,腳脖子高的麥茬正式宣告夏收結束。秋播已經(jīng)開始,大地的繁衍生息有自己的節(jié)奏。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是光景在鄉(xiāng)村的價值。生活在村莊的人們無法逃避在這種環(huán)境下耕作的命運,只能頭頂烈日,在鋤頭的上下翻飛中,尋找生活給予他們的多一點可能。
當然,他們也曾經(jīng)用自己的青春與力量與現(xiàn)實抗爭,試圖通過一切可能的方式在自己的命運中尋求一種突破,一批又一批人陸續(xù)從村莊走出去,從密不透風的莊稼地來到高樓林立的城市。城市,是每個鄉(xiāng)村人對未來生活的向往,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
離開村莊之前,我對城市并沒有具體的概念,如果非要說有,那就是有高樓,有汽車,而且不用干農(nóng)活。這成了我逃離村莊最充分的理由。
我在一個清晨出發(fā),太陽剛剛將上下兩排睫毛睜開,布滿血絲的眼睛將天空染得通紅,給我的逃離渲染了一絲悲壯。我的離開并沒有人知道,就像荒灘上肆意生長的雜草被人隨意拔掉一棵,周邊草木依舊茂盛,看起來并無兩樣。
高考已在昨天結束,那些未答完的試卷在歷經(jīng)一個白天和黑夜之后,依然固執(zhí)地在我腦海里盤旋。題目下面的每一處空白,都是一個讓人現(xiàn)出原形的照妖鏡,聰明或平庸、偷懶或勤奮,在一張高考試卷面前沒有任何隱藏。
在中原大地的鄉(xiāng)村世界中,高考是農(nóng)村人走向城市最為便捷的方式,這種思維幾十年來一直在我生活的村莊根深蒂固。當然,人們認知中的“走進城市”,是一種體面的方式,風吹不著,雨淋不著,逢年過節(jié)衣錦還鄉(xiāng),絕非是指外出靠出苦力討生活之類的職業(yè)。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我“走進城市”的方式表現(xiàn)得極為平庸。上交高考試卷的時候,不用閱卷老師打分,我就已經(jīng)提前知道了結果。我被幾張試卷判了死刑,以灰頭土臉的模樣,提前確定了自己與城市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方式。
時隔二十年之后,我一直對經(jīng)七路緯三路交叉口記憶猶新,它就像我當時人生的十字路口,表面上有四個方向的選擇,而真正容納我的只有東北角的那個名叫“水記大排檔”的夜市小吃攤。它容納了我的身體,也包容著我對城市的所有好奇與向往。即便時至今日,它早已在城市化進程的拆遷中先變成磚頭瓦礫,而后又被夷為平地,但在我心中的地位依然堅挺不衰,傲然得如同二七廣場的紀念塔一樣,成為深扎在我內(nèi)心的城市地標,讓我在無數(shù)個夜晚,行走在城市的街巷中,都會回想起那段煙霧繚繞的日子??救饣旌现稳坏南阄稄浬⒃诖蠼稚?,那是鄉(xiāng)村從未出現(xiàn)過的味道,一定程度上,我把它們與城市畫上了等號。因為即便是如此低端的飲食消費,村莊里也不可能出現(xiàn),至少在當時還是城市街頭的專屬。
對于生活來說,那是時間在大地上書寫現(xiàn)實的生活表達,對于很多像我一樣漂在城市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可以填飽肚子最為實惠的去處。我時常會在客人散去之后,坐在門店前面的馬路牙子上,看穿梭在城市道路上的人群,他們操著不同地方的口音,這些方言我無法判斷歸屬哪里,但我知道,他們此刻與我同在一座城市。他們是食客,我是店里的伙計,我們從天南海北不約而同來到這里,在充滿煙火氣的燒烤攤上相遇,在很少甚至沒有語言的接觸之后,依然以陌生人的身份各奔東西。這是我與城市的交流方式,也是與如我一樣寄居在城市的外來人結識的方式。
二
沒有人知道我去了城市,包括我的父親母親。時間剛進入21世紀,通訊方式還比較有限,只有一些城里人才有資格在腰間挎一部手機。手機笨重,功能也十分有限,僅僅支持打電話和發(fā)信息,但在當時,那是一種經(jīng)濟實力最直觀的表現(xiàn)形式,不用任何華麗的修辭,簡單干脆,一目了然。
對于農(nóng)村人來說,那是一種奢侈的存在,別說是手機,哪怕是相對經(jīng)濟實惠的固定座機電話,父親在努力兩年之后,依然沒有勇氣向電信局提出申請。在這件事上,他總是在給自己找各種借口:家里還沒有人出去,裝了跟誰聯(lián)系呢?城里也沒有親戚,裝了有啥用呢?不用還要每個月交座機費,不劃算,等孩子考上大學了再說吧……
