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學者筆下故事的人性探照
來源:文學報 | 孫仁歌  2024年08月18日09:05

讀學者於可訓的短篇小說集《祝先生的愛情》,發(fā)現(xiàn)愛情作為短篇小說的母題,也同樣能讓短篇小說充滿生機與張力。同名短篇小說開篇以“我年輕的時候,自以為自己的愛情很浪漫?!钡接幸荒辏龅揭晃焕舷壬?,知道了他的愛情和人生故事,我才偷偷地給自己的浪漫打了折扣。”這個“我”算晚輩,與小說中的祝先生是忘年交,他們都是大學老師,不是同事,來自兩所大學。讀者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了解到祝先生的愛情故事。

小說中的祝先生最初一見鐘情的并不是后來成為妻子的同班同學李臘梅,而是另一個同班同學王靜雅。但命運捉弄,祝先生后來與李臘梅結(jié)了婚。李臘梅是大度的,善解人意,她并沒有因為祝先生念念不忘王靜雅而生怨,一直帶著一種隱隱的傷痛與祝先生過日子,直到祝先生退休后得了阿爾茨海默病,李臘梅也沒有嫌棄祝先生。

不過,李臘梅似乎也悟出來一個潛在的危險誘因,如果不是因為思念王靜雅成疾,祝先生不至于會這么早就病來如山倒,解鈴還須系鈴人。于是,李臘梅聯(lián)系上了已經(jīng)孤寡生活的王靜雅,把祝先生幾十年來對她的真情全部告訴了她。半個月后,李臘梅就接到了王靜雅的電話,那頭就一句話:你把祝先生送到我這里來吧。

李臘梅沒有顧慮,遵囑把病中的祝先生送到了大西北,她回來后就見到了前來探望祝先生的“我”,李臘梅就如實告訴了“我”祝先生的歸屬,“我”聽后連連說好,李臘梅倒是一臉困惑,似乎不清楚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小說寫到這里,也就結(jié)束了。

讀完《祝先生的愛情》之后,總覺得作者似乎完成了一個高難度動作。讀者想不到祝先生會思舊成疾,夫人李臘梅又那么包容如有神,出于真愛,李臘梅居然能成全祝先生最后又回到初戀的身邊,我以為這就是該短篇小說完成的一個高難度動作。可以說,《祝先生的愛情》又一次見證了“學者型小說”抑或“教授型小說”探察人性深度的能力。

但不能回避的是,《祝先生的愛情》存在的文本不足也是明顯的。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未免局限性,如小說中“我”的愛情故事雖然比不上祝先生的愛情浪漫,但“我”的愛情故事就這么一句話,后面就中斷了。只是祝先生的愛情故事單線發(fā)展,倘若“我”的愛情故事作為副線也一直與主線匹配下去,并最終能與主線實現(xiàn)相得益彰的效果,小說文本豈不是更具有戲劇性對比的力量?另外,“學者型小說”如果總是離不開校園題材,總離不開教授身份,這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種局限性呢?這還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