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文藝》2024年第1期|陳啟文: 一個人,或一座偶像
1
那是他一生中最冷酷的日子,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大唐的天空被陰霾越壓越低了。除了呼嘯的風(fēng)雪,天地間的一切都是啞默的,整個世界仿佛凍僵了。一匹老馬在冷硬的積雪里踉踉蹌蹌地走著,每走一步都要艱難地舉起前蹄,把腳步抬高。馬背上馱著一個模糊的身影,那是一個漸漸凍僵的生命,他正努力伸長僵直的脖頸,眺望遠方逶迤的山巒和那條從長安延伸出來的驛道。天上的雪,地上的雪,白茫茫的,鋪開了綿綿不絕的萬古江山。他忽然想起了圣人的一句喟嘆:“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wǎng)羅。”
天地如同網(wǎng)羅,一個人,一匹馬,又將走向何方?
一切還得從那斗柄回寅的日子說起。在鳳翔法門寺護國真身塔里供奉著一個神圣之物,相傳是釋迦牟尼留下來的一節(jié)指骨,每隔三十年才開放一次,供人瞻仰膜拜。唐憲宗李純既沉迷于道家的長生之道,又信奉可以往生的佛法,到了佛骨開放之日,遂“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nèi),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在唐朝對佛法頂禮膜拜的濃厚氛圍中,唐憲宗迎佛骨其實并不唐突,何況天子親迎佛骨入宮早有先例。唐突的是,當(dāng)時官居刑部侍郎、頗為皇上所倚重的韓愈竟然不識時務(wù),在一個最不適合的時間,上了一篇最不適合的《諫迎佛骨表》。若不是他橫插一杠,從中攪局,這事也不一定會演變?yōu)橐粯遁d入史冊的大事。
要說呢,唐憲宗并非昏君,他登基后,把“太宗之創(chuàng)業(yè)”“玄宗之致理”當(dāng)作效法的楷模,一度開創(chuàng)了“元和中興”之局面。但在取得了一些成就后,從唐憲宗到滿朝文武都產(chǎn)生了盛世歸來的錯覺。當(dāng)此時,韓愈可能是最清醒的一位大臣,他早已洞悉了這個帝國內(nèi)部最缺少的東西,那就是儒家的正道,若這正道在佛老的擠對下急遽衰落,一個王朝勢必急遽墮落。當(dāng)一個王朝急轉(zhuǎn)直下,每一個人都有失重的感覺。你眼睜睜地看著一個王朝正在急遽墮落,卻不知如何才能阻擋其墮落。應(yīng)該說,韓愈這個人的出現(xiàn)是非常及時的,他想要為這傾斜失重的人世間重新找回重心。
若用蘇東坡的話說,韓愈一輩子干了兩件大事:“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p>
無論傳道、授業(yè)、解惑,還是立功、立德、立言,韓愈都是把“道”擺在第一位的。
所謂八代,自東漢建安之后,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六朝)和短命的隋朝,數(shù)百年來的戰(zhàn)亂和分裂,把中國推進了一個“道喪文弊,異端并起”的亂世。若要真正理解韓愈,先要理解他的《原道》,這個“道”是未經(jīng)董仲舒等漢儒改造過的先秦儒家的原有之道。孟子曾總結(jié)從堯至周公以來的儒道傳承規(guī)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從孟子到韓愈相隔一千多年,按照孟子的預(yù)言,應(yīng)該又有興起的王者和名世者。韓愈當(dāng)然沒有王者的野心,但他卻有接續(xù)道統(tǒng)的宏愿,用王陽明的話說,那就是“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此,他還發(fā)下宏愿:“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
從“文起八代之衰”的角度看,先要透過韓愈的一段自況來分析:“性本好文學(xué),因困厄悲愁,無所告語,遂得究窮于經(jīng)傳史記、百家之說,沈潛乎訓(xùn)義,反復(fù)乎句讀,礱磨乎事業(yè),而奮發(fā)乎文章?!边@就是說,他天性愛好文學(xué),一直“究窮于經(jīng)傳史記、百家之說”,而當(dāng)他從中悟道、明道之后又“奮發(fā)乎文章”。對于他,道,一開始就不是先入為主的,而是一種覺悟,他一方面“學(xué)圣人之道以修其身”,一方面“修其辭以明其道”,這讓他逐漸確立了“文以貫道”和“文道合一”的精神姿態(tài)。從某種意義上說,韓愈為中國散文確立了一種鮮明的立場,為信仰而寫作。
長期以來,我對這個人有太多的誤解,對“文以貫道”有太多的偏見。
道,是目的和內(nèi)容;文,是手段和形式。道,是狹義的,更是廣義的。你可以不認(rèn)同韓愈信奉的“道”,你也可以認(rèn)可更廣義的道,但道是所有的文章都必須承載的,如周敦頤所謂:“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如果徒有其文而無其“道”,哪怕再漂亮、再多的花樣也是一輛空車。韓愈所倡導(dǎo)的古文運動,說穿了就是將復(fù)興儒學(xué)和改革文風(fēng)相結(jié)合,試欲掃蕩八代以來“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艷為勝”的靡麗文風(fēng),而他的力量就源自他信仰的“道”。當(dāng)駢體文盛行于世,實乃千古文章的衰落。一個“衰”字,表達了唐宋古文家對駢文的貶斥。韓愈率先掀起了一場古文運動,盡管他打出的是復(fù)古的旗幟,但絕不是開歷史的倒車,而是一場繼往開來的文學(xué)革新運動和散文復(fù)興運動。
誠然,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對佛老確實有太多的偏見,甚至是極端的偏執(zhí),但若要經(jīng)世治國,那還真是不能把國家的命運交給這些四大皆空或消極避世的佛老來主宰,只有立足現(xiàn)實又積極進取的儒家才是人間正道。而當(dāng)他信仰的“道”與朝政發(fā)生沖突時,你才發(fā)現(xiàn)他真正捍衛(wèi)的是什么,這個人對信仰從來沒有任何妥協(xié)的余地,這讓他的捍衛(wèi)往往會變成同皇帝和朝廷的抗?fàn)?。就這樣,一個王朝的命運,一個士人的命運,在令人迷醉的梵音和青煙裊裊的香火中直接相撞了,這其實是一場醞釀了數(shù)百年的風(fēng)暴,突然集中在一個日子里,終于以一種激烈的方式爆發(fā)了。
這篇《諫迎佛骨表》,也是韓愈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其激烈排佛的態(tài)度與其在《原道》中對佛教的排斥如出一轍,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抨擊,“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他質(zhì)問,如此“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他疾呼,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對于這些憤激的辱佛之詞,唐憲宗瞪瞪眼珠,忍了。
韓愈又指責(zé)“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群臣和御史大人們咬咬牙,也忍了。
但這廝千不該萬不該說什么歷朝信佛的皇帝皆“亂亡相繼,運祚不長”,還說什么人主奉佛就會短壽。而上古先王未有佛法,卻皆是長壽之君,“帝舜及禹,年皆百歲”,而至“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又如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nèi)找皇?,止于菜果,其后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這不是詛咒唐憲宗不得好死嗎?
