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形塑當代香港文化記憶——以《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的出版現(xiàn)象為例
來源:《長江叢刊》 | 樊睿  2024年09月10日09:17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是天地圖書出版社在香港當代文學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作家選編項目之一。該項目始于2013年,得到了香港藝術發(fā)展局260萬港幣的支持,旨在出版具代表性的香港當代作家作品。2017年9月,該系列面世,精心挑選了二十一位影響深遠、代表香港本土文學特色的作家。包括金庸、梁羽生、崑南等兩岸三地有影響力的作家,也涵蓋了黃國彬、饒宗頤、高旅等香港本土文學巨匠。此外,現(xiàn)代小說家亦舒、曹聚仁、侶倫、黃慶云、羅孚、董啟章、也斯、舒巷城、姚克,以及散文家劉以鬯、徐許、葉靈鳳、陳實、高雄等同樣擁有巨大的文學影響力,承載著香港獨特的文學精神和文化記憶。該選集不僅在文學界獲得廣泛贊譽,更在讀者心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哆x集》總編輯孫立川在2018年的計劃總結(jié)座談會上詳細介紹了編纂這套書的過程。起初他非常擔心會面臨虧本的局面,但得到了關心香港文學的董事長陳松齡的全力支持。天地圖書成立了顧問委員會及編委會,其中的成員涵蓋兩岸三地,包括劉以鬯、鄭培凱、陳國球、許子東這幾位香港作家及文學教授,以及來自上海的陳思和及活躍臺港兩地的鐘玲。這個選集的出現(xiàn)成為香港文學當代史上的一次標志性事件。本文旨在透過《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揭示香港文學的多樣性和重要性。

一、作為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香港文學”

香港的文學傳統(tǒng)具有顯著的獨特性和重要性,是作為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香港文學”。盡管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有人認為香港缺乏文學成就,甚至稱之為“文學沙漠”,但考慮到其獨特的地理和歷史背景,香港的文學傳統(tǒng)在流通性、交流性和都市性方面呈現(xiàn)出突出特點,這為其文學獨特性的塑造提供了基礎。香港文學的獨特性主要源于其獨特的商業(yè)環(huán)境和作家的流動性。一方面,香港的都市商業(yè)環(huán)境直接影響了作家的文學行為。直到1980年末,香港藝術發(fā)展局成立,開始給予作家支援,并強化報紙雜志的文藝面。在此之前,大多數(shù)作家缺乏政府或公共機構(gòu)的支持,稿酬有限,因此只有少數(shù)作家能夠以寫作為生。出版社主要考慮商業(yè)利益,因此他們的作品通常發(fā)表在報紙上,而不是文學雜志或書籍上。這種情況迫使作家寫出迅速吸引讀者注意的文章,而不是深度探討歷史和政治問題。小說家西西在僅能供人轉(zhuǎn)身的狹窄的洗手間內(nèi)寫作,還有很多作家在市立圖書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完成他們的作品,有的人甚至在快餐店里寫他們的連載小說或框框雜文。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香港文學中出現(xiàn)了許多以都市生活為主題的短篇小說,這通常被稱為“快餐文學”。另一方面,香港作家的流動性與中國內(nèi)地有顯著不同。許多作家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居住或者來自外地,這使他們的作品展現(xiàn)出對中國和全球問題的關注。這種流動性也反映在作品的主題和風格上,不同背景的作家?guī)砹硕嘣奈膶W元素。香港文學不僅受到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影響,而且積極吸收了西方文學的影響,涵蓋了文學主題、技巧、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等方面的交流。香港文學的特點在于它融合了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元素。此外,香港文學的獨特性還體現(xiàn)在通俗文學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嚴肅文學。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和科幻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主導了香港文學市場。根據(jù)黃維梁的調(diào)査,在香港銷路好或者有代表性的13份日晚報中,一共有接近400個的專欄,其中90個是小說欄目,大多數(shù)是長篇小說連載,余下來的約310個則是各式各類的框框雜文。

