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曾散《青春中國》:將青春印在雪域高原的山河大地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 劉知英  2024年09月11日22:14

《青春中國》是一部有力量的報告文學作品,這種力量源于作者真誠的筆觸所呈現(xiàn)出來的真實和柔軟,更源于青春歲月中激昂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擔當。圍繞“青春”“夢想”“責任”等關鍵詞,全景式記錄了21世紀以來大學生志愿者到西部基層地區(qū)支教、支醫(yī)、支農,以一己之力為西部添磚加瓦的故事。

杰克·凱魯亞克曾提出“垮掉的一代”,海明威在《太陽照常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楊沫的《青春之歌》、王朔的《動物兇猛》,以及梁曉聲被稱為“知青小說里程碑”的《今夜有暴風雪》等作品,都曾將寫作視角放在青年身上。聚焦青年人的生境和心境,對青年人生長生存的時空進行觀察和書寫,對青年人的精神世界進行觀測和討論,是一個作家的擔當所在。報告文學《青春中國》挖掘西部大學生志愿者背后的故事,分析驅動他們奔赴西部、建設西部、扎根西部的深層動因,并通過這樣的向內開掘,探討人的精神皈依、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從這個層面而言,《青春中國》不僅是一部西部大學生志愿者的觀察紀實,更是以80后作家曾散為代表的當代青年寫作者對以大學生西部志愿者為代表的當代青年知識分子身份的文學思考。這種價值觀的確證,實際上也指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這也是書名取“青春中國”4個字的原因。

《青春中國》的文本主題不局限于就事論事、就人寫人,而是以人和事為切入,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之路,講述了飽含家國情懷的中國故事,傳遞出揚正氣、有擔當?shù)闹袊曇?。書?00多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在支援西部、開發(fā)西部、建設西部的進程中投身其間,有付出、犧牲,也有收獲和成全。作者借由他們肉眼所見、心靈所悟來觀測西部的貧瘠和蛻變,也通過西部的艱苦環(huán)境、無邊寂寞照見志愿者們的精神成長。

文本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寫出了大學生志愿者精神上的生長性,洞察到這些“凡人英雄”曲折幽微的心理變化,通過走進志愿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心路歷程、聚焦他們的理想信念,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個略顯稚氣的靈魂如何在現(xiàn)實的鍛造中,逐漸變得成熟、高大、意志堅強。如志愿者徐建旺服務期結束后選擇留在新疆,經過了激烈的心理斗爭,“把寫好的辭職信撕了個粉碎”。他要扎根西部燃燒自己,要在投身西部建設的火熱事業(yè)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一批又一批像徐建旺這樣的基層奮斗者,在時代的發(fā)展大潮、國家的發(fā)展需要中,作出了遵從內心的選擇,寫這些人實則是在寫國家的發(fā)展變遷。

文學是社會文化的載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思想和情感表達。《青春中國》立足中國傳統(tǒng)農村格局被打破、城市化進程提速的歷史語境,在關注鄉(xiāng)村教育、醫(yī)療等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反映社會、干預社會的強烈責任感。城鄉(xiāng)的割裂與雙向奔赴是文本情感張力的重要來源。書中寫到的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來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所在大學、所學專業(yè)以及性格特征各不相同,但大體可以歸為從農村到農村和從城市到農村兩大類。從這兩類志愿者出發(fā),《青春中國》為讀者了解、認識中國農村地區(qū)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區(qū)提供了兩個視角,一個是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對農村從陌生到熟悉到試圖改變的“幫扶”視角,另一個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將自我成長經歷代入進去,心懷感恩、傳遞愛心的“接力”視角。通過兩個不同視角的切換,使讀者認識到社會差序格局帶來的認知和情感差異、城鄉(xiāng)融合過程中不同價值觀念、生存方式的碰撞。

作者深知,每一個孩子背后都隱含著一個家庭、一個村落,一種經年累月形成的文化習俗和思維方式。因此,在書寫過程中,也細膩地捕捉到那些映射內心世界的微妙片段,使作品在理性思維之外平添了幾分感性和溫情?!皫头觥币暯侨缰驹刚邉⒀嗔崤c青海湟中一中孩子們的故事——書中層層遞進地摹寫劉燕玲初到湟中一中面對叛逆學生時的委屈、無奈、失望、憤怒,到后來看到孩子們進步時的欣慰、感動,通過“夾在作業(yè)本里的檢討書”“塞在床板下的試卷”等令人動容的細節(jié),寫出志愿者的傾情付出和受助者的奮發(fā)圖強,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知相惜?!敖恿Α币暯侨缈祫倜篮退睦蠋熜毂居淼墓适拢祫倜朗恰案袆又袊?004年度人物”徐本禹教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yè)后又回到了徐本禹支教的小學支教,作者追隨師生二人的腳步進行采訪,闡釋了“選擇志愿服務,實質上是選擇了一種感恩的生活方式”的樸素道理。

與此同時,作者還在落筆行文之間將自我代入進去。如,寫到學生送別志愿者吳彥琦時的失落,作者聯(lián)想到20多年前,自己所在的湘南大山深處的小學來了一名支教地理老師,老師離開的時候孩子們哭著唱《送別》,“追著老師搭乘的班車,直到只能看見一路飄揚的塵土”。寫這本書的過程,何嘗不是作者回溯成長歲月的過程。經過文本的沉淀,作者也在思想上精神上情感上獲得了洗禮和啟迪。這種啟迪同樣可以傳導給讀者,無論讀者有沒有類似經歷,都能在這些文字中收獲感動。

理性精神支撐下的情感流動符合報告文學敘事的需要,藝術感染力的增強則使報告文學的思想力量得到進一步的彰顯。《青春中國》以極富激情和詩化色彩的情感語言,不疾不徐地描述時代、追蹤志愿者的心理動態(tài),通過生動具體的在場感和典型突出的事例,以及有血有肉的細節(jié),考量集體與個體的存在境遇,使作品兼具了哲學的思辨與詩意的敘述,實現(xiàn)紀實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作者試圖通過具象化的事物類比抽象的精神價值,以“戈壁紅柳”“雪域格?;ā薄盎鸩瘛薄盎鹁妗钡阮B強的事物為喻,寫出了大學生西部志愿者們高遠如斯的壯志。書中還大量運用鋪排手法進行渲染烘托,凸顯宏大主題,諸如“時代向前、青春向上”“為祖國的西部,為西部的明天,為明天的希望”“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等排比性的語言表達規(guī)整且令人振奮,涌動的情感之流感染讀者,強化了敘事效果。

《青春中國》是新時代的青春之歌,是青春加志愿者之和。將論文寫在田野,將青春印在雪域高原的山河大地,在一批又一批志愿者的接力傳承中,西部在不斷好轉,志愿者的精神也不斷被看見、傳承、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