最后,韓愈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而他也做了最壞的打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龍有逆鱗,觸之必怒!看看,聽聽,你一個人臣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一個天子還能容忍嗎?好,你這廝既然做了最壞的打算,那就成全你吧,唐憲宗一怒之下,竟然要對韓愈處以極刑!那所謂的“道”或信仰,在皇權(quán)之下是如此不堪一擊。
然則,匹夫之怒,亦如掀雷抉電。按說,一個年屆天命的儒家士大夫,好不容易當(dāng)上了“玉帶懸金魚”的高官,過上了悠游富貴的日子,實在不該如此唐突,如此沖動。但這個人每到關(guān)鍵時刻,總有那么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從骨子里,從胸腔里,噴薄而出,那是一股足以裹挾他一生的氣勢和力量。而此時,韓愈已經(jīng)死到臨頭了,那蒼老的身體就像一根被雷電劈過的樹干,卻依然挺得筆直,哪怕遠隔千年,那棱角分明的面孔和白發(fā)蕭瑟的頭顱依然清晰可辨。他沒有再為自己辯護,只等著引頸就戮。
這顆花白的腦袋最終沒有被一刀砍掉,還能長在那倔強脖子上,先得感謝宰相裴度等人對皇上的極力勸諫。一位首輔大臣的勸諫,唐憲宗多少還是要聽幾句的。唐朝雖說是中央集權(quán)卻并非皇帝絕對專權(quán),一直沿襲皇帝與宰相共治天下的體制,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可以相互掣肘,這也是韓愈能夠保命的一個前提。而當(dāng)時,滿朝文武和皇親國戚均認(rèn)為皇上對韓愈加罪太重,為了保住天下少有的一顆腦袋,紛紛出手相救。而眾人的意見幾乎高度一致:一個人臣如此言語唐突,冒犯人主,實不應(yīng)該。但反過來一想,一個人臣若不是懷著赤膽忠心,他又怎么會不顧性命這樣做呢?——這也是蘇東坡后來所說的“忠犯人主之怒”,韓愈只因忠誠,才觸怒人主。若是將這樣一個犯顏直諫的忠臣給殺掉了,往后群臣誰也不敢進諫了啊,他們請求圣明的皇上寬恕韓愈。在眾人的勸解下,唐憲宗漸漸從震怒中冷靜下來,最終允諾刀下留人,但他卻對韓愈這廝余恨未消:“韓愈說我信佛過了頭,我還可寬恕他,他竟說信佛的皇帝都要短命,這不是詛咒嗎?就憑這句話,我也絕不輕饒他!”
既然不能輕饒他,那就把他貶到蠻荒之地去吧,滾得越遠越好,眼不見為凈。
2
就這樣,“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一個刑部侍郎直貶潮州刺史。
一個人走到這一步,絕非一時沖動。即便是一時沖動,也要用一生的時間來解釋。
嗚呼,“愈生三歲而孤”。一個三歲的孩子,記憶還處于一片空白,對父親幾乎沒有印象。韓父一生未任高官,李白晚年曾為之撰寫了一篇《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贊賞他是一位 “乃知德之休明,不在位之高下”的大賢??上Я?,這樣一位大賢一生都未得到朝廷重用,窮其一生也只是當(dāng)上了一個掌管圖書經(jīng)籍和抄寫事務(wù)秘書郎(從六品上)。而在韓愈未來對家世的追憶中,幾未提及自己的母親。那是一個謎一樣的女人,她來到這世間,唯一的使命仿佛就是生下一個必將名垂青史的兒子,隨即便如幻影一樣消逝了。在古代,像韓愈這樣生下來不久就父母雙亡的孩子,往往被視為“天煞孤星,克父克母”,很有可能遭受厭棄而任其自生自滅,但韓愈幸運地得到了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的悉心撫養(yǎng)。
自父親病逝后一直隨大哥大嫂生活,長兄韓會,比小弟韓愈年長整整三十歲,名為兄長,實同父執(zhí)。韓愈六七歲時,韓會以“文學(xué)才望”為宰相元載擢為起居舍人(從六品上),韓愈隨大哥入京,這四五年的京師生活也是他童年時度過的一段快樂而安寧的時光。韓會夫婦膝下沒有子嗣,便將韓介之子過繼為嗣,此子名老成,比韓愈小兩歲,因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從幼年到少年,韓愈一直和十二郎朝夕相伴,名為叔侄,親如兄弟。這歲月靜好的時光,未久又忽遭人生逆轉(zhuǎn)。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四月,那個原本精通道術(shù)轉(zhuǎn)而又崇尚佛法的宰相元載,因有人告發(fā)他“圖謀不軌,引用貪猥”而被代宗皇帝賜死,韓會因受元載牽累,于兩年后直貶韶州刺史。那年韓愈十一歲,“隨伯兄會貶官嶺表”,這是他第一次從京師遠徙嶺南,他一生顛沛流離的命運,由此開始。
天地如此蒼茫浩渺,每一步卻恍若走向窮途末路,而嶺南就是歷代貶官的末路,多少人從此一去不返。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一個不確定的時日,韓會于韶州任所猝然而逝,年僅四十三歲。這年韓愈十二歲,剛剛進入人生的第一個本命年,就遭遇了如此慘痛的命運。父母病逝時韓愈還沒有記憶,而長兄之死卻是他第一次目睹生命中最親的親人撒手人寰。他幾乎是眼睜睜地看著大哥那只絕望掙扎的手,這只教他握筆的手,指點他認(rèn)字的手,在他淘氣時也打過他屁股的手,他下意識地想要抓住,卻怎么也拽不回一條急速地滑向死亡的生命。這讓一個少年深感命運的無常,也讓他未來的一生都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中。
一介貶官之死,對于一個王朝簡直不值一提,但對于一個家庭卻如天塌地陷一般。那是韓愈最不堪回首的記憶:“窮荒海隅,夭閼百年。萬里故鄉(xiāng),幼孤在前。相顧不歸,泣血號天?!倍L兄拋下的一切,連同他自己的遺體,就全靠寡嫂鄭氏一人來操持了。韓愈先是隨鄭氏護送亡兄的靈柩回河陽老家安葬。而在那個年代,要把一副沉重的靈柩從“窮荒海隅”的嶺南運回三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那層巒疊嶂的南嶺是怎么翻過來的?那山重水復(fù)的路又是怎么走過來的?韓愈后來是這樣描述的:“水浮陸走,丹旐翩然。至誠感神,返葬中原?!?/p>
