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吹盡狂沙始到金——評薛成龍《昨夜風雪》
來源:《遼源日報》 | 鮑國民  2024年08月28日09:25

別林斯基說,“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薛成龍是我多年的朋友,是個低調、內斂的人。平時偶爾可見到他寫的一些小文章,文筆流暢、情真意切,在坊間小有名氣。2023年初, 他突然告訴我寫了部長篇小說,想讓我?guī)涂纯?,提點意見。我十分驚訝,寫長篇,那可不是誰都敢想的。于是,我有幸成為小說《昨夜風雪》的第一個讀者,并且,加班加點,利用數(shù)日看完了這部30多萬字的小說。

整體上看,這是一部浸透著作者血和淚的作品,是一部個人成長的奮斗史,更是苦難史,甚至可以說是苦難上結出來的果實,讀來讓人心酸不已。主人公張志龍本是個積極進取、好學上進的青年。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他完全可以考上大學,過上和很多普通人一樣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20世紀80年代初,在高三那年,在距高考還有半年的時候,數(shù)學不好的他從魯西到吉林想成為“高考移民”,不幸的是,他揣在懷里的3000元錢被偷,這可是全家人砸鍋賣鐵、東拼西湊的錢,是他來吉林上學和生活的全部費用。為此,這個十幾歲的少年無法向家里交待,也無法參加高考,只好任命運擺布四處顛簸:進山伐木,打零工。他淳樸耿直,肚里有點墨水。于是,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他結了婚。結婚后的日子,他從一個人受苦變成一家人跟著他遭罪。做小買賣,蹬“倒騎驢”,甚至賣血……一個人命運不濟到如此程度,沒有強大的內心和勇敢的性格,恐怕是挺不過來的。好在,歷經(jīng)風雨,走過世態(tài)炎涼,志龍終于活成了自己滿意的樣子,他雖然歷經(jīng)苦難,但癡心不改,不忘學習,不忘做人根本,不放棄夢想,通過不懈努力,終于走出了陰霾,成就了人生。作品算是個充滿悲情的小喜劇。

小說除了塑造了張志龍這一重要人物形象之外,比較真實、全面地反映時代是這部小說的重要價值。小說記述了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至2018年近六十年魯西、關東兩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tǒng)等。通過對張鳳池這一人物的塑造,謳歌了勞動者熱愛生活熱愛勞動、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優(yōu)秀品質,同時對一些社會亂象進行了批判。對中國底層群眾奮斗的描寫反映了我們國家由窮到富的變遷,對貧窮以及對貧窮的抗爭的描述,是對歷史的記錄,恰恰反應了作者對當今社會的贊許,也是對自我奮斗的肯定。主人公張志龍經(jīng)歷的一切,正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反映了無數(shù)個志龍也就是底層群眾與命運的頑強抗爭,這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無論是父輩六十年代初闖關東,還是張志龍八十年代末踏著父輩足跡再度闖關東,這兩段歷史都是艱難史、草根奮斗史和創(chuàng)業(yè)史。小說最動人的地方是對親情的描寫和展示,還有對貧窮的頑強抗爭。小說人物眾多,個性鮮明,既反映了個人的奮斗歷程,也反映了時代的發(fā)展變遷——張志龍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富安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昔日的窮山溝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人們過上了有尊嚴、有盼頭、有追求的新生活。

小說語言樸實、情感真摯。作者用深情而細膩的筆觸,將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家庭變遷、求學之路以及工作生活娓娓道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深深眷戀,以及對青春的追憶和懷念。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勵志故事,這是一首催人奮進的精神史詩,更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弘揚。純樸的鄉(xiāng)情、純真的友情、真摯的愛情、厚重的親情,在這部作品中詮釋得淋漓盡致,展現(xiàn)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面貌。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這部作品應當成為引領時代發(fā)展、弘揚正能量的精神坐標,應當成為根植每一個人心靈深處的精神盛典,每一個擁有夢想并在追夢的人都該用心品讀這部作品,它會讓你懂得:盡管命運不公,盡管生活艱難,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成功。

小說圍繞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三地三搖籃”等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充分體現(xiàn)吉林特色文化,以文學的主動作為抒寫吉林人民奮斗之志、創(chuàng)造之力、發(fā)展之果。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用心用情用力講好吉林故事,書寫偉大時代。經(jīng)初審,復審,評委評議、投票,經(jīng)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黨組研究,《昨夜風雪》成功入選2022年長篇小說重點扶持項目。

吹盡狂沙始到金。祝愿薛成龍筆耕不輟,在文學的世界中自由翱翔,書寫出屬于他自己更屬于這個社會、屬于這個時代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