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高吟永遠光輝的青春之歌 ——我眼里的《向延安》
來源:文藝報 | 海 飛  2024年07月26日08:34

話劇《向延安》劇照

小說《向延安》首版于2011年,已經過去13個年頭。那年我在西溪濕地瘋狂寫作電視劇《旗袍》,而《向延安》明顯受了電視劇的影響,成為那個年代的一部寫人生寫紛爭但又寫到了革命與愛情、忠誠與背叛的小說。13年后這部小說改編成話劇作品,由東方藝術中心出品,李伯男導演。我作為原著作者與編劇,在此講一講我眼中的《向延安》。我深信,只有每個角色行為、性格、人生走向上各不相同的呈現(xiàn),才能讓觀眾看到那個仿佛遙遠卻又近在眼前的血火年代,有著多么慷慨與悲壯的犧牲。同時,一個人就是一部歷史,無數(shù)人也構成了上海屋檐下的萬眾人生。

潮聲涌動中的上海氣息。1937年上海淪陷,自此這座偉大的城市淪為孤島,那時候的上海,一邊是滿目瘡痍,一邊是繁華旖旎。馬照跑,舞照跳,寶馬香車,觥籌交錯,顯貴們仍然燈紅酒綠。而不為人知的地下戰(zhàn)線,有三種勢力在這座巨大的城市相互傾軋與撕扯,浮在明面上的是日本人,以及他們扶植的汪偽政權。而地下的是軍統(tǒng)上海區(qū)和中共地下交通線,特別是軍統(tǒng)的颶風隊,更是大肆在上海執(zhí)行鋤奸任務。

在《向延安》中,軍統(tǒng)颶風隊國良就對妻舅向金水進行了鋤殺,而同樣的向金水供職極司菲爾路76號,手中也有血債。中共地下組織,最有名的是1927年組建的專門用來懲治叛徒的紅隊,也是中央特科的第三科。而在上海孤島時期,地下交通線主要工作是取得情報,運送物資,營救同志等?!断蜓影病分械拇蟾缦蚪鹕?,就是這樣一位身處地下戰(zhàn)線,貌似平常、碌碌無為,但卻做了大量工作的地下尖兵……

《向延安》的故事,就在這樣暗潮涌動的上海發(fā)生,故事的主角是在華光無線電學校的學生,同時也是酷愛廚藝的向家少爺金喜,在去往延安的臨行前夜,接受了潛伏任務。他默默無聞背后的熱血滾燙,沒有人了解。無盡的長夜中,他以驚人的毅力,經受著掙扎、煎熬、屈辱,度過了非常歲月,甚至遭受愛情拋棄,親情相煎,友情背道而馳,最終成為最孤獨的革命者。

在我看來,《向延安》的劇本創(chuàng)作,既要展現(xiàn)特工戰(zhàn)線上的殘酷,也要描摹人世間生活中的溫情。劇中的一家人分別是小資本家、漢奸、革命作家、我黨地下工作者、廚師、軍統(tǒng)成員,如果把鳳仙也算上,那還有一個賭場里的荷官。各色人等齊聚在這一家子里,恩怨與情仇,也在這一扇洞開的大門里,徐徐拉開了帷幕。

那時候的上海,除了標志性的外灘建筑林立在黃浦江邊,城市里弄基本的構成是陳舊的兩層或三層的樓房,也有棚戶區(qū)和平房,有黃包車夫手按汽笛發(fā)出難聽的聲音,有鴿子在灰暗的偶有光亮的天空中飛過,有獨具上海特色的老虎窗,以及行色匆匆的疲倦木訥的人們。時髦的男人穿著西裝皮鞋,戴上禮帽;女人身著旗袍大衣,燙頭。這不是一種新的世界,這是一種有著濃郁的城市氣息的半新半舊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游戲規(guī)則在被人為地摧毀、破壞殆盡。

《向延安》的故事發(fā)生在上海,當然全劇就需要有“特別上?!钡臍庀?。在我眼里,上海話的體現(xiàn),不一定僅指上海方言,有時候可以是上海話特有的發(fā)音,說白了就是一種腔調。腔調是一個很難界定的詞,比如做派,其實也是指的腔調的一種。上海有大量滬語歌曲,有淮揚戲,有評彈,也有越劇,其實也就是浙江和江蘇的一些劇種。上海有叫賣聲,有里弄,有河浜,有菜場,有石庫門,有棚戶區(qū)……上海有寧波人、紹興人、蘇北人(揚州、高郵等地),所以也就有浙江腔和江蘇腔。當然,無論是方言、食材、生活習慣或者人群的呈現(xiàn),都不過是浮于表面的上海,或者說是上海的一部分。上海有另一層氣息,那就是咖啡廳、牛排館、旋轉門、百貨商店,是跑馬場、舞廳夜總會、游樂場、彈子房……那是時髦的、洋派的,高檔與明亮的,也就是所謂的有腔調的。