其時,由于藩鎮(zhèn)叛將李希烈、朱泚相繼作亂,韓愈一直隨鄭氏避居于江南宣州。在這偏安一隅的幾年里,韓愈與十二郎在鄭氏的撫養(yǎng)下,“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河陽韓氏,原本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官宦世家,韓愈在族中同輩中排行十八,人稱韓十八,哪怕他是最小的一個,至少也有十八個同族兄弟。然而這卻是一個短命家族,韓愈的父輩和兄弟輩皆天不假年,韓愈“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在韓愈的少年時代,這個家族的子一輩只剩下韓愈一人,孫一輩只剩下十二郎一人。鄭氏時而疼愛地?fù)崦傻哪X袋,時而又指著小弟韓愈一臉悲戚地說:“韓氏兩世,惟此而已!”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這是韓愈三十六歲的本命年。說來,韓愈這個本命年的開局非常好,這年,韓愈轉(zhuǎn)任監(jiān)察御史。然而樂極生悲,這年夏天,從宣州猝然傳來侄子老成去世的噩耗,韓愈感到極為愕然而震驚,他一時間難以分辨,這是真的,還是在做夢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怎么反而早早地絕了后呢?十二郎啊,你那么純正聰明,又怎么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澤呢?這是他在《祭十二郎文》中對無常的命運發(fā)出的一連串追問:“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韓愈尚未撫平十二郎早逝的傷痛,隨后又陷入了更悲慘的命運。
那是一個災(zāi)難深重的年份,關(guān)中大地先旱后霜,京兆災(zāi)民饑不果腹。韓愈身為監(jiān)察御史,為了弄清災(zāi)害的實情,便約了兩位同僚一起去京兆鄉(xiāng)村察看,只見荒野赤地餓殍遍地,沿途皆是逃荒的饑民。為了繳納官府的租稅,災(zāi)民們拆房賣地,賣兒賣女?!安傩袌哉?,鯁言無所忌”的韓愈,隨即便寫下一篇為民請命的《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臣伏以今年已來,京畿諸縣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樹以納稅錢,寒餒道涂,斃踣溝壑?!彼埱蟪呀衲赀€沒收上來的賦稅減緩征收,等到來年蠶絲上市和收割麥子的時候再予補征,使得老百姓可以勉強活下去。
這篇奏狀,是韓愈作為一個監(jiān)察御史的職責(zé)之所在,而他提出的也是極為溫和的措施,對災(zāi)民不是免征,而是緩征,如此既可讓百姓喘一口氣,又不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可謂是下利于民,上不損國。而他萬萬沒有想到,哪怕這樣溫和的措施也沒有被朝廷采納,他為無告的生民請命,為朝廷分憂,一腔赤誠卻遭來了一場無妄之災(zāi)。這年十二月,韓愈坐貶嶺南連州陽山令。
“陽山,天下之窮處也。”這是韓愈第二次遠徙嶺南,盡管為時只有一年半載,據(jù)說他也推出了不少惠民之政,當(dāng)?shù)匕傩諏λ錆M了感激,“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這次貶謫潮州,已是韓愈第三次遠赴嶺南,而且是最遠的一次,離長安倒也沒有八千里之遙,但那時的潮州乃是遙不可及的蠻荒之州,對于一個士大夫,這已是僅次于死刑的重罰。一個年過天命的朝臣,人生仕途在朝夕間急轉(zhuǎn)直下,又一次淪為一個王朝的逆行者。韓愈一生排佛,卻篤信天命,這一切仿佛都是命定的,說來又是“性格即命運”的劫數(shù)。而他命中似乎與嶺南有不解之緣,這是他一生中走得最遠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一切早已沒有懸念,他只是沿著命運的軌跡一路逆行。在沒有地圖的時代,每一條路都是心路。一個人走到這條路上,只因他早已認(rèn)準(zhǔn)了一條路,那就是他信仰的——道。
當(dāng)他走到藍田關(guān)口時,一個身影從風(fēng)雪中追蹤而來,恍惚間,他還以為是十二郎,難道是十二郎的靈魂追隨而來了?猛地一看,卻發(fā)現(xiàn)是十二郎的長子韓湘,這父子倆長得太像了,像神了。
韓湘不是趕來為叔公送行,而是要一路追隨叔公遠赴貶謫之地。韓愈抒寫了一首《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薄@位性情剛烈的士大夫,依然在為自己因忠獲罪、非罪遠謫而申辯,而悲憤,而一位想替朝廷祛除弊端的老臣,又豈能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余生?驀然回首,云橫秦嶺,回顧長安,卻不知家在何處。
據(jù)韓愈《女挐壙銘》追述:“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边@是他的血淚控訴,他被押送出京不久,隨后家眷也被趕出長安,年僅十二歲的小女兒挐子原本就在生病,又遭驚嚇與風(fēng)寒,慘死在商南層峰驛一帶的驛道上,草草埋葬在路邊的雪堆下。這是韓愈最疼愛的小女兒,那骨肉之情撕心裂肺。韓愈后作《祭女挐子文》為亡女悲嘆:“天雪冰寒,傷汝羸肌。撼頓險阻,不得少息。不能飲食,又使渴饑。死于窮山,實非其命。不免水火,父母之罪?!睂τ谕雠瑢τ诩胰?,他實在是有罪啊,這或許就是他的原罪。
而此時,死亡的陰影又一次襲來,他預(yù)感,那遙遠的瘴江邊將是他的生命盡頭,他在詩中叮囑韓湘為他料理后事:“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币粋€人臣,在以死抗?fàn)幒笥秩绱颂谷桓八?,這何嘗不是在抒發(fā)其英雄之志?
