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雨果邂逅在孚日廣場
孚日廣場
雨果故居在壯觀的孚日廣場(La place des Vosges)的一角,有四層,從1832年到1848年,他曾在這里住了16年。
因為房子的層高很高,所以雖然外面很熱,但當我和我的學生朱麟欽順著樓梯走到二樓的展廳后,卻感到一片清涼。這里的每個房間都有走廊相連,除了雨果所使用的物品和紀念館相關(guān)出版物的資料陳列外,基本保持了原樣,有客廳、臥室、寫作室等。尤其是,除了那間比較大的用紅色緞面裝飾墻壁的客廳外,還有一間比較小的客廳,墻壁上掛著各種中國的瓷盤、花瓶,還有刻有中國人物的木板裝飾畫——這就是著名的中國客廳。很多來這里參觀的國人看到這間中國風的客廳時都有些驚訝,同時也對雨果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不由得感到自豪和驕傲。
但我覺得似乎也不必因此就過分推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因為這種雨果裝飾出來的“中國情調(diào)”,只是他所想象的一種具有東方色彩的異域情調(diào)的拼貼,而這在當時也是巴黎和法國的一種流行的時尚而已。正因此,他的這間客廳在讓我這個中國人覺得驚訝之余,也覺得多少有些怪異。就像人們總是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產(chǎn)生美感一樣,中國也因此讓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產(chǎn)生了一些浪漫的想象,但實際上那時的中國卻以一種驚人的停滯,沉浸在帝國的夢魘里不能自拔,而這個夢魘,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殘留在很多人的意識深處,不時在現(xiàn)實中像可怕的病毒一樣發(fā)作,咀嚼著自大和虛榮的夢囈,在盲目排外的同時還以狹隘的民族主義要挾著善良的國人。
而雨果給予中國的卻遠比中國給予他的異域情調(diào)要大得多。因為他真正感動中國的不是他的這些作為生活裝飾品的異域情調(diào)的中國文化的碎片,而是他的那顆永遠對人性的善堅信不疑,永遠對世界充滿愛意與永遠追求自由的偉大的心靈。這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jīng)以“囂俄”之名來到中國的作家——這個中國名字正是翻譯過他的作品的魯迅給起的,蘇曼殊、陳獨秀、曾樸等人都曾翻譯過他的作品,他的《悲慘世界》《巴 黎圣母院》《九三年》等作品在中國經(jīng)久不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年輕時就讀過《悲慘世界》??蓱z的芳汀因為受到撫養(yǎng)女兒柯賽特的旅店店主的勒索,不得不賣掉自己的金發(fā)和牙齒,這太可怕了;而冉阿讓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軟弱、堅持對善良的追求,這又非常令人感動?!栋屠枋ツ冈骸防?,深深震撼我的,自然是鐘樓怪人卡西莫多對埃斯梅拉達的絕望卻又真摯的愛。至于《九三年》,祖孫兩人的結(jié)局——朗德納克侯爵和郭文子爵雖然因為政治陣營不同,但最終卻都超越了你死我活的革命的對立,走向相互理解和拯救——讓我感到人性的善的偉大和永恒……
我邊看邊想著雨果對自己的影響,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出口處。在滿滿一墻壁的厚厚的貼紙留言中,我驚奇地看到了幾條中文的留言。一條對紀念館說“這注解為毛沒有英文,傲慢的fà國人”。還有一條把雨果當成了觀音菩薩:“祝一切順利,早發(fā)SCI??!”不過,有個中國人的留言卻讓我多少感到安慰——這條留言有中文,有英文,還有法文,中文是“愛,自由,平等”,英文是“To everyone in the world”,法文是“Merci Hugo”。
也許,這個留言板就是現(xiàn)在的中國人給世界的印象:有人自以為是,有人四處膜拜,也有人充滿愛與善,與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心心相印。
我們本來想在底樓的庭院咖啡館小憩,體驗一下在雨果家喝咖啡的感覺,可是卻座無虛席,只好離開雨果故居,重新回到孚日廣場。
孚日廣場原名皇家廣場(Place Royale),是亨利四世于1605年建造的,距今已經(jīng)四百多年了。這個巨大的據(jù)說邊長為140米的四方形廣場周圍是帶有老虎窗的四層聯(lián)排樓房,一律是紅磚和發(fā)黃石墻面和落地的長窗,屋頂是巴黎特有的海藍色的屋頂。而四周由拱廊(Arcades)連接成的寬闊的四方形回廊里,現(xiàn)在有畫廊、藝術(shù)品商店、咖啡館,還有學校和賓館。我們在1892年就開始營業(yè)的Richard喝了杯我喜歡的Espresso。陽光明亮而曬人,有涼風不時吹過,讓心情多少平靜了下來。
最后,作為一個中國的大學老師,作為一個作家,我也要真心地說一聲,“Merci Hugo”,謝謝雨果!
因為沒有雨果,我不會到這里來,也不會在這里喝一杯咖啡。
2024年6月27日參觀雨果故居后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