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趕路》的“內心獨白”
來源:當代(微信公眾號) | 武歆  2024年10月17日08:49

1

長篇小說《趕路》故事梗概非常簡單:一個十六歲的山東鄉(xiāng)下青年,爹娘雙亡又被狠心族人趕出家門,他來到天津衛(wèi)謀生,歷經生活磨難、克服各種困難,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技術工人。小說時間跨度從1936年到1979年。

從這樣的梗概來看,《趕路》似乎僅是寫了一個人的“個體經歷”。是,但又不是。

《趕路》既不是早先的“社會敘事”,也不是后來的“車間敘事”。它敘事沒有邊界,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框架中,敘事觸角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我想用一個不太規(guī)范的命名來概括《趕路》——“社會工業(yè)題材”。

在構思、寫作《趕路》的兩年時間中,我的思維沒有任何羈絆。這樣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來源閱讀感悟。有一個時期,我集中閱讀古巴作家阿萊霍·卡彭鐵爾的小說,特別是他的短篇小說,讓我產生了濃厚興趣。當我靜下心來,突然發(fā)現(xiàn)卡彭鐵爾的作品貌似關注個體,其實那只是表象,他的真實目的是將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巧妙地鑲嵌到歷史的框架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阿萊霍·卡彭鐵爾是一個具有“編年史”意識的作家。

我尊敬卡彭鐵爾,向往他的寫作目的。我在創(chuàng)作《趕路》時,希望自己能夠寫出歷史橫斷面。我采取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在大時代背景下,呈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同事、街坊、親屬、家庭成員等所有社會關系,也包括個體與時代的關系。

要想寫出時代風貌,就要寫出人物在時代背景下的真實狀態(tài)——生存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所以,我在努力寫好主角的同時,也更加努力寫好主角周圍的群像。大時代背景下人的狀態(tài),僅僅依靠一個主角不可能實現(xiàn),必須依靠群像來完成。

我是這樣思考的,也是這樣創(chuàng)作的,至于我是否達到目的,還需要讀者的檢驗,那就請您去閱讀《趕路》吧。

2

最初的想法是寫作一部三代工人家庭的故事,分為上、中、下三部,書名叫《平原故土》,為此我寫了一個五萬字的詳細大綱。但是后來,我打消了這個想法,已經寫了三萬多字的開頭,我全部舍棄了,在電腦上完全刪除。

我改變了最初的想法,要用不同寫作風格來創(chuàng)作三部“社會工業(yè)題材”長篇小說。我不想“生產”出來長相、服飾、語調、動作完全相同的三胞胎,我想要“生產”出來個性獨立、面貌不同但又血脈相連的三兄弟。面貌相同的重復寫作,讓我提不起任何興趣,字數的堆積是浪費自己和讀者的時間。

《趕路》這部長篇小說,是后來才改的名字。申報2024年中國作協(xié)“重點扶持作品”的時候,它還叫《荊棘之路》。后來,看過書稿的編輯朋友,說《荊棘之路》這個書名與內容不太相符,有些“隔”、有些“空”、有些“大”,最后改成《趕路》。我覺得現(xiàn)在的標題非常適合這部作品。

在創(chuàng)作《趕路》之前,我集中閱讀了數百萬字的歷史資料。根據以往創(chuàng)作年代小說的經驗,閱讀資料越多,資料越是豐富,也就越是容易陷入“資料的沼澤”中。我不想被多年收集的豐富的資料捆住自己的手腳,因為一旦被束縛,也就困住了創(chuàng)作的想象力。智利評論家路易斯·哈斯講過一句話:“僅憑閱讀文獻不足以捕捉一個地方的回響,而文獻有時反倒可能成為寫作的障礙。”他說得非常精準,真是說到了我心坎上。

所以,我在閱讀資料的基礎上,還加入了“實地考察”。

《趕路》的內容涉及京津冀魯地區(qū)的人文歷史,于是我利用寫作間隙,駕車前往河北、山東等地,先后去了保定、寧津、正定、勝芳、臨清、青州;我還深入工廠企業(yè),與老、中、青工人交流,了解他們工作與生活的心態(tài);還去了出現(xiàn)在小說中的天津某些地方,把“人、地、事”和“往昔與當下”相互結合,認真思考和總結,盡一切可能,給干巴巴的文字資料注入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精神養(yǎng)料”。

四十年的創(chuàng)作經歷,我深知作家職責是什么——應該讓歷史在你的筆下鮮活而生動,而不能在你筆下成為僵硬的化石。

3

閱讀,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寫作重要許多。也正是來自閱讀的滋養(yǎng),還有多年以來寫作“閱讀筆記”的習慣,讓我的寫作視野開闊許多。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借助蘇格拉底、阿德曼特和格羅康之間的對話,提出一個“講故事”的標準——要講“大故事”。

什么是“大故事”?

蘇格拉底給了簡潔清晰的解釋:“過去講給人聽,現(xiàn)在還講給人聽”;隨后他又講了寫不好“大故事”的原因,“最嚴重的毛病是說謊,而且謊說得還不好”。

誠然,小說家職責就是講述虛構的故事,說得諧趣些,寫作過程也是一個“說謊的過程”;但一定要“把謊說好”,要“講給人聽”,要“讓人相信你的謊”。因此,這就要求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葆有一顆面對世界的真誠的心,只有內心真誠才能講好“藝術的謊”。

如今,長篇小說《趕路》已經成為過去,接下來又要開始新的創(chuàng)作;我將繼續(xù)“社會工業(yè)題材”寫作,繼續(xù)講述我所理解、我所認知的生活。

米蘭·昆德拉對小說創(chuàng)作有過浪漫的說法,他說小說是“理解他人的一個永恒的邀請”。

謝謝《當代》。謝謝生活。謝謝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