從秦嶺到南嶺,這是歷代貶官和流人在苦難和蠻荒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一條路。
當(dāng)韓愈翻越南嶺,在大唐傾斜的天空下,嶺南的第一縷陽光照亮了他的蒼蒼白發(fā)和蒼老臉龐,也把他蒼老的記憶照亮了。往事總是在迷茫的時刻又一次襲來,那不是追憶,那是對自己的重新審視。四十年前,他第一次隨兄嫂和侄子十二郎遠徙韶州,如今兄嫂和十二郎皆已作古,唯有他還在一路滄桑、輾轉(zhuǎn)飄零,又于滄桑中吟出一首《過始興江口感懷》:“憶作兒童隨伯氏,南來今止一身存。目前百口還相逐,舊事無人可共論?!?/p>
這一路上,韓愈走了三個多月,終于在當(dāng)年三月二十五日抵達潮州。
潮州,唐代還屬百越蠻荒之地,氣候溽熱,潮濕多霧,無處不是“蠻煙瘴雨”。當(dāng)一個士大夫被放逐于這蠻荒之野,名為一州刺史,實乃一介戴罪的貶官,動輒得咎,稍有不慎就會惹火燒身的,最好的策略就是明哲保身。但一個乞求皇上“哀而憐之”的韓愈,又從未在自己奉行的正道上后退一步。他既然早已做好了殉道的準(zhǔn)備,對百姓的疾苦就決不會袖手旁觀。當(dāng)一個不幸的士大夫做出這樣的選擇,這對潮州卻是千載難逢的大幸。如今潮州人一提到韓公當(dāng)年在潮州的作為,一個個如數(shù)家珍,仿佛韓愈還是他們的父母官,仿佛他們就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無不對韓公感恩戴德,如沐春風(fēng)。
這里,既不是他的人生起點,也不是他的人生終點,對于韓愈坎坷的一生,這里只是他一段短暫的人生插曲。他在這里僅僅待了八個月,卻被后世銘記了一千年,那么韓愈究竟有何德何能,值得人們?nèi)绱舜蛐难蹆豪镒鸪纾?/p>
這里就從一句詩說起吧:“八月為民興四利,一片江山盡姓韓?!?/p>
這四利,第一樁便是驅(qū)除鱷魚,為民除害。而今在潮州韓江北堤筑有一座古鱷渡口,相傳這就是韓愈當(dāng)年的祭鱷臺。韓江,古稱員江,是廣東除珠江之外的第二條大河,既是潮州兒女賴以為生的母親河,也是一條鱷魚作惡的河流,又稱鱷溪或惡溪。韓愈上任之后,便探訪民間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物產(chǎn),民是以窮”。他又深入鱷魚肆虐的地方觀察,發(fā)現(xiàn)眾多的鱷魚在河汊水網(wǎng)和沼澤中繁殖棲息,一旦人畜走近就會被鱷魚吞噬。這些鱷魚力大皮糙,牙齒鋒利,極為兇悍,多少年來,人們不知想出了多少方法,卻一直難以制服,反而越來越多。這如何是好?韓愈苦思良久,他覺得鱷魚也是有靈性的,先要曉之以理,對其予以勸告。他寫了一篇《祭鱷魚文》,命人宰殺一豬一羊,擺上香案,設(shè)壇祭鱷。那天,潮州百姓傾城而出,祭鱷臺下人山人海,只聽刺史大人宣讀《祭鱷魚文》。韓愈限令鱷魚在七天內(nèi)必須遷徙到大海,否則嚴(yán)懲不貸:“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p>
這位從來不信佛的儒家士大夫,難道真的相信“鱷魚有知”?然而,奇跡真的發(fā)生了,據(jù)《新唐書·韓愈傳》:“祝之夕,暴風(fēng)震電起溪中,數(shù)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鱷魚患?!本驮陧n愈祭鱷的當(dāng)天晚上,一場臺風(fēng)暴雨從大海上席卷而來,風(fēng)雨交加,雷鳴電閃,數(shù)日之后,暴風(fēng)雨又揚長而去,那鱷魚隨著向大海奔涌的水流西遷六十里,從此遠離人間。這只能說是一個超自然的民間傳說,卻又載入了堂堂正史,或許,一半是傳說,一半是歷史吧。這其中既含有某些自然規(guī)律,也賦予了韓愈神話色彩,他仿佛不是一個刺史,而是一位呼風(fēng)喚雨的天師。如今,在祭鱷臺秋風(fēng)亭還鐫刻著一副亭聯(lián),不知是何人所撰,卻揭示了一位貶官與一方水土交集的命運:“佛骨謫來,嶺海因而增重;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p>
在驅(qū)除鱷魚之后,韓愈又開始興修水利,扶持農(nóng)桑,推廣北方先進的耕作技術(shù),這是韓愈“八月為民興四利”而做的第二件好事。潮州是一片依山瀕海、水深火熱的土地,既要面對來自南海的風(fēng)暴,又要背對北邊的山洪暴發(fā),每到風(fēng)雨高發(fā)的季節(jié),往往是南北夾擊,風(fēng)高浪急。就在韓愈祭鱷不久,一場山洪洶涌而來,從城池到田園皆成澤國。韓愈不顧生命安危,騎著馬在洪泛區(qū)一步一步蹚水勘察,并吩咐隨從在沿途插上竹竿,標(biāo)明堤線。隨后,他才下令青壯年百姓按照竹竿的標(biāo)示,搶修堤壩。由于提前勘測標(biāo)明了堤線,不但很快就堵住了洪水,還為潮州筑起了一道永久的大堤——北堤。據(jù)陳玨《修堤策》載,潮州北堤“筑自唐韓文公”。為此,潮州百姓還在韓江邊立了一座“功不在禹下”的大石碑,這句話本出自韓愈的文章,他認(rèn)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還艱難,用此稱贊孟子傳播儒家思想的功績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過來引用他的話來贊頌他,讓后世銘記韓公筑堤治水的千秋功績。韓愈率百姓筑堤的北山,也因他插竹勘測而改名竹竿山。除了筑堤防洪,相傳韓愈還在潮安縣開鑿了一條水渠——金沙溪,這清澈的渠水至今仍在滋潤著兩岸的田園。
韓愈在潮州做的第三件好事是贖放奴婢。唐代蓄奴之風(fēng)盛行,這些奴婢大都是因極度貧困而出賣或抵債給富人。韓愈借鑒柳州刺史柳宗元的做法,采取了“計庸以償,贖還奴婢”的政策,奴婢在主人家干活兒可用工錢抵債,一旦錢債相抵就要還奴婢自由,不抵者可用錢贖,并規(guī)定以后不得蓄奴。韓愈后任袁州刺史,在短短幾個月里就解救了七百多名奴婢,讓他們重新回到父母身邊。有一個女奴因父母雙亡,無人做主,韓愈便用自己的薪俸將她贖出,并收為義女。哪怕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韓愈確實是一個具有博愛之仁心和樸素民本思想的儒家士大夫,這樣的德政既緩和了尖銳的階級矛盾,又有效地解放和發(fā)展了社會生產(chǎn)力。
