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話劇《向延安》:詩意諜戰(zhàn)劇致敬“無名”英雄 
來源:北京晚報 | 王 潤  2024年07月02日08:36

“這是一個富家少爺?shù)墓适?,是一個廚子的革命?!备木幾宰骷液ow獲“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雙年獎”長篇小說,由海飛親自擔綱編劇、李伯男導演的大型諜戰(zhàn)話劇《向延安》近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是一部很特別的紅色題材戲劇作品,以小人物視角切入,在革命史詩和市井傳奇之間自如穿梭,將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巧妙交織,以一種現(xiàn)實主義敘事詩的美學風貌,將主旋律的創(chuàng)新表達上升到了新高度,也深深吸引新一代的年輕觀眾為之心潮澎湃,由衷感動。

話劇《向延安》作為“海飛諜戰(zhàn)世界”中首部登上話劇舞臺的作品,延續(xù)了作家海飛一貫以來“人性敘事”特點,將原著26萬余字的篇幅濃縮為近3個小時的舞臺呈現(xiàn)。該劇以1937年淞滬會戰(zhàn)打響后的上海為時代背景,講述了正值青春年華的主人公向金喜,在奔赴延安前夜,陰差陽錯以廚師的身份執(zhí)行潛伏任務,從此留在險象環(huán)生的上海,從一個青澀懵懂的學生成長為一名出色的革命志士的故事,展現(xiàn)了特定歷史背景下平凡人的革命之路。觀眾在娓娓道來的劇場沉浸式體驗中,看見市井煙火氣與崇高革命理想的相互映照,深刻感受到戰(zhàn)火之中的痛苦與掙扎、革命與熱血、青春與理想。

由上海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桑琦設計的舞美,讓一座高聳的鐘樓始終矗立在舞臺上,并且特意設計成“四面有門”的形式,成為一種“你永遠能抵達延安”的隱喻,隨著矩形轉(zhuǎn)臺的不停轉(zhuǎn)動,遷移出不同的故事場景。虛實結合的光影,勾勒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街頭里弄的風貌,在詩意的敘事中呈現(xiàn)電影質(zhì)感。“梔子花,白蘭花”的叫賣聲混雜著外灘的槍聲,百樂門的舞曲伴奏著黎明前的黑暗,流行與古典交織的配樂演繹出摩登與悲愴并存的氣質(zhì)。在燈光和多媒體的合作下,在極具韻味的滬語旁白中,如同時代的年輪般,流動轉(zhuǎn)換著場景,將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同時展現(xiàn)著《向延安》的精神內(nèi)核:“是一種肝腸寸斷,是一種悲秋苦冬,更是一縷光,微涼的光,溫暖的光,照耀全身?!?/p>

一個家庭,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作品巧妙選擇了“家國同構”的雙線敘事策略。戰(zhàn)火紛飛中的開場,即是一場家祭。向家屋檐下,云集了大革命時代的各路旗幟和政治光譜,兄妹四人的背景人設復雜多元。大姐向金美是投奔延安的革命青年,姐夫國良是國民黨中統(tǒng)特務,大哥向金山是深藏不露的地下黨,二哥向金水是76號汪偽行動隊長,小弟向金喜是面臨種種選擇的“普通人”廚子。所有的戲劇沖突,在家事、國事和天下事的糾纏中,飽含著張力,推動情節(jié)走向高潮。向家這個“小家”內(nèi)部矛盾的暗涌、發(fā)展及爆發(fā),也折射出其時中國這個“大家”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以及各方勢力的斗爭與較量。

正是這種以“家”為中心的敘事場,使家國敘事因為日常生活的介入而擁有了豐滿的質(zhì)地與血肉。創(chuàng)作者們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和當代化的紅色表達,刻畫著人性的復雜與命運的無常,讓踟躕的腳步得到鼓舞,讓軟弱被理解,讓平凡者的不凡生活被看見。劇中的主人公向金喜,也成為一個舞臺上的“另類英雄”:沒有驚天偉業(yè),潛伏始終;半世被污蔑為漢奸,沉默無言;一生向往延安,卻從未涉足;在最張揚的青春歲月,卻走上了一條最需要隱忍的道路。諜戰(zhàn)是最孤獨的戰(zhàn)爭,向金喜為信仰而隱于凡塵,勇敢努力“活著”,同時也為“犧牲”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注腳。

“崇高”與“日?!钡募鏉パa,多樣化的舞臺表現(xiàn)手段,讓全劇演員的表演都呈現(xiàn)出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光彩。劉智揚、李施嬅、李霆、李勁峰、王楠鈞、孫翌琳、徐開騁、江佳奇、李傳纓等來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上海戲劇學院、杭州話劇藝術中心的優(yōu)秀演員與首次跨界明星們同臺飆戲,使得整個作品擁有青春的面貌、飽滿的能量、專業(yè)的狀態(tài),再現(xiàn)了年輕追光者于烽火歲月中綻放的詩性時刻,譜寫出一闕蕩氣回腸的青春之歌。也讓這份“向延安”的精神,跨越時空長河,依然能夠為當代觀眾點燃信仰之燈、照亮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