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忽蘭詩集《西北記》:在彼時此地“言出肺腑”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姚輝  2024年05月21日08:45

1.

“我說,我是。我說,這是。我說,此在。我說,你是。我說,就這樣?!焙鎏m的自我確認及言說提示是切實而“本我”的——不論是“我”還是我說出的“你”,都立足于“此在”并不斷被以“這是”的方式肯定著。這,或許正是一種極具前在性的忽蘭式詩意定位。

詩人的確應當恒久成為“等待確認”的人,而詩同樣也是一種對精神原鄉(xiāng)的確認與找尋。所有環(huán)繞我們靈肉的時與地,都在以變動印證著種種自我的存在。而且,也正因為“時”、“地”的瞬息幻變,我們實際上大多只是活在“彼時此地”或者“此時彼地”——我們是某一時刻生命及詩意夢想變化的承擔者、見證人,我們以一己之執(zhí)念,觸碰并試圖留存一部分時空的浩闊。

所以,詩人的見證與承擔總顯得有限而可貴。

忽蘭說:“《西北記》是等待,尋找,遇見,辨識……”,這些核心詞使這部詩集找到了極具活力的詩意流向,也讓“尋找”獲得了一種原發(fā)性力量。詩集《西北記》里始終隱現(xiàn)著一種穩(wěn)固的精神地理框架。從總體上看,忽蘭詩歌中的地理性是其詩意的一個重要立足點,也是一種抒發(fā)由頭及延展方向。

忽蘭很注重抒寫一種超出生活的變動不居感。她的詩里,常常會出現(xiàn)“離開”“前往”“探訪”“去往”“撲向”“追趕”等等與行走有關的詞,這種種的“走出”與“回望”,不斷照應著異地與故土。而且,她所注重的也遠遠不只是場域的變化,更是時間的遷移、流逝、回環(huán)。因此她才會在詩里這樣說:“往西,再往西,往昔……”,真切道出了時與地在人的生存中的類同性變化及感悟。

每一個詩人都在尋找并確立自己的腔調(diào)。忽蘭的腔調(diào)呈現(xiàn)出一種非常濃烈的“邊地性”,她始終在以“生養(yǎng)地”賦予的聲口說話——“一個布爾津女人/額爾齊斯的嗓音”。忽蘭詩歌的抒發(fā)方式是熾烈的,而語言則顯得內(nèi)斂、平實、質(zhì)樸,且又帶著許多不確定性,仿佛每一個字都自帶觸須,都在努力將自身的詩性盡可能向另一種空間延伸。忽蘭的詩句常能在看似不經(jīng)意的交錯中,構成一種意義及情調(diào)上的互補。她的語式、調(diào)性,與許多人比較生疏的中國西北角的地域風貌及習俗密切相關,也恰當?shù)膫鬟_出了一種對本土性的擷取與張揚。

2.

西伯利亞的切近與遠,是忽蘭詩意的一個主要契入點。她說:“平凡的人向它望去,就有了朝圣之心。”。她逐一打量這片土地上的各種事與物,尋找一份獨屬于自己的“沉思和了然”。她不狹隘,不偏執(zhí),她深信這廣闊的大地仍將屬于時間、歷史,屬于詩的靈魂與摯愛——“我突然鼻子一酸,明白這樣的愛就是致命的扎根?!?/p>

一個人總會與一片土地達成某種“一體性”。在忽蘭與西伯利亞之間,這種“一體性”是率真、深厚而不容置疑的,所以她才會在《西伯利亞之子》里,這樣堅決的“以風以雪以霜以冰以長河/以白熊,最后以北極星/起誓”:

“不得白白辜負暴風雪的鍛造”;

“……既然誕生于此/便不能白白地辜負,不能,永不!”