韓愈在潮州做的第四件好事是在這蠻荒之州播下了崇文好學(xué)的種子,被潮人奉為“吾潮導(dǎo)師”。在他來之前,由于州學(xué)早已荒廢,一百多年潮州已無士人赴京考取功名,偌大的潮州幾乎淪為了書香絕跡的文化荒漠。韓愈隨即上《潮州請置鄉(xiāng)校牒》,提出州縣治理必須“以德禮為先,而輔之以政刑”。他著手重建州學(xué),并捐贈了自己在潮州期間的全部薪俸“以給學(xué)生廚饌”。他還舉薦當(dāng)?shù)厝迨口w德主持州學(xué),以督學(xué)風(fēng)。這位趙德雖說名不見經(jīng)傳,也無科舉功名,但韓愈在牒中對他頗為器重:“沉雅專靜,頗通經(jīng),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論說且排異端而宗孔氏,可以為師矣!”這也是韓愈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又一案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相傳韓愈當(dāng)年親手栽植了兩棵橡樹,一直到如今猶在開枝散葉,謂之韓樹或韓木。橡樹是生命力極其頑強的樹木,耐干旱,耐高溫,抗霜凍,在世人眼里是長壽、強壯、力量、榮耀和不屈不撓的象征,每年春夏之交便繁花綻放,那花朵紅白相間,紅若桃花,白如李花,仿佛集桃李于一身。這兩棵韓樹也像韓愈一樣被逐漸神化,潮州士子“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每次趕考之前,必“祠吊先哲,木卜科名”,然后才踏上趕考之路。而他們的家人則把紅絲綢系在橡樹上,來表示對遠行士子的祝福和期盼。到南宋時,潮州登科進士已達一百七十二名,隨著大量讀書人涌現(xiàn),一個潮州就建有兩座書院,這在天下州郡中是非常罕見的。據(jù)宋元時期潮州方志《三陽志》:“潮二書院,他郡所無,文風(fēng)之盛,亦所不及也?!?/p>
這樣一個文風(fēng)昌盛的邊遠州郡,誰又敢說是蠻夷之地?早在北宋年間,參知政事陳堯佐就在詩中稱贊“海濱鄒魯是潮陽”,而潮州也確實是當(dāng)之無愧的“海濱鄒魯”。若韓愈再世,他再也不會嗟嘆自己“居蠻夷之地,與魑魅同群”了。而今,韓祠橡木早已成為潮州八景之一,這是韓愈留下的最美的人文風(fēng)景。
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深秋,韓愈終于奉召回朝,卻再也見不到唐憲宗了。此前,那位一心渴求長生不老的皇帝已暴崩于中和殿,據(jù)說是他服食金石之藥后,一旦藥性劇烈發(fā)作便毆打?qū)m人、誅殺宦官,以致人人自危,最終為宦官所暗殺,謊稱其服長生藥而暴崩。唐憲宗在位十五年,享年僅四十三歲。他原本由宦官擁立為帝,只因貪生之心太甚,又在春秋鼎盛的歲月竟死于閹人之手,悲乎哉。
經(jīng)過一場改朝換代的廝拼,唐穆宗李恒登基,改元長慶,拜韓愈為國子祭酒。
這是韓愈一生中四進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設(shè)祭酒一人,從三品上,即太學(xué)校長,此職多由宰相兼領(lǐng)。韓愈作為一代名師來做祭酒,師生們奔走相告:“韓公來為祭酒,國子監(jiān)不寂寞矣!”
韓愈上任之后,終于可以將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才選拔標(biāo)準(zhǔn)付諸實施了,首先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組建起一支德才兼?zhèn)涞膸熧Y隊伍。一時間,經(jīng)他舉薦的學(xué)官就有十六七人。接下來,韓愈又開始貫徹他一以貫之的尊師重道的學(xué)風(fēng)。自開唐以來,門閥遺風(fēng)一直在國子監(jiān)蔓延,從學(xué)官到學(xué)生多為簪纓世族子弟,皆以門第自豪而不以學(xué)術(shù)自重。當(dāng)時,有一位名叫楊博的國子直講精通禮學(xué),卻因出身寒微又其貌不揚,被那些出身高貴的學(xué)官看不起,連就餐時也不屑與其同桌。那些出身豪門的生徒也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在他講授時鼓噪干擾。而韓愈重教化卻不僵化,為了糾正這種歪風(fēng),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韓愈故意當(dāng)著眾人大聲吩咐,要廚房添菜備酒,他要陪一位大學(xué)者同餐共飲。眾人都好奇地看著祭酒大人,他要請的大學(xué)者是誰呢?當(dāng)韓愈把楊博請到自己的餐桌前,眾人一下傻眼了,怎么是他?在眾目睽睽之下,韓愈一邊殷勤地為楊博把盞斟酒,一邊欠身向他請教禮學(xué)上的問題。一位堂堂國子祭酒和一位品秩低下的學(xué)官同餐共飲,這在等級森嚴(yán)的唐朝簡直是不可思議。而韓愈絕對不是故作姿態(tài),這正是他在《師說》中倡導(dǎo)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師道觀。那些學(xué)官和太學(xué)生眼看祭酒大人和楊直講交杯換盞,談經(jīng)論道,在這強烈的反差中,很多人都開始下意識地反思,對這位楊直講也刮目相看了。而只要你用心傾聽,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位直講還真是通經(jīng)明禮。有的人不知不覺就離開了自己的座位,慢慢向韓愈和楊博靠近,仿佛在傾聽一場別開生面的禮學(xué)課。而韓愈借一方餐桌,一掃國子監(jiān)由來已久的門閥遺風(fēng),從此國子監(jiān)學(xué)風(fēng)為之一變。