其實父親也曾動搖過,每次電信局的工作人員到村子里其他人家安裝電話的時候,父親總是有意無意試探性地問:現(xiàn)在還要交初裝費嗎?然后自言自語:每個月的座機費要是能取消就好了……
因為沒有電話,我沒有辦法通知家里人我去省城了,只是在離開校園的時候托同村的同學把信捎回家,告訴父母暑假我決定在縣城里找一份臨時工,為家里掙一點生活費。當然,這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真實的原因是我無法面對父母,無法面對生活的村莊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我沒有勇氣回到村里,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七大姑八大姨對我高考情況的關心與咨詢,只能以逃避者的姿態(tài)為自己保留最后的虛榮與尊嚴。
對家人來說,這不是一種商量,而是生硬的告知,簡單、粗暴,不留任何商量的余地。我無法聽到父親反饋的意見。如果是我回到家里告訴他這個消息,自然是一萬個阻攔和不同意。我早就知道會是這種結果,故意選擇了先斬后奏。
我在縣城的街市上游蕩,每看見一個掛“招工”牌子的飯館或是店鋪,都要走上前去打探一番,看他們是否還需要一個沒有任何經(jīng)驗的年輕人。在被一次次拒絕之后,我終于在一家店面不大的蒼蠅館子里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狹窄、臟亂,僅能擺下幾張桌子的飯館,讓我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與視角感受城鄉(xiāng)之間的差別。在那個狹小的空間里,我的內(nèi)心總是下意識萌生一種自卑,盡管店里除了老板和老板娘,就只剩下我一個伙計。從城里人的角度來說,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并不鮮亮,但我依然在內(nèi)心羨慕他們,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得崇高,而是面對城市的時候,我習慣了仰視的角度,仰視城里的人、房子,甚至是路邊的一草一木,歸根結底,是我內(nèi)心過于卑微。
即便如此,我并沒有在這樣的飯館可以長久容身。不久之后,老板的小姨子也到姐姐的店里做幫手,讓我顯得有點多余。這個和我一樣來自農(nóng)村的姑娘,并沒有人們對農(nóng)村人認知中的樸素與善良,她白白胖胖的臉上藏著大量過剩的膠原蛋白,即便使出渾身力氣也很難讓一絲笑容在面頰上呈現(xiàn)。她總是以一種呼來喝去的態(tài)度對我指手畫腳,即便我把原本油膩的地板和桌子擦得一塵不染,依然不能得到她的一個贊賞。她像是這家店的主人,直接取代了老板,老板似乎并不在意,對我們的戰(zhàn)爭總是視而不見。
我終于在一個晚上爆發(fā)了。打掃完所有衛(wèi)生,在收拾碗筷的時候,一個盛裝調(diào)料的小碗不經(jīng)意間掉在地上粉身碎骨。她竟然指著我的鼻子破口大罵,還帶出了侮辱我母親的臟話。如果說之前的所有負面情緒是堆積在內(nèi)心的火藥,那一句臟話就成了引燃火藥的導火索,我當著老板和老板娘的面一只手掐著她的脖子死死地把她頂在墻上,另一只手下意識地抄起一個盤子就要往她臉上砸。
我的舉動讓所有人震驚,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一向覺得自己是個相對文明的人,如此暴躁地對待一個人,還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好在老板反應得快,從后面緊緊抱住了我的手臂。
結果自然不歡而散。我沒有拿到一分工錢,但我依然記得離開時的決絕,像是一個英雄悲情地離去,去尋找一個新的棲身之所。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想不明白,一個鄉(xiāng)下來的人為什么要對另一個鄉(xiāng)下人如此傲慢與無理。直到無數(shù)次看到某些公司或是小區(qū)的保安,經(jīng)常對著快遞或是外賣小哥頤指氣使,我多少在其中看到了那個胖胖的女人。本是同病相憐的人,何必相互為難?