那個年代的上海,周璇和胡蝶早已是大明星,電影業(yè)也十分發(fā)達。從現(xiàn)在的紀錄片資料里可以看到,那時候上海的繁華程度已經很高。有許多歌曲,旋律動人,唱詞美好,放到現(xiàn)在聽來亦未過時。在我眼里,《向延安》中會響起許多當年的流行音樂,或者是歌,或者是旋律,或者是一聲小調,或者是由遠而近的評彈……這不一定是文藝的做法,但這可能是商業(yè)的做法。同樣,話劇按照影視劇的方式去謀篇,事實上也是一種路徑。比如影視劇《繁花》和電影《港冏》就是這種類型,大量穿插那時候的旋律,會給你一種強烈的時代感、懷舊感,所有的記憶,也會被瞬間喚醒。

亂世浮沉里的青春之歌。這是一個暗夜與黎明的故事,一個日月與星辰交替中,理想之光不滅的故事,也是特定環(huán)境下蕓蕓眾生中,平凡者的革命之旅。而我想寫的是亂世浮沉的平凡人們,真實的狀態(tài)應該是怎么樣的?

那時候的延安,是無數(shù)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心中向往的圣地,延安的寶塔成為一種坐標。但在《向延安》中,除了金喜的姐姐向金美,幾乎無一人成行。而留在上海的《向延安》,角色主次分明,但回過頭來審視,其實也是一個大群戲。劇中的每一個配角,都是自己的主角,如同卑微卻又時刻向上與進步的此刻的我們。

《向延安》中的革命者,首先是金山,他是最大的隱忍者,話不多,是一個眾人眼中的失敗者,但是他在默默地付出。他的犧牲,最后通過消息來傳達。其次是武三春,他是金喜來自江蘇高郵的表哥,也犧牲在了金喜的面前,并且震撼了金喜,才使得金喜起初微薄的信仰被點燃。然后是袁春梅,他是大哥金山的妻子,但是為了任務,兩次服從組織決定,分別和武三春、向金喜扮過夫妻。同樣的,她也犧牲于革命的前夜。還有老唐,一個發(fā)福的禿頂?shù)暮敛黄鹧鄣陌肜项^子,深愛著家鄉(xiāng)多年沒見的女兒,為了掩護金喜的繼續(xù)潛伏,從容赴死。就連海叔,在本劇的劇情之外,他也犧牲了。

所有各不相同的犧牲,都在引領著金喜,讓這個去不成延安的人,心中裝滿了延安,不滅的信仰點亮了他整個人生,無論困頓還是得意。而他的姐姐向金美的那首詩歌《到延安去》,更成為本劇的一種標志,一種口號,一種符號,一種刻在血液里的精神與夢想。而同學李大膽的犧牲,更是讓金喜動容,強大的性格反轉,皆因為李大膽的心中裝滿了革命的激情。

金喜是“犧牲”的見證者,見到每個人的犧牲,他的反應各不相同?;赝断蜓影病返臐摲鼩v程,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開始到解放戰(zhàn)爭勝利后結束,金喜不僅見證了汪偽、軍統(tǒng)和共產黨地下交通站三方在孤島時期的上海暗戰(zhàn),以及隨后的解放戰(zhàn)爭,見證了風云變幻中一個家族的潰敗,同時見證了無數(shù)犧牲者在他面前慷慨悲歌、英勇成仁,見證了“即使把我們撕成碎片,每一片都將寫滿忠誠”的堅強信念。

而他之所以心甘情愿,在工廠食堂默默無聞地工作,是因為他的內心覺得他比那些犧牲者已經幸運得多,幸福得多。如果還要再給這個劇取一個劇名,這部劇還可以叫作《犧牲者》。

這些眾生相構成了《向延安》里的人物譜。劇中不僅要有生離與死別的悲情,還要有對人世的感悟與洞察,以及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舞臺劇的感觀。這也是我們當下眾生的寫照——何嘗不會在時代的變革中人生轉彎,百感交集。所以,八十多年前的年輕人,革命道上的奔波與奉獻,需要與當下年輕人在情緒上同頻共振,需要在張揚的個性、敢為人先奔赴理想的層面上相統(tǒng)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但是青春永遠不變的主題是——理想、勇敢、奉獻。我總是希望,通過這部劇能讓更多人見到前輩的青春身影與容顏,見到血火年代中他們在街頭的吶喊,在絕望中的搏殺,高吟永遠光輝的青春之歌。

(作者系話劇《向延安》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