韓愈擔(dān)任國子祭酒,其實是他最適合的位置,然而歷史卻仿佛要給這個儒家士大夫制造一些更驚險、更傳奇的經(jīng)歷。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七月,韓愈又轉(zhuǎn)任兵部侍郎。一介文臣轉(zhuǎn)任武職,這背后必有蹊蹺。而蘇東坡贊譽韓愈“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說的是韓愈晚年干出的兩大猛事,一是他無懼皇威上《諫迎佛骨表》,二是他提著腦袋獨闖虎穴安撫藩鎮(zhèn)叛軍。前一件韓愈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后一件則是他接下來創(chuàng)造的傳奇。
說來,又是藩鎮(zhèn)作亂惹的禍。早在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便任命田弘正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兼鎮(zhèn)州大都督府長史。成德軍為河北三鎮(zhèn)之一,據(jù)守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田弘正原為魏博軍節(jié)度使,曾長期帶兵與成德軍交戰(zhàn),因此與鎮(zhèn)州人結(jié)下了殺父殺兄之仇。這次上任,他已預(yù)感到了成德軍發(fā)生兵變的風(fēng)險,為防事端,他便從魏博軍帶了兩千驍勇健壯之士護駕,并上表朝廷,一是請求將這兩千兵馬留在成德,二是請求朝廷賜給成德軍將士一百萬緡錢,以為安撫。但一百萬緡錢卻未按時送到,這讓成德軍將士愈加不滿。還有一說,由于田弘正御下不嚴(yán),生活奢侈,令成德軍將士尤為怨恨。成德軍都知兵馬使王廷湊原本胡人,一直圖謀不軌,只因田弘正有魏博軍兵馬護駕,一直未敢貿(mào)然行動。到了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七月,由于朝廷一直沒有批準(zhǔn)田弘正的第一個請求,田弘正只得準(zhǔn)許從魏博軍帶來的兩千兵馬撤回魏博。王廷湊一看田弘正大營空虛,隨即集結(jié)牙兵作亂,將田弘正和他的幕僚、家屬一共三百余口全部屠殺。隨后,王廷湊自稱節(jié)度留后,逼迫朝廷派來的監(jiān)軍上表奏請授節(jié)鉞,要求朝廷正式任命他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
皇皇大唐朝廷,又怎甘屈服于一個藩鎮(zhèn)叛將的淫威。唐穆宗隨即命田弘正之子田布為魏博軍節(jié)度使,又從神策六軍和各鎮(zhèn)調(diào)遣十五萬兵馬,從三面進剿王廷湊叛軍。那已是秋冬之交,討伐兵馬陷在風(fēng)雪之中難以推進,轉(zhuǎn)運糧草皆為王廷湊所截獲,又加之各路兵馬內(nèi)部不和,王廷湊采用聲東擊西之策,僅以一萬多兵馬便將朝廷討伐兵馬各個擊破。而唐穆宗一看官軍屢遭挫敗,只得屈服于一個藩鎮(zhèn)叛將的兵威,授其節(jié)鉞,正式任命其為成德節(jié)度使。
而當(dāng)時,河北重鎮(zhèn)深州被叛軍重重包圍,云梯沖車密集如云,守將牛元翼只能環(huán)城據(jù)守,危在旦夕。然而面對王廷湊這樣一個藩鎮(zhèn)叛將,你管也管不住,打又打不過,如何是好?誰能想到,唐穆宗竟然想出了一個方法,命兵部侍郎韓愈為宣慰使,前往鎮(zhèn)州宣慰。這樣的宣慰,幾乎成為唐王朝與藩鎮(zhèn)叛將打交道的慣例。早在三十八年前,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舉兵反叛,朝廷就派太子太師顏真卿赴李希烈軍中傳達圣旨,滿朝文武皆大驚失色,這等于把一位國老直接送上叛賊的刀俎。當(dāng)顏真卿行至河南,河南尹鄭叔也勸阻顏真卿千萬不要去,顏真卿卻說:“君命可避乎?”而顏真卿一去不返,因“凜然拒賊,終被縊殺”。而三十八年后,這樣的使命或宿命又輪到了韓愈。
誰都知道,那些藩鎮(zhèn)叛將何其跋扈與殘暴,更何況是一夜屠殺田弘正一家三百口的王廷湊,此人又怎么會把一個手無寸鐵的文臣放在眼里。韓愈即將出發(fā)時,朝臣們均認(rèn)為韓愈此行兇多吉少,唯恐性命難保,時任宰相的元稹對唐穆宗嘆息:“韓愈可惜!”
唐穆宗也感到有些后悔,旋即派快馬追上了韓愈,叮囑他到成德軍邊境后,先觀察形勢變化后再見機行事,若感覺危險就不一定要入城。韓愈自從華山歷險后就膽小得有名,而他一生嗟病嘆衰,死亡一直是籠罩他的心理陰影。然而每到關(guān)鍵時刻,他又一下就凸顯出其大無畏的性格,而現(xiàn)在他既受君命,當(dāng)視死如歸:“止,君之仁;死,臣之義。豈有受君命,而滯留自顧之理!”
這是韓愈說出的一句千古誓言,他隨即跨上馬,頭也不回地朝著鎮(zhèn)州的方向疾馳而去,一路上沖風(fēng)冒寒,風(fēng)霜滿面。當(dāng)時,裴度正率軍駐扎在承天行營,若韓愈未能說服叛軍,那就只能發(fā)兵救援被圍困在深州的軍民。這將是淮西之戰(zhàn)后的又一場血戰(zhàn)。韓愈途經(jīng)承天行營時,裴度既對他此次宣慰之行抱有一線希望,更為韓愈獨闖虎穴捏了一把汗。韓愈則以一首《鎮(zhèn)州路上謹(jǐn)酬裴司空相公重見寄》,抒發(fā)了他無所畏避的使命和一往無前的坦然:“銜命山東撫亂師,日馳三百自嫌遲。風(fēng)霜滿面無人識,何處如今更有詩?”
當(dāng)韓愈抵達鎮(zhèn)州,歷史如同再一次重演。王廷湊和他全副武裝的甲兵,用三十八年前對付顏真卿的方法,來對付這個上懟皇帝、下祭鱷魚的文人。尤其是韓愈力主削藩,更讓這些藩鎮(zhèn)叛將切齒痛恨。好,你不是挺厲害嗎?那就先給你一個下馬威!韓愈面對一片刀光劍影,卻是一臉微笑,步履從容。進入館驛,剛剛落座,那些手持刀斧的甲兵按照事先的布置,又一起擁上堂來圍住韓愈。韓愈先將甲兵緩緩掃視一遍,又將目光投向王廷湊。他那老眼早已昏花,卻看得一個殺人如麻的叛將有些慌亂。王廷湊佯作無奈地說:“變亂發(fā)生,都是將士們干的,實非我的本意??!”