三
我在暗夜里行走,縣城的夜晚并不沉寂,慶幸是在夏天,有沒有藏身之處影響并不是很大。商業(yè)街北口的一家燒烤攤已經(jīng)結束一天的忙碌,我主動湊上前去,問攤位老板還要不要勤雜工。老板操著一口濃重的東北口音說,今天是最后一天出攤,明天就到鄭州開店了。接下來的話我自己都有點不敢相信,面對這個只是剛見面的東北漢子,我竟然毫無防備地問:“那你鄭州的店要勤雜工嗎?”
老板放下手里正在收拾的東西,一臉詫異地看著他面前瘦瘦弱弱的年輕人,愣了一會兒,突然笑了:“要,咋不要呢,你去了我就要?!?/p>
在這之前,我并沒有去過鄭州,對這座城市的了解全都來自某些商品上的地址備注,或是村里去那里打過工的人。他們總是把這座城市描述得天花亂墜,它的繁華與熱鬧,給了我不懼風險的勇氣。
我知道那是一場賭博,但我總在內(nèi)心懷揣一種僥幸,認為不會那么倒霉遇到惡人。我問老板要了地址,他并沒有太當回事兒,隨口說了“經(jīng)七路緯三路”交叉口東北角“水記大排檔”。他把這句話當作不經(jīng)意間的玩笑,而我卻當了真,平生第一次斗膽去了省城。
四
從城市的角度來講,鄭州并不是第一個闖進我生活的地方。在關中平原西部,那個叫寶雞的城市,至今我也沒有機會去過,但絲毫不影響它在我的生活里野蠻生長三十多年。
我的出生地在河南北部的一個小村莊,距離縣城算不上十分遙遠,但在20世紀90年代,騎自行車或是趕馬車都需要半個上午才能抵達。因為交通不便和觀念上的差距,農(nóng)村人很少進城,城市里的人也很少過來。
我們家住的胡同里有四戶人家,除了我們之外,其他三戶鄰居都有城里的親戚。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時不時有桑塔納或是吉普車開進胡同。這是胡同最熱鬧的時刻,車子像是一條橫在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界限,車屁股后面汽油尾氣的味道,是我最早理解的城市味道。它像是注入小村莊的興奮劑,刺激著我身體內(nèi)部的每個細胞。
每次車子離開,我們都會追著汽車跑出去很遠,直到我們的泥腿被車輪遠遠甩在身后,看不見車子的尾燈,才意猶未盡地停下腳步。我們追的不是汽車,而是對城市的向往,渴望汽油的味道從鼻腔進入五臟六腑,改變自己作為農(nóng)村人的基因。
城市到底什么樣?有高山嗎?有河流嗎?需要日復一日下地干活嗎?走進城市之前,這些好奇一直充斥在我的腦海里。
五六歲的時候,得知有一個姑姑生活在寶雞,雖然在這之前我壓根沒見過她,但并不影響我因此產(chǎn)生的興奮和躁動。我終于跟城市發(fā)生血脈上的聯(lián)系,雖然遙不可及,但內(nèi)心的渴望始終狂喜不已。
很長一段時間,只要不上學,我都會守在胡同口,期盼有一輛冒著尾氣的汽車從遠處駛來,拐進胡同,“嘎吱”一聲停在我家門口。很多時候,我甚至還會專門跑到村口,盯著路上為數(shù)不多的汽車,心里一遍遍祈禱:開過來吧,開過來吧,快開到村子里吧!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失望的,我聞著那飄然而去的城市味道,一次次興奮變成一次次失落。
也有好幾次,我的祈禱是有作用的,車子真的開進了我生活的村莊,并一點點靠近我住的那條胡同,但結局又是一次次失望,車子最終停在了我鄰居家的門前。我聞著汽油味兒帶來的那點城市味道,失落地坐在庭院里的板凳上。還有一次,汽車在前面飛奔,我光著腳在塵土飛揚的馬路上追。車子拐進了胡同,開到第一家的時候,我祈禱,往前開,往前開;開到第二家的時候,我祈禱,往前開,往前開;開到第三家的時候,我的心開始怦怦地跳,臉也開始紅熱起來,肯定是我姑姑來了,停下吧,停下吧。車子真的停下了,不偏不倚停在那個破舊的院落門口,車還沒停穩(wěn),我就站在了車門位置,汽油味撲面而來,我第一次感覺自己跟城市的關系那么密切。
車里的人沒下車,隔著窗戶問我,你知道哪個是某某家嗎?我像是從美夢中驚醒一樣,整個身體都處于麻木狀態(tài),伸手指了指胡同最里面一家。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真有這么個姑姑,一次又一次跟父親確認,父親說,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姑在寶雞。
