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無雨燒茶》:懷舊濾鏡下的歷史隱痛
來源:文學報 | 王輝城  2024年09月02日22:51

有段時間,我很愛看懷舊類的短視頻。在這些視頻里,已是滿臉褶子的中年人,穿著?;晟阑虻拇_良,騎自行車買肉,用鋁飯盒吃飯,吹吱呀作響的舊風扇,喝風靡一時的健力寶。伴隨著《往事只能回味》的音樂聲,鋁飯盒中的豬油拌飯,頓時散發(fā)出可親的味道來?;秀敝g,讓人渴望回到舊時光之中。

固然,懷舊可帶給人美好的回憶,但我們也應(yīng)該清晰地意識到,它會給記憶與歷史打上重重的濾鏡。最終,真實必然會被篡改,淪為虛假與虛構(gòu)的記憶。與一般的篡改相比,懷舊濾鏡下的真實,變得更加隱秘,讓人無法勘破。鋁飯盒中承載的匱乏與饑餓,在懷舊的濾鏡之下,終于化為一抹可親的柔光了。

在東君的小說集《無雨燒茶》中,這種懷舊的濾鏡之下的“可親的柔光”隨處可見。是綿綿的細雨,是悠長的小巷,是三五好友的小聚……整部書彌漫著的古意、緩慢的氣息,仿佛讓人置身于江南小鎮(zhèn)。這一點,在《美人姓董,先生姓楊》《為張晚風點燈》《秋鹿家的燈》《在陶庵》等已展現(xiàn)無遺。尤其是《在陶庵》,一群中年好友,固定時間出現(xiàn)在陶庵,喝茶、閑話,生活中的沉痛與苦痛,似乎在那一瞬間得以卸下。此刻,一副讓人悠然神往的畫面便呼之欲出了。

對于慢生活的描繪,自然是東君刻意為之。東君曾談及自己的小說觀:“我在小說中,有意拉遠了時間的距離,就是讓一些人物放置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下打量。”可見,東君是有意將小說披上一層“濾鏡”(這是他的小說美學),從而讓人物、故事彌散著可親的柔光。但我們也深切地知道,東君自然不會像視頻博主那樣,讓濾鏡喧賓奪主,以至于最終失去了本來的面目。恰恰相反,東君之所以使用“濾鏡”,是想要揭示或呈現(xiàn)某些業(yè)已遺忘或被掩蓋的歷史隱痛——在生活節(jié)奏飛快的當下,“緩慢”意味著某種詩意,意味著溫和的對抗。東君所要對抗的對象,絕非是空泛的“城市快節(jié)奏”,而是更為絕對的歷史。

因此,如果我們只沉溺于東君營造的詩情畫意,那正好中了他的障眼之法。東君善于將緊張、暴戾、怪誕等隱藏于唯美的畫面之下。這是必然的,東君熟稔中西方經(jīng)典文學。小說所能隱藏的秘密,敘述所能擁有的張力,他早已心中有底。與名篇《先生姓董,美人姓楊》相比,《贈衛(wèi)八處士》《猶在夜航船》是更值得注意的作品。尤其是《贈衛(wèi)八處士》中,我們可以直觀體會到東君的文字與故事張力。

小說的主體其實很簡單。老馮時隔多年后,在清明節(jié)這天突然拜訪妹夫。此時,雨水紛紛,兩人在老屋里吃下酒菜,喝著茶,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在這綿細如雨的對話中,東君帶我們走進了一個極為孤寂與失意的家庭。妹妹多年前離世后,妹夫沉溺于酒精,外甥亦無法忍受,常常離家出走。這一次,外甥同樣消失多日。老馮的前來,除了憑吊,亦有問罪之意。只是,東君將這種的情緒,隱藏在文字之外。在小說的結(jié)尾,這股高壓終于得以釋放,以一種暴烈的方式。且看結(jié)尾:

“雞又叫了一聲。他對著一縷光舉起了刀。

老馮,且留步。

刀落下。他干了一件看起來十分痛快的事?!?/p>

刀究竟落下哪里?東君并未點明。因此,我們可以多種解讀。但小說既名為《贈衛(wèi)八處士》——源于杜甫名篇的名字——讀過這首詩的人,應(yīng)該都會為舊友相聚的喜悅與熱鬧而感動。世事無常,親朋漸零落,杜甫與衛(wèi)八處士的這頓飯,說盡了人間多少事。與杜甫筆下的熱鬧不同,東君的小說卻始終彌漫著清冷與緊張的情緒。這情緒,甚至有可能醞釀成了殺意。

東君寫過一篇《長情與深意——讀<贈衛(wèi)八處士>與<在酒樓上>》的文章,探討了兩文之間的隱秘的回響。在具體行文之中,東君又提及海明威的短篇經(jīng)典《一個明亮又明亮的地方》。由飲酒而誕生的虛空感,是三者的相通之處。我們回過頭來看東君的小說,飲酒亦有虛空之感。老馮與妹夫的喝茶,不過是權(quán)宜之計。他們都在等孩子沽酒回來呢。而孩子何時回來,或者有無買酒一事,我們已經(jīng)無法得知了。

在《無雨燒茶》中,《贈衛(wèi)八處士》并不是最好的一則,但我認為卻是最能體現(xiàn)東君的文學追求與小說審美的小說。題目與意象與杜甫詩作互文,在敘述技巧上則又遵循著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梢姡瑬|君是在用“新”的敘述來寫“舊”的故事。僅《無雨燒茶》中,光看題目,許多“舊”便撲面而來,如《猶在夜航船》《在陶庵》。而“新”則大多是虛晃一槍,如《去佛羅倫薩看太陽》,這里的“佛羅倫薩”只是一個小區(qū)的名字。進而,這則小說的氣質(zhì)與格調(diào)在全書中,亦顯得格格不入。

這里所說的“舊”,并非是陳舊、陳腐之意,而是失落的存在。準確地說,是東君浸淫已久的古典文化道統(tǒng)——是文學意義與審美意義上的。更重要的,是浸潤在傳統(tǒng)道德與美學下所形成的溫良人性的漸隱。在整部書中,我們能讀到東君有類似張岱的惆悵。古典或被暴力與野蠻粗暴地打斷,或被前進的力量所拋棄。

《門外的青山》是一篇頗有聊齋風味的小說。在池塘約會時,梅老師得知顧老師身上的秘密,他已于七年前死去,當前的他只不過是靈魂依附在一具陌生的肉體上。這是個充滿想象力與魅力的細節(jié),因為東君將我們帶進了迷亂且惆悵的時空。是鬼耶,是人乎,這樣的迷惑將會永遠糾纏著我們。然而,我們又清晰地知道,理解顧老師的關(guān)鍵并不在于確認他是人是鬼,而在于是否擁有靈魂。因為“有些人的肉身活著,卻不需要靈魂。有些人的肉身死了,靈魂還在,需要一具存放的肉身”。靈魂是高貴的自我,是抵抗野蠻與暴力的力量。

在《無雨燒茶》中,東君塑造了一批身負古典之美的人物。他們身上往往承載著某些文化使命。他們站在“烏合之眾”的對面,但又不是激烈地對抗著大潮流,而是站在一定的距離之外,溫和地、堅韌地保持著自我。所謂“小隱隱于野”是也,他們遁入民間,成為一股涓涓的清流。細究他們的人生與故事,不難品出一絲時代洪流之下的歷史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