“在我的世襲之地/灰灰草從遠方來/到遠方去”——忽蘭的《大地》、《風》、《藍河》《雪花》等一系列作品,主旨同樣明顯的指向故土和既往的年歲。

土地與時間總是神圣而嚴肅的。來處與去向,彼岸及寸心,愛或悲憫,舍棄和追索…… 忽蘭通過調(diào)遣深入靈肉的大量“西北物事”,為我們構建起了一種極具“異質(zhì)感”的詩性境地。

在那些尋常草木與山川風物間,我們與詩人一起面對并思考人的存在、命運和環(huán)境,并不斷強化著一己的現(xiàn)實省悟及自我體認。

忽蘭筆下總有異地與故土在對應、交融。她的抒寫是連綿的,給人一種自然而然的滾動型節(jié)律。她的詩里有許多非邏輯的東西,她總在省略一般性的敘述和過渡,形成了一種耐品的“自發(fā)性詩意”。她詩歌中的邊地生活與人的形象和想象是相稱的。她讓西北成為了一種冒著鮮活生命力的語言可能。

“我不能相信靈魂已不完整的我”,忽蘭的詩歌中隱含著一種深層次的宗教感。她努力保持著對萬物的虔敬及對時間轍痕的警醒。同時,她也在保持某些嚴正的決絕與堅毅。一方面,是“認認真真作神的孩子”;另一方面,也痛感于“弱者可以不幸福/被吞噬,消失,消亡,甚至不紀念——/等同于納粹設計的高端和底端——吃和被吃/保存和滾蛋,工地和集中營,地毯式搜索,滅絕……”沉吟里,她在找尋刻骨而入心的神性。

當然,她也在留心“這上帝的別有用心”。

3.

忽蘭的詩,也有著單純而樸實的童話因子。

在詞語中發(fā)現(xiàn)自己潔凈的心地,在詩中接近神奇的事物或者時間,在詩中找到與過去對話的方式。《照亮》一詩結尾“童話”般的疑問,帶給人的是一種心有不甘的沉重?!痘脑分校Х◣熀途`映射出“荒原”在現(xiàn)實和童話時代之間存在的齟齬。還有《屋頂?shù)闹Z亞方舟》、《那里多么柔軟》等……實際上忽蘭的許多詩寫都在童話維度上運行,所以才能在神秘中顯出簡單,在簡單里貼近源自心靈的真正意義上的神秘。

一些詞在忽蘭筆下重新獲得了衍生性和自動組合功能,詩意本身也因此具備了一種帶入感。也許并不經(jīng)意,卻讓詞呈現(xiàn)出了茁壯的生發(fā)力量,讓詩寫者找到了詩性之源以及朝向。

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小說家,忽蘭比較擅長將詩意“場景化”。她的筆下有扎實的細節(jié)、有精微的物象描畫、有心理的有效推進、有極富牽引性的氛圍營造。

忽蘭的詩常常有一種奇特的節(jié)律性,能抓住人打動人?!断以吕锏臐鉁吩诟鞣N“物”與“你”的聯(lián)系中,始終穿插著一種“濃湯”聲息,讓詩意聚合成一種“混響”。而誦讀《故鄉(xiāng)以北是西伯利亞》,則會讓人品味到一種語詞之間的音律性互補。

忽蘭是一個執(zhí)著的敘述者。的確,她總是在敘述。她極少選擇對話的方式,她只是在說著。這是一種純粹意義上的“自白”,一種常常罔顧他人的自我傾吐,不藏掖,但總有著理性的紋理。

而你,必須傾聽,必須接受傾聽。

生命感。本我意識。沉重及自我確認……忽蘭在詩中建構著自己的“靈性自然”。她詩歌的地理性超越泛化之美,形成了一種讓“此在”恒在的定力。

“我不活在此世——我在此世耐心活著”,這樣的矛盾是安慰還是警示?

但詩人是自信的。

她說:“人站在這一切事物的中間/世界踏歌而行,卻永遠在”。

她又說:“這是我的——‘時候’/它來了,舉著馬燈?!彼€說:“一個人的所言,皆應出自肺腑”。

而正是在這樣的言說中,詩人終于完成了對自己的準確定位:

“遠眺并當然地等候”。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