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全評《陳敏》:古小說的潤物細無聲
陳敏,孫皓之世為江夏太守,自建業(yè)赴職,聞宮亭廟驗,過乞在任安穩(wěn),當上銀杖一枚。年限既滿,作杖擬以還廟。撫捶鐵以為干,以銀涂之。尋征為散騎常侍,往宮亭,送杖于廟中。訖即進路,日晚,降神巫宣教曰:“陳敏許