如何定義“香港作家”,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黃維梁將香港文學定義為“居住在香港的華人作家用中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但實際上要深入探討并不簡單。受到香港特殊環(huán)境的影響,作家們來自不同地方,在不同地點發(fā)表文學作品。劉以鬯提出以在香港居住的最短時間為標準,例如在香港居住七年以上,曾出版最少一冊文學作品或經(jīng)常在報刊發(fā)表文學作品,包括評論與翻譯的作家都被視為香港作家。黃維梁則提出了更具彈性的定義,認為只要作家為香港社會文化做出貢獻,無論其居住時間長短,都應被視為香港的驕傲。但這一觀點存在一些缺陷,可能會包括在香港出生但主要在外地生活和發(fā)表作品的作家,甚至在外地出生并在香港發(fā)表少量作品的作家。還有人提出了是否具備“香港特征”的作品作為定義的標準,即作品是否反映香港人的生活和意識。香港文學在中國文學中,因其歷史地理原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范疇具有相對性,因此,對香港文學這一范疇的界定要視其具體討論語境而定。《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的誕生則為香港文學的特性與范疇提供了新的視野和路徑。

二、《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的出版歷程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的出版發(fā)行是香港文學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作家選編纂工作。編委會選出了二十一位在兩岸三地具有影響力,又能明顯代表香港本土文學特色的作家。這套選集強調(diào)了香港不是文學沙漠,而是文學綠洲,從實際上說明香港文學在華人文化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確定將哪些香港作家納入該計劃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盡管自“二戰(zhàn)”以來,香港涌現(xiàn)出數(shù)百位杰出作家,但由于項目資金的局限,編委會只能通過討論,列出了二十一位作家的名單。他們主要考慮要在兩岸三地均具有影響力的作家和作品,以及明顯代表香港本土文學特色的實力派作家,而且更側(cè)重于他們作品的文學價值。此外,僅將香港視為創(chuàng)作本土的作家才被選入,不包括曾在香港生活但沒有以香港為歸屬地的作家,如張愛玲、蕭紅、余光中、林太乙、施叔青等。這套作品選集展現(xiàn)了香港文學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百花齊放,不僅包括兒童文學作家黃慶云、武俠小說宗師金庸和梁羽生、翻譯家陳實、都市文學作家亦舒、戲劇家姚克等不同文學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同時也涵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香港作家,既有依舊為年輕人所熟悉的作家,也有可能已經(jīng)不為年輕一代所熟知的老一代作家。《選集》總編輯孫立川博士希望這套書能夠幫助年輕人更好地了解這些作家,認識到香港文學的豐富多彩。

這套書遵循非常嚴格的學術標準,每卷都配備了專業(yè)導讀,經(jīng)過顧問委員會的審查和修改意見,可以讓外地和國外的香港文學研究者更好地了解香港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和現(xiàn)狀。同時,它也是為了保存、記錄香港的特色和文化內(nèi)涵,甚至拯救香港的中國文學。主編黃維梁教授表示,這套書是多年努力的成果,雖然二十一位作家的選擇一定有主觀性,但其重要性在于向人們展示香港擁有豐富的文學歷史,值得我們研究和書寫。而《香港文學》總編輯蔡益懷博士也指出,由于香港文學資料的稀缺,迄今尚無人撰寫完整的香港文學史。因此,他提出了出版香港作家經(jīng)典作品集的計劃,強調(diào)香港文學不可脫離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

三、編輯藝術:浮出香港文學史地表的翻譯文學

在香港文學選集中平衡文學價值和稀有性是編輯藝術的魅力所在??偩庉媽O立川博士表示,編輯工作的復雜性不僅體現(xiàn)在選集的文學范圍和文化多元性上,還表現(xiàn)在面對不同作家作品時,編輯團隊必須在篇幅有限的情況下選擇獨特而有代表性的作品,以確保作家的更多面都在選集中得到適當?shù)恼故?。這個挑戰(zhàn)在金庸、梁羽生和也斯等作家的選集中愈加顯著,因他們的作品或已廣泛傳播、或家喻戶曉。編輯團隊必須巧妙策劃,例如,在金庸的選集中精挑細選以確保其代表性不缺失,所以最后收錄的小說是《天龍八部》第四十一回、散文《月云》,而把更多篇幅留給了原本是分散出版的社論、政論、專欄、詩詞、翻譯以及學術作品,還原了金庸文學的更多維度。在編輯《也斯卷》時,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其詩作,特別在版面上做出調(diào)整,騰出更多空間來收錄眾多代表性詩作,展示其文學成就。這不僅關乎編輯的專業(yè)抉擇,還反映了對文學傳承的責任,使香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tǒng)得以精準呈現(xiàn),映照出文化交融的豐富內(nèi)涵。