直到一個陌生女人出現(xiàn)在我家門口,父親熱情地往家里迎,并催促我:“趕緊去給你姑倒水”,我才算真正見到傳說中的姑姑。同來的還有一個留著和魯迅一樣胡子的男人,后來我才知道,那是我姑父。他們沒有開車,步行過來的,這讓我有些失望。城里的人不都是開汽車的嗎?我的這點失望很快被另一種興奮點燃,姑父說,他是開火車的。
那個我第一次見的男人,形象瞬間高大起來。很短的一段時間,我姑父會開火車的消息傳遍了胡同,傳遍了我所在的村莊。從此,我走路的姿勢也開始自信起來,我不但有了城里的親戚,還有一個會開火車的姑父,足以讓全村同齡的小伙伴投來羨慕的目光。甚至有人想欺負我的時候,會有人主動替我說話:“別惹他,他會叫他姑父拉一火車人來揍你?!?/p>
比姑姑到來還要讓我興奮的,是他們想把我?guī)ё摺_@不是官方消息,只是聽一個鄰居說的。姑姑結婚幾年,一直沒有孩子。我兄妹三個,我排行老二,他們想把我?guī)У綄氹u去,當作自己的孩子。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絲毫沒有要背井離鄉(xiāng)的苦悶和要被父母遺棄的痛苦,內(nèi)心反倒夜以繼日充滿期待。
我終于要離開農(nóng)村了,要去那座叫寶雞的城市,終于不用追著汽車才能聞到那心馳神往的汽油的味道。我要扔掉母親用紅色的花布給我縫制的棉布書包,把腳上那雙被大拇腳趾頂破的布鞋扔進村口填滿垃圾的小河,我不要再穿帶著補丁的衣服。我將有一個帶著雙肩背帶的書包,穿上一雙潔白的旅游鞋,每天把頭發(fā)洗得柔軟蓬松,用牛奶面包代替早上的玉米糊糊。
姑姑走后卻再也沒有回來。我說出去的那些引以為傲的話,變成了笑話。我又聽說,是母親不同意姑姑把我?guī)ё撸瑸榇宋覛鉀_沖地推開家門,質(zhì)問正在搟面條的母親,憑什么不讓姑姑帶我走。母親停頓一下,不急不惱:“別聽村里人瞎說?!?/p>
五
種子一旦發(fā)芽,便開始瘋狂成長,那種成長是野蠻的,沒有章法的。在這之前,我沒離開過村莊,甚至連鄉(xiāng)里都沒去過。但我知道,距離村子東南方向大約十里地的地方,有一個火車站。
對我來說,火車已經(jīng)不單純是一輛交通工具,而是我走向遠方逃離村莊的捷徑。在一個周末的午后,我走出胡同,走出村莊,一路摸索著找到了那個傳說中的火車站。令我意外的是,火車站竟然沒有乘客,也看不到火車,直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才有一輛火車徐徐停下,依然沒有人上車下車,單純卸下來一批貨物后,又冒著濃煙啟動,駛向遠方。
太陽躲進最后一片晚霞,我也未能如期待的那樣看見載滿乘客的火車,更沒有見到我想象中意氣風發(fā)開火車的姑父。在這之前,我想象了很多場景:火車停下來,我像風一樣地跑過去,沖著火車頭里那個留著魯迅一樣胡須的男人歡呼,他看見我后先是驚訝,然后咧嘴露出滿嘴的牙,一把推開火車駕駛室的門,一個箭步跳過來,把我舉過頭頂,然后再在空中轉(zhuǎn)上幾個圈,等乘客全上了車,把我抱進駕駛室,一路帶到寶雞;我甚至還想象了另一種情形,要是看門的保安不讓我進去,就趁他不注意,找個空當“嗖”地一下溜進去,即便是被他逮住,哪怕咬傷他的胳膊也要沖進站臺,只要見到姑父,什么問題也都解決了……
夜幕來臨的時候,我想象中的場景一個也沒有出現(xiàn)。那輛滿載貨物的火車已經(jīng)走遠,連車頂煙囪里冒出的白煙都被夜幕籠罩。我踩著火車道上的枕木和石子,腦子里還在想著與寶雞關聯(lián)的東西。這些石頭是從寶雞的山上采過來的嗎?那枕木會不會也是那里的山上長的?要是沿著火車道一直往西走,能見到姑姑嗎?
在當時很長一段時間,我對母親都心懷抵觸,在心里埋怨她為什么不讓我隨姑姑去城里生活。直到我自己有了子女,才算真正理解母親,為人父母,誰會把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養(yǎng)呢?
