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挑起“花燈”迎新春 小說家劉慶邦推出現(xiàn)實主義力作《花燈調(diào)》
來源:封面新聞 | 張杰  2024年01月31日17:03

近日,在文壇享有“短篇王”美譽的作家劉慶邦的最新長篇小說《花燈調(diào)》,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該書在出版前就先后入選“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創(chuàng)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深受文學界矚目。

年過七旬的劉慶邦,著有長篇小說《斷層》《平原上的歌謠》《紅煤》《黑白男女》《家長》《女工繪》等。他在短篇小說領(lǐng)域成績尤其突出,其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和《啞炮》分別獲第二、第四屆老舍文學獎。根據(jù)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五十三屆柏林電影藝術(shù)節(jié)銀熊獎。

“準備了大半輩子,醞釀了幾十年”

劉慶邦寫了大量鄉(xiāng)土題材的小說。不少朋友、讀者和兄弟姐妹對他說,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變了,跟過去的農(nóng)村不一樣了,建議他寫一寫現(xiàn)代農(nóng)村生活的小說。“我每年都回老家,對老家的變化看在眼里,動在心上,是想寫一部記錄新農(nóng)村現(xiàn)狀的長篇小說??墒?,不是我想寫就能寫。有了寫作的愿望和沖動,不一定就能付諸寫小說的行動。這里有一個寫作契機的問題。小說主要是寫人的,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與否,是一部小說成敗的關(guān)鍵。我設(shè)想,最好能找到一位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駐村第一書記,以第一書記為主線,就可以把整部小說帶動起來?!?/p>

2020年5月,《中國作家》雜志社組織全國各地的十幾位作家,到剛剛實現(xiàn)整體脫貧的革命老區(qū)遵義市實地采訪。劉慶邦是其中一位作家。在短短的三四天時間里,作家們馬不停蹄,連續(xù)走訪了不少地方,并走訪了一個從深度貧困村脫貧的山村。去山村的路上,中巴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拐來拐去,駐村第一書記不失時機,在車上就開始給作家們講她的扶貧故事。這位女書記所講的因扶貧攻堅多次流淚的過往經(jīng)歷,讓劉慶邦深受感動,留下了難忘印象?!拔倚睦镆幻?,好,眾里尋他千百度,獲得‘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的她,不正是我要尋找的駐村第一書記中的優(yōu)秀代表人物嘛!”此次采風活動之后,劉慶邦為了深入了解情況,為寫作做足準備,又獨自一人重返那個山村,在山村駕校的一間宿舍住下,一住就是十多天,繼續(xù)與那位女書記深入細聊,跟著她到山里行走。全村共四十一個村民小組,幾乎都走到了。“她對組組戶戶的每一個村民都很熟悉,我們邊走邊聊,走到哪里都有聊不完的話題?!?/p>

為了寫好這本書,做足了生活的準備、人生的準備、生命的準備的劉慶邦感嘆:“我準備了大半輩子,醞釀了幾十年,終于把這本書寫了出來?!?/p>

在文學上取得豐碩成果的劉慶邦,是一個經(jīng)歷過貧困、對饑餓有著深切記憶的人。出生于1951年河南農(nóng)村的他,在幼年、少年時期飽受饑餓的困擾。正因如此,他對脫貧攻堅和消除貧困才有著格外的期待,深知其成果的來之不易,以文學之筆將其記錄下來并予以傳播的想法在他心里潛滋暗長。

在生活經(jīng)歷、情感體驗、創(chuàng)作條件等要素都齊備的情況下,劉慶邦終于在2020年春天的一次采風活動中做好了小說人物上的準備,《花燈調(diào)》的創(chuàng)作由此開始。以70歲的高齡投入這樣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劉慶邦不僅付出了腦力、體力的代價,也情不自禁地投入了豐沛的情感,寫作時他常常會被書中的人物故事感動得淚眼婆娑。

用藝術(shù)手法講述一個奇女子帶領(lǐng)一個村莊脫貧致富的故事

《花燈調(diào)》用藝術(shù)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奇女子帶領(lǐng)一個村莊脫貧致富的故事。小說中有一個貴州偏遠山區(qū)的貧困村落——高遠村。在地理條件惡劣、文化水平低下等自然跟人文雙重短板的情況下,高遠村接受了來自城里“白天鵝”的“魔法”,在她的感染帶動下播下希望的火種,命運的齒輪從此開始轉(zhuǎn)動……

女主人公向家明此前擁有令人艷羨的工作、美滿幸福的家庭、富足安定的生活。但她選擇走向田間地頭、攀在懸崖峭壁,宿在簡陋屋舍,在泥濘跟嚴峻中拓荒,在溝壑跟淤堵中楫水。從“走新路”到“闖新路”再到“致富路”,她的真心、良心、責任心付諸實際行動,讓人民放心、舒心、開心,與廣大村民一起努力,共同書寫了高遠村這個丑小鴨鄉(xiāng)村的華麗“變形記”。

在駐村過程中,向家明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學生的教育問題。家庭條件有限或者家長身體條件不好,導致很多適齡孩子都無法接受正常的教育。向家明在征集村干部的意見后,向上級領(lǐng)導請求支援,建校舍、請老師、招學生,教育脫貧慢慢步入正軌。這讓很多過去在家里煮飯做菜的孩子有條件踏踏實實地坐在課堂讀書認字,校正了他們的言行,也完善了他們的性格,讓他們能以更加陽光積極的姿態(tài)生活、成長。

向家明作為人過中年的成功女性,無論在工作還是家庭生活中都獨立、有性格,與丈夫郝思清的日常也不乏鍋碗瓢盆的磕碰,但兩人間發(fā)自內(nèi)心的理解與欣賞、靈魂深處的懂得與支持,展示了理想親密關(guān)系的模樣。

向家明選擇擔任扶貧干部的時候,丈夫郝思清在精神和物質(zhì)上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在生活上,經(jīng)常電話詢問妻子情況,一次次開車走崎嶇山路給她送去營養(yǎng)食品,自己的父母已經(jīng)過世,便像照顧自己親生父母一樣對待岳父母,他的付出在贏得岳父母、向家姐妹的認可與尊敬的同時,也深深打動著妻子。在工作上,幫助妻子理性觀察、分析問題、出謀劃策,甚至親自上陣幫助協(xié)調(diào),而在看到村里存在的問題時又及時指出并提出寶貴建議,幫助妻子從實際出發(fā),幫助高遠村同時實現(xiàn)經(jīng)濟和精神上的脫貧……他是相濡以沫的丈夫,也是一位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還是困難阻礙面前敢于直言的諍友。

他為她想得周到,是因為他愛她,而她自然也愛著他……所有恰切的“給予”源于深切的懂得與愛。向家明也是一位稱職、優(yōu)秀、負責任的伴侶,懂得感恩,并能及時、智慧地在丈夫失落的時刻給予耐心的陪伴、開導……向家明與郝思清,讓人們看到了一對中年夫妻平淡卻又幸福的日常,是向往愛情和生活,是理想的親密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