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徐貴祥《老街書樓》: 筆下流淌的是淮河水,胸中涌動的是故鄉(xiāng)情
來源:文藝報 | 黃圣鳳  2024年04月10日10:38

因為是同鄉(xiāng),也是文友,徐貴祥的作品我?guī)缀醵甲x過。近幾年間,徐貴祥筆耕不輟,先后寫下了《琴聲飛過曠野》《鮮花嶺上鮮花開》《英雄山》等作品,無不洋溢著大別山的氣息。正如他所說,“筆下流淌的是淮河水,胸中涌動的是故鄉(xiāng)情”。從兩年前開始,有一個意象不斷地出現在他的文字里,那就是“老街書樓”。從最初幾千字的散文,包括更早時期的散文《老街滄?!?,到幾萬字的中篇小說,再到安徽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單行本,也包括他的創(chuàng)作談《我的紅樓和紅樓一角》等相關文章,老街和書樓的意象已經逐漸面貌清晰。

以童年經驗點燃寫作靈感

《老街書樓》里有很多熟悉的場景,有很多親切的人物,也有很多與我相通的記憶。我的童年閱讀經歷,同徐貴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也應該是《老街書樓》的出發(fā)地。在我能夠讀懂文字的年紀,最初的文學滋養(yǎng)就是讀對聯。在去街上買火柴、買煤油、打醬油的途中,左顧右盼,把街坊鄰居紅紙黑字的“門對子”念了一遍又一遍。再就是讀路邊攤上一分錢一本租來的小人書,蹲在墻角也能看半天。小學畢業(yè)之前,我看到的唯一一部正兒八經的圖書是《閃閃的紅星》,已經沒頭沒尾,只在脊背上殘存著書的名字。書是我堂哥的,只能在他家看,不準帶走。我就躺在一個長條凳上,把那本書翻了又翻。我童年閱讀最清晰的片段,便是他家院門外高大喬木上知了的嘶嘶長鳴,還有書頁上反反復復出現的潘冬子和胡漢三。

徐貴祥最早的閱讀是糊在墻壁上的報紙。那時的皖西鄉(xiāng)村,都是土墻草頂的房子,到年下墻上能糊一層舊報,就是上好的家庭了。報紙橫七豎八地躺著,橫著看,豎著看,歪著看,扭著看……一雙眼睛,幾面墻壁,字里行間,千般世事。一個癡迷于文字的孩子,面對著一個大千世界,依然能在密密麻麻的字縫間找到興奮點,并充分展開想象。對于一個作家而言,童年的想象會在此后漫長歲月不斷點燃靈感。

這些來自于徐貴祥童年閱讀的興奮點會轉化為他筆下的精彩細節(jié),潛藏在內心深處的閱讀之光,穿越長長的時光隧道,在他的敘事文本中風華再現。每一個車輪駛過,都會在地上留下痕跡。童年是一個人心靈感知最純粹的時節(jié),兒時的閱讀,會透過眼睛把內容讀到生命里。有道是“小時候記,記一輩子;老時候記,記一會子”?!独辖謺鴺恰肪褪沁@樣一部以兒童閱讀和少年求知為基本素材的小說。小說的形成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童年閱讀的深刻烙??;二是作者濃重的故鄉(xiāng)情懷。

以故鄉(xiāng)情懷造夢文學世界

徐貴祥有兩個故鄉(xiāng),一個是霍邱姚李鎮(zhèn),一個是霍邱洪集鎮(zhèn)(現在都歸屬六安市葉集區(qū)),均文蘊深厚。徐貴祥有兩個“紅樓”,一個在意念上,一個在現實中,皆撫育他的成長。兩處“紅樓”雖不在同時同地,但體現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

徐貴祥在《老街書樓》創(chuàng)作談中說:“我的老街不是一條街,我的書樓也不是一座樓,我感謝我的童年,感謝我的紅樓和紅樓一角,給了我陽光明媚的創(chuàng)作底色。”徐貴祥在故土生活的18年,大多輾轉于洪集和姚李兩個小鎮(zhèn)之間,像漂移的一條船,行一程,靠一岸。那片土地上有那么多他愛的、也愛他的人。那片土地上生活著他的親人,留存著祖輩的記憶,一直是他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所以,寫《老街書樓》,他把很多生活體驗直接融入敘事,始終帶著滿滿的暖意。