話音剛落,眾甲兵就像得到了暗示,呼的一下逼近韓愈,頃刻間劍拔弩張,如臨大敵,那寒光閃爍的刀斧和騰騰殺氣直逼到韓愈的臉上。韓愈卻依然眼含笑意,安然而坐。他知道,一個在刀口上舔血的叛將,此時只是想要找一個殺人的借口,只要他說錯一句話,或出現(xiàn)一點兒小差錯,他就是顏太師一樣的命運。而他還有使命在身,因而未像顏太師一樣“凜然拒賊”,只是故作驚訝又理直氣壯地問王廷湊:“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故賜以節(jié),豈意同賊反邪?”是啊,天子認(rèn)為你王廷湊有將帥之才,已正式任命你為節(jié)度使,你這些行為怎么還同反賊一樣呢?
王廷湊尚未回答,一個甲兵似乎早有準(zhǔn)備,沖上來氣沖沖地說:“先太師為國家抗擊朱滔,血衣還在,我們成德軍哪里對不起朝廷了,卻誣我們是反賊?”
這個士兵所說的太師指王武俊,有人以為指顏真卿,那就是歷史的誤會了。王武俊早先也是一位藩鎮(zhèn)將領(lǐng),后率軍歸順朝廷,授檢校兵部尚書、成德軍節(jié)度使,曾奉朝命浴血抗擊藩鎮(zhèn)叛將朱滔,死后冊封太師,賜謚忠烈。韓愈也不知這個甲兵到底是什么來頭,但他所說的確是成德軍將士為朝廷平叛的一段歷史,這甲兵或是以此證明成德軍將士對朝廷的忠誠,而絕非反賊。韓愈隨即巧妙地接過了這個話頭:“幸虧你們還記得王太師啊。你們想想,自天寶以來,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這些叛將一個個落得了怎樣的下場?他們?nèi)缃襁€有子孫嗎?子孫里面還有在做官的嗎?”
這番話,是從反面說的,一下就擊中了叛軍的心理要害,他們反叛朝廷說穿了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誰又愿意落得像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一樣被滅亡的下場?誰又愿意斷子絕孫?誰都希望子孫后代加官晉爵啊。韓愈一看叛軍暫時被鎮(zhèn)住了,又從正面舉例說:“田公率魏博六州歸順朝廷,官拜中書令,父子倆都當(dāng)上了節(jié)度使,還有劉悟、李祐統(tǒng)領(lǐng)的也都是大鎮(zhèn),他們歸順朝廷后,子孫還是孩子就被朝廷授予官職,這些情況你們都聽說過嗎?”
這其實是韓愈給叛軍指出的一條出路,而叛軍也覺得入情入理,他們趕緊給自己的叛亂找借口:“這事也怪不得我們啊,那田弘正為人刻薄,讓我們軍心不安??!”
韓愈再次巧妙地避開鋒芒,他沒有直接評論田弘正的為人,卻退一步說:“你們既然已經(jīng)殺害了田弘正和他一家人,朝廷也已經(jīng)赦免了你們,那現(xiàn)在還有什么可鬧的呢?”
這一番話,還真是把那些甲兵說得心服口服:“大人說得是!”
王廷湊一看這些親信甲兵竟被韓愈幾下就給說服了,生恐亂了軍心,趕緊命甲兵退出。而他看著眼前這位白發(fā)蕭瑟、一身瘦骨的老者,還真非等閑之輩啊。又興許韓愈的那一番話,也讓他對反叛朝廷的后果有所敬畏和顧慮,誰不想給自己留一條后路呢?這讓他改變了一意孤行、試欲與朝廷頑抗到底的態(tài)度,那驕橫跋扈的氣勢也漸漸收斂了,他客氣地向韓愈問道:“不知您此次來鎮(zhèn)州,對我有何吩咐呢?”韓愈一看王廷湊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便緩緩道出了此行的目的:“神策六軍將如牛元翼者為不乏,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你聽這話,又說得何其機智,在朝廷掌管的神策六軍中,像牛元翼這樣的將領(lǐng)不在少數(shù),但朝廷還是要顧全大局,不能隨便放棄一個將領(lǐng)。而朝廷既已正式任命你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你又何必死死圍住牛元翼不放呢?
王廷湊一聽,立馬答應(yīng):“好,我馬上放行!”
韓愈說:“果真如此,那就沒事了?!?/p>
這次鎮(zhèn)州宣慰之行,如同與虎謀皮,一個儒家士大夫僅憑一番口舌,就于刀光劍影中解除了深州之圍,拯救了一城軍民,從而避免了一場血戰(zhàn)。這在當(dāng)時和后世都令人難以置信。蘇軾贊其“勇奪三軍之帥”,我覺得,在這大無畏的勇氣背后,其實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勇氣,而是他在極端處境下所展現(xiàn)出來的智慧。他那審時度勢、隨機應(yīng)變的心理戰(zhàn)術(shù),堪稱是談判的一個經(jīng)典案例。這是他一生創(chuàng)造的最后一個奇跡,也為他贏得了人生最后的輝煌。
4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九月,韓愈轉(zhuǎn)任吏部侍郎,世稱韓吏部。翌年六月,他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至此,韓愈已抵達了他一生仕途的頂峰,可他已經(jīng)垂垂老矣,不是未老先衰,而是真的老了。他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又加之一生三赴嶺南,一個生長于中原的士人,在溽熱潮濕的氣候中難免受到瘴氣侵襲,患上了嚴(yán)重的風(fēng)濕癥,到了晚年越發(fā)嚴(yán)重。在韓愈人生的最后歲月,腿腳僵硬,寸步難行,幾乎處于癱瘓狀態(tài)。由于病痛折磨,他于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八月以疾告假。當(dāng)年十二月初二凌晨,韓愈在長安靖安坊家中溘然長逝,享年五十七歲。再過三年,就是他生命中的第五個本命年,六十花甲,一個輪回,然而他的人生永遠也進入不了下一個輪回了。
盡管韓愈生前僅官至從三品,死后卻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世稱韓文公。
追溯韓愈短暫而又漫長的一生,他扮演了太多的角色,直至晚年才躋身大臣之列,但他的雄心抱負(fù)卻未能盡情施展,后世對此充滿惋惜,北宋名相韓琦悵嘆:“韓愈唐之名士,天下望以為相,而竟不用,談?wù)咧两癖{為謗。”
然而,在那錯綜復(fù)雜、波譎云詭的政治旋渦中,一個“發(fā)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wù)”的儒家士大夫又是否真的適合擔(dān)任一國首輔呢?這還真是一個巨大的懸念。其實,一個人無論地位高低,只要能夠像韓愈那樣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nèi)不愧心”,就一生無悔矣。盡管他一生蹭蹬蹉跎,幾起幾落,卻從不墜青云之志。這個志,就是一個儒家士大夫信仰的“道”。他既是“道”的信徒,又何嘗不是一個“道”的囚徒,他窮其一生都在一個“道”字里掙扎,如其門生皇甫湜《韓文公墓銘》所云:“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wù)得,細(xì)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p>