編輯團隊充分重視翻譯文學,并將之視為體現(xiàn)了香港文化的多元性的代表。翻譯作為中國文化與他者文化對話融通的前沿陣地,《選集》中的翻譯文學正是這樣一個跨文化語境中的微觀個案。這一點不僅在收錄方式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而且在凸顯香港文學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編輯團隊精心收錄了作家們的翻譯作品,并特意將他們的翻譯代表作整合成一個獨立類別,使之與詩歌、散文和小說等其他類型平行呈現(xiàn)。例如崑南卷、黃國彬卷以及金庸卷等都出現(xiàn)了翻譯作為單獨的分類,其中崑南卷收錄了19篇之多。這種區(qū)分清晰的方式展示了編輯團隊對文學多樣性的尊重,并為讀者提供了更為全面深入的文學體驗。香港作家通過翻譯文學不僅將外來文學融入本土,還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和精髓。他們將外來文學與本土文化有機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了跨文化融通的文學作品。這種獨特結(jié)合不僅注入了香港文學新的創(chuàng)新力量,也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翻譯文學成為連接中外文學的橋梁,為香港文學的獨立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示了作家對外來文學的吸收和本土元素的獨立表達。他們不僅在作品中融入了西方文學的部分理念,更通過深刻的本土創(chuàng)造,為作品注入了獨有的香港地方氣息。

對翻譯文學的重視體現(xiàn)了香港作為多元文化交流地帶的重要地位。此交流不僅限于文學借鑒,更融合不同文明,使香港文學更具獨特性。香港作家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包括外來思想的探索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其作品內(nèi)涵豐富,同時,也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思路。編輯團隊將翻譯文學視為一個獨立類別,凸顯香港作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豐富了作品集層次,引發(fā)了對香港文學在全球舞臺上獨特貢獻的關注。

四、作為香港當代文學記憶的《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是對香港中國文學的保護與記錄,這套文學作品集的編輯主線基于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每一卷都由專業(yè)學者親自撰寫導讀,涵蓋了各卷作品的特色,并深入挖掘了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這一設計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全面和深刻的閱讀體驗。導讀本身也融入了濃厚的文學氛圍,獨立閱讀時堪稱具有文學欣賞價值。以《亦舒卷》為例,導讀《還有——》由著名文學研究專家陳惠英撰寫。通過七個小標題中六次巧妙運用“還有”等關鍵詞,巧妙串聯(lián),深入解讀亦舒的文學世界,展現(xiàn)了高質(zhì)量導讀的獨特魅力,是專業(yè)研究的巔峰之作。

該選集非常重視副文本,包括作家的手稿照片以及展示作家生活和重要歷史時刻的片段,這些副文本提供了史料的真實面貌。每一卷附有的作家手稿照片不僅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的珍貴記錄,更是直觀了解對作家創(chuàng)作風格和思考過程。手稿照片的收錄使讀者能夠近距離感受作家的創(chuàng)作氛圍,從字體和風格感受作家的性格,深入探討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性和過程性。

此外,這套作品集還包括一系列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照片。例如《侶倫卷》展示了其作品《伏爾加船夫》在1929年《北新》初刊的發(fā)表、侶倫贈送《紅茶》予鷗外鷗及贈言等,《高雄卷》展示了1946年后一報界宴會的合照,《崑南卷》展示了《星島日報》學友旅行隊的合照。這一設計不僅為讀者呈現(xiàn)了作家的多面性,也將文學作品融入了時代的背景,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處的歷史的微觀環(huán)境與體驗,提升了文學作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電子化創(chuàng)作的普及,香港文學資料的稀缺性逐漸顯現(xiàn),這也使得收集和呈現(xiàn)作家手稿、歷史照片等實物資料變得尤為重要,這些工作在為讀者提供了珍貴的文學歷史資料的同時也為學術研究和文學傳承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