《老街書樓》其實是一個夢工廠,是徐貴祥在他的文學世界里重建的“紅樓”。現實的紅樓早已不在,但曾經生活過的痕跡一直在生命里活躍。他把記憶的散沙碎石、只鱗片羽收攏起來,加工再造,重新復原,讓“紅樓一角”變成公社大院,變成老街,變成理想中的書香小鎮(zhèn),讓所有的童年搖曳起來,讓停留在遙遠的時空冉冉升起,讓腦海中定格的“紅樓”成為一段活色生香的人生。

徐貴祥有40多年軍齡,以善于處理“正面強攻軍事題材”而著稱,但《老街書樓》是個例外,它并不聚焦戰(zhàn)爭,而是將日常生活推上前臺。一群孩子所經歷的一切,有虛構,有寫實,具有更為精準的現實氛圍,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質。

《老街書樓》的敘事核心是杜二三等一群孩子,偶然得知一批所謂的“四舊”存放在書樓,又得知那批“四舊”原來是一些畫冊和圖書,于是,一段曲折的尋書之旅就此上演。情節(jié)在這條主線上徐徐展開,同時穿插少年街頭巷戰(zhàn)游戲、遠程觀摩露天電影經歷饑寒和風雨、同“工作隊”斗智斗勇保護圖書等細節(jié)。徐貴祥在《老街書樓》里為杜二三們營造了一片閱讀和求知的天空。在動亂的年代,卻沒有荒蕪閱讀,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事情。那在老街和田野上跋涉的童年,那貪于玩耍并渴盼讀書的童年,是文本敘事中最觸動人心的部分。

《老街書樓》里的每一個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影子。比如喬大橋的形象里有曠達與豪邁,張杏的形象里有優(yōu)秀和磊落,喬二橋的形象里有對于軍事方面的興趣和探究,杜二三的形象里集中地呈現了善良、誠實、野心、旺盛的求知欲以及與生俱來的文學天賦。《老街書樓》里的人物有老有小,孩子們聰明、活潑、真誠、友愛,突出了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品格;成人形象如喬主任、陶伯伯、何校長、啟老師們,懂得孩子、愛護孩子,力所能及地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老街書樓》所處的時代,即便有一些清貧和苦難,但更多地讓我們看到了人間之愛。徐貴祥記住的是童年的溫暖,記住的是長輩們給予的關懷,記住的是小伙伴的友愛和純真,記住的是人性的美好,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光明的、溫暖的。

展現日常生活中的人間之愛

即便在徐貴祥的非戰(zhàn)爭敘事作品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少年時期戰(zhàn)爭游戲對他的影響。皖西有句俗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一輩子的人生走向,從小的時候便可窺見端倪。兒時,徐貴祥的母親經常跟他說,西南方的大山里有很多紅軍英雄。他經常往那個方向眺望,往往一坐就是半天,一直望到紅紅的太陽從西方的山頭落下去。母親說的那個方向就是大別山。大別山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fā)源地,那是徐貴祥記憶深處一座更大的紅樓,他就是帶著對大別山的想象走進軍營的。此后,他有過兩段戰(zhàn)爭經歷,兩次榮立戰(zhàn)功,后來在一篇文章里寫道:“既然命中注定我當不上英雄,那就讓我好好地寫寫他們吧?!彼诘诙蔚角熬€參戰(zhàn)期間,戰(zhàn)斗間隙奮筆疾書,伏在貓耳洞里,要搶在“子彈抵達腦門之前”把寶貴的人生體驗寫出來。

書里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一本連環(huán)畫《飛翔大地》里一匹引頸奔馳的戰(zhàn)馬,引起少年杜二三極大的興趣,他試圖畫下那匹馬,實在畫不成,就把那張圖撕下藏起,以致犯了錯而內心煎熬。他把《馬背上的青春》字字句句讀到心里還不過癮,竟一筆一畫把整部書抄了下來。在《老街書樓》里,那些月光如水的夜晚、十字街的街角、紅樓外的樹林,張杏家的墻根,“偵察”“偷襲”“伏擊”的場面活靈活現,妙趣橫生。我們有理由相信,少兒時期的老街,既是徐貴祥的少年軍校,也是他的文學搖籃。而那一座小小的書樓,則是此后幾十年都懸掛在他創(chuàng)作世界里的“無名高地”。

(作者系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