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藝術史研究要回歸本體 
來源:光明日報 | 尚榮  2024年01月09日08:36

美術(Art,英文詞義為藝術)這一概念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時,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等門類的藝術,因此美術界學者一般認為“藝術史”指美術史。雖然有學者認為藝術史應包括美術之外的其他藝術門類,如音樂、舞蹈等,但本文所談的“藝術史”,主要還是就美術的層面而言。

中國的藝術史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9世紀的唐代,張彥遠所著《歷代名畫記》是世界上第一部繪畫通史。傳統(tǒng)藝術史的研究對象,集中在繪畫、雕塑、建筑、工藝與書法等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層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藝術史”異軍突起,藝術史研究對象已延伸至工具、商標、廣告、攝影和影視中的美術設計、特效等更為廣闊的視覺領域。

除了研究對象的拓展,新理論與新方法也不斷被引入藝術史研究領域。以視覺、審美、風格為學科基礎的傳統(tǒng)藝術史研究,正在趨向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脊艑W、社會學、人類學、圖像學等學科與藝術史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些跨學科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跨學科雖然解決了某些難以單獨從藝術角度解答的問題,但這種“合作研究”模式也出現(xiàn)了某種跨越界限進行重組和交叉的“急于求成”趨勢——“跨”本身成為研究的目的,而非研究的手段。

藝術史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其對藝術現(xiàn)象的深刻解析,因而藝術作品無疑是藝術史研究的基石和核心,它蘊含著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文化發(fā)展成果以及人類審美體驗。傳統(tǒng)的藝術史研究方法,如形式分析和圖像學,強調對藝術作品形式、符號和風格進行深入研究,這些經典方法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正是因為它們深刻理解并剖析藝術作品的“本體”。而如今,隨著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匯,藝術史研究在“跨”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傾向,就是研究藝術品背后的歷史多,而研究藝術品少。其實國外藝術史學科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跨學科研究削弱藝術本體研究的趨勢,著名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曾多次指出,“當今的藝術史研究一切東西,但就是不討論藝術本身”。

藝術史研究需要推陳出新,但這個“新”不是時髦的話語、前衛(wèi)的觀念、高新的技術,而是對藝術作品新的準確的詮釋,是對藝術作品的新判斷和新認知。只有真正理解和解析藝術作品的本體,才能更好地研究藝術品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因此,藝術史研究者不應滿足于套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而是要在學科交叉的同時,保持對藝術作品本體的洞察力。即使運用其他學科的理論,也要將其融入對藝術作品的深入解析中,使之為藝術史研究增光添彩,而非僅僅是機械套用。

怎樣避免機械套用?一方面,研究者應深入研究其他傳統(tǒng)學科的核心理論和方法,確立對語言學、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學科的基礎認知,充分理解它們在藝術作品研究方面的獨特視角。另一方面,在跨學科的整合中,研究者還需廣泛涉獵新興學科的觀點和方法,以提升對藝術作品的認知水平。同時,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工具,如數(shù)字人文學、計算機視覺等技術,有助于深度分析藝術作品。

在中國古代雕塑史研究中,有比較好的通過跨界新技術研究藝術品本體的例證。

秦兵馬俑自上世紀70年代發(fā)現(xiàn)后,其雕塑風格就是中國雕塑史研究的一大經典主題。學者將兵馬俑的雕塑風格總結為“裝飾寫實風”,即基于秦人特殊審美風格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雕塑創(chuàng)作手法,從寫實的造型,過渡到幾何性、主觀性的有機形體,最后整合為具有裝飾意味的形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國內學者的研究都集中在造型風格分析上,很少對秦兵馬俑的色彩進行研究,因為這些陶俑脆弱的彩繪層在深埋地下兩千年后早已消失殆盡。近些年來,隨著X光射線、超聲波、三位圖像等手段被應用在考古學,再經先進的計算機數(shù)據(jù)分析和技術還原,兵馬俑原有彩繪形象被逐步修復并面世,為雕塑史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藝術史研究者通過修復技術、數(shù)字技術和化學材料研究成果等,可以研究秦王朝的美學氣象、古代雕塑與彩繪結合的藝術手法、傳統(tǒng)雕塑著色藝術等許多問題,極大拓展了秦兵馬俑的研究范疇。可見最新科技成果有效介入后,為藝術史研究插上了翅膀,也為社會了解藝術、了解歷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要準確地書寫與解讀中華民族的藝術史,就一定要關注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一件件具體的藝術珍品,推進藝術文獻、藝術考古、藝術斷代等實證性研究。藝術的產生與發(fā)展是有獨特歷史脈絡的,任何試圖僅從新的觀念和視角出發(fā)臆斷或主觀塑造藝術發(fā)展軌跡,從而人為定位研究結果的做法,最終必然鉆進循環(huán)闡釋或強制闡釋的死胡同。如果能夠從藝術本體出發(fā),把藝術家的代表作與時代精神、社會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觀念緊密結合起來,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上述不平衡現(xiàn)象,還原藝術史的整體性。

當今社會,技術飛速發(fā)展,傳媒日新月異。新的研究環(huán)境為藝術史研究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舞臺。新的觀念體系、技術路徑和視角方法,為藝術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但與此同時,任何一種重觀念而輕作品的研究,都會導致藝術史研究的同質化。美術評論家薛永年認為,應提倡研究歷史中的美術和研究美術的歷史,保持二者之間的互動和張力,揚長避短,既要避免故步自封,也要防止風箏斷線。

守正創(chuàng)新,守正是前提。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chuàng)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對藝術史來說,守正就是要守住從藝術本體研究出發(fā)這個基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