韓愈一生仕途坎坷,南北輾轉(zhuǎn),但凡他走過的地方,他的靈魂仿佛就在那里留了下來,化作一座座經(jīng)世不滅的文化地標(biāo),一個堅守信仰的士大夫,把自己也變成了信仰的化身。無論他走過多少地方,又仿佛命定與潮州的緣分最深,他最深刻的足跡仿佛一直留在潮州。盡管他在此只待了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只是歷代貶潮官員中來去匆匆的一個,卻是潮州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個。一個罪臣,一介貶官,在這里贏得一千多年的崇敬,直至永遠。
潮州人對韓愈最直接的紀(jì)念是“江山為之改姓”,如趙樸初先生詩云:“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彼麄儼岩粭l鱷溪或惡溪改名為韓江,把一座韓愈經(jīng)常登臨的筆架山改稱韓山。每個人來到潮州,都會拜謁韓文公祠。這是一座典型的儒家祠堂,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韓愈祠宇,背靠韓山,面臨韓江,一個不朽的靈魂,就是這江山之間千載綿延的文脈,一如韓文公祠的一副對聯(lián):“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p>
大殿正座,端坐著韓文公的塑像。他活著時,一直不停地演繹著與自己對應(yīng)的角色。他死后,被塑造成了一個衛(wèi)道士,一個文以貫道的士大夫。而在一千多年的滄桑歲月中,一個殘缺的偶像歷經(jīng)反反復(fù)復(fù)的修復(fù),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愿望的尺寸在重新塑造他,或許他早已面目全非。
這個人一生以辟佛為己任,又因謗佛被貶潮州,這在佛法看來乃是因果報應(yīng)——現(xiàn)世報,但韓愈到潮州后卻成了一位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活菩薩,若把因果報應(yīng)加在韓愈頭上實在不得人心,故而佛家便編造出一段在大顛和尚的度化之下,韓愈最終信奉佛法的禪門公案。這倒也不是絕對的虛構(gòu),韓愈與那位“頗聰明,識道理”的大顛和尚在潮州確有交往,兩人時常也在一起坐而論道,但各有其道。韓愈離開潮州時,還留衣贈別大顛和尚。但對這一段交往韓愈生前便做了自辯,他從未轉(zhuǎn)而崇信佛教。臨終時,他還鄭重叮囑家人,喪葬要按儒家禮儀舉行,“俗習(xí)夷狄,畫寫浮圖,日以七數(shù)之,及拘陰陽所謂吉兇,一無污我”。這是一個儒家士大夫?qū)π叛鲋了啦挥宓暮葱l(wèi)。然而,“韓愈歸心”卻被視為佛門映像、禪宗度化的一個標(biāo)志性事件,在大顛和尚當(dāng)年修行的靈山寺內(nèi)也端坐著韓愈的塑像,山口還有韓愈告別大顛和尚的留衣亭,而寺內(nèi)的一副對聯(lián),則是“韓愈歸心”的昭示:“北斗泰山,百世宗師終向佛;揚眉瞬目,一言玄妙悟真禪。”
對于韓愈這樣一個世代尊崇的儒家士大夫,道家自然也不甘寂寞,他們將韓愈的侄孫韓湘演繹為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韓湘子。韓湘是由韓愈撫養(yǎng)成人的,雖是侄孫卻情同父子,在韓愈的教化下追求儒道功名,一生未嘗學(xué)仙,并于長慶三年(公元823年)進士及第,后官至大理丞。而道家不但將他塑造成了八仙之一,在錯亂的時空中還編造出了韓湘子用十二次神力,終于將韓愈這位冥頑不化的儒家士大夫度化成仙的神話。其中還有一個神奇的情節(jié):韓湘子曾于初冬季節(jié)令牡丹開花數(shù)色,花片上清晰地顯示出韓愈后來書寫的詩句:“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倍n愈當(dāng)時還懵然不知,這就是神靈對他未來命運的揭示。果不其然,韓愈隨后被貶潮州,途中行至藍關(guān)遇雪,韓湘正好冒雪而來,那“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的神示便如此逼真地應(yīng)驗了。
從佛法的度化到道家的神話,一個儒家士大夫也被塑造成了一個集儒釋道于一身的人物,興許,這才是后世更喜歡的一個韓文公:“公知去國仙難挽,民喜來潮佛有靈。”
而在潮州百姓心目中,韓文公不只是一位文昌之神,幾乎是一位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全能之神。每年九月九日,潮州百姓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據(jù)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所記:“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隨著韓愈的不斷神化,竟然還具備了送子觀音的功能,“潮婦求子必于文公廟,廟祀處處有之,有求無不應(yīng)者”,不過,這倒也不違背儒家的教旨,儒教原本極為重視血脈傳承和香火延續(xù)。
這樣一個人,或一尊偶像,他的存在,還有他信仰的“道”,如同魔障,從年輕時就一直糾纏著我,困擾著我,折磨著我,這是我一直難以解開的癥結(jié),又讓我一直對他肅然起敬又敬而遠之,多少年來我從未看清他。當(dāng)我走向花甲之年,越來越想解開這個魔障或癥結(jié)。我心里十分清楚,一切皆已是既定的歷史,但我還是帶著一頭霧水,想要探尋一個遙遠前世的秘密。我?guī)缀跹刂@個人的足跡走了一遍,當(dāng)我走到潮州,忽然覺得這是我走得離他最近的一次。我還從未如此近距離地端詳一個遠隔千載歲月的古人。面對他,我沒有仰望,而是凝視,在我與他對視的一瞬間,忽然發(fā)現(xiàn),那眼神又豁地?zé)òl(fā)出奇異的光亮。那一刻,我竟有一種心心相印之感,感覺自己終于看清了他。
這個人在這世間活了五十七年,我用了五十七年的時間仿佛才真正看清他。
但我依然懷疑,真的看清了嗎?
陳啟文,現(xiàn)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著有長篇小說《河床》《夢城》《江州義門》、散文隨筆集《漂泊與岸》《大宋國士》、長篇報告文學(xué)《共和國糧食報告》《命脈》《大河上下》《袁隆平全傳》《海祭》《中華水塔》《為什么是深圳》《中國飯碗》《血脈》等30余部,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中國新聞獎、中國好書、徐遲報告文學(xué)獎、老舍散文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xué)獎、小說選刊雙年獎、全國紀(jì)錄片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