六
時間給人生賦予了更多色彩和可能。離開村莊的這些年,我陸陸續(xù)續(xù)去過很多城市,有的久居,有的逗留,也有的僅僅是路過,我是城市的過客,城市也是我的過客。南下北上中,我在走進城市與回到村莊中不斷交替,一次次與城市無限接近,卻始終在鋼筋混凝土中難以尋找到歸屬感的頂點。村莊如同一個收放自如的磁場,時刻保留著將我收回的能力。即便我已在城市安家落戶、娶妻生子,有了與在村莊同樣長達二十年的生活經(jīng)歷,但當別人問我是哪里人時,我依然會下意識說出河南北部那個縣的名字。無論我在城市里被貼上多少種不同類型的標簽,在內(nèi)心深處,我生活過的村莊依然具有無法撼動的地位。
我變成了一只風箏,從鄉(xiāng)村的原野漂到滿是高樓的城市上空,煞有介事地認為自己早已脫離了泥腿子的俗氣,卻忽略了村莊是放風箏的高手,任憑我飛得再高再遠,她站在大地上的煙火氣里,每往回收一收手中的線,我就得乖乖跟著她的節(jié)奏一點點降落,最后棲息在長滿莊稼的泥土里。
城市與村莊在長達二十年的斗爭與較量之下,最終以明顯的劣勢敗下陣來。這讓我不得不承認,在村莊的牽絆之中,我始終無法在城市中實現(xiàn)一種精神上的抵達。高樓大廈只是安放了我的時間和肉身,遠去的鄉(xiāng)土卻始終霸占著我的靈魂。疲憊的時候,站在城市的樓宇中,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想起曾經(jīng)被自己無比嫌棄的那個破敗的庭院,想起平原上那幾畝郁郁蔥蔥的農(nóng)田。
在我的戶口還沒有從村里遷走的時候,我是村莊的村民,和生活在那里的每個人一樣,我的名下分有將近兩畝的農(nóng)田。我在田地里播下農(nóng)作物的種子,收獲一季又一季的糧食;我也在那里耕耘時光,肥沃的土地給童年往事提供了大量給養(yǎng),天然的雨露如甘醇一樣讓歲月茁壯成長,四季一輪輪往復更迭,這些如鄉(xiāng)村煙火一樣的日常,在若干年后的城市生活當中,一點一滴匯聚成回望村莊的動力源泉。
沒有特殊情況,每年我都要從城市回到村莊。這些年,城市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鄉(xiāng)村也沒有停下腳步。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對新農(nóng)村建設越來越重視,農(nóng)民的收入越來越多,物質(zhì)條件越來越好,生活質(zhì)量越來越高,村里蓋樓由原來的兩層變成了三層。
每次回到村莊,左鄰右舍都下意識催促我說,你們也是在城市里混的,老家的房子就是臉面,不把房子翻蓋一下,你爸你媽在村里顯得多沒面子。父親也有此意,旁敲側擊地給我敲邊鼓,我每次都含含糊糊給擋了回去。
我不同意翻建老屋,不單是因為來自經(jīng)濟上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我越來越無法回避一個現(xiàn)實,坐落在村莊之中的這幾棟平房,我早已不在此居住,它非但沒有從我的生活中消失,反倒扮演著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在外面累了、倦了,最想的不是出去旅游,而是回到老院子里坐坐,什么也不用干,也不需要人陪,菜園郁郁蔥蔥,鳥鳴清脆悅耳,所有的苦悶、委屈、不滿,都會像樹上掉下的一片落葉,讓人懂得要學會放下。如果是夏天,擁抱完老屋之后,還可以到田野里走走,風吹麥浪,一片片金黃此起彼伏,腳下泥土豐沃,整個人瞬間就踏實起來。
那一刻,我真正意識到,人和莊稼草木一樣,都是有根的,一旦在某塊土地里扎下了,即便是移栽到別的地方,根系內(nèi)部也永遠保有原有泥土的記憶。這種精神上的抵達,是我與城市之間唯一的縫隙,無論我如何努力,內(nèi)心最后的歸屬,只能回歸到遙遠的村莊。
王向明,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簽約作家,魯迅文學院第23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著有長篇小說《平實的夢想》《大浪淘沙》,長篇報告文學《永不打烊的警務室》。作品刊于《人民日報》《長江文藝》《啄木鳥》等。曾獲紫金山文學獎、冰心散文獎、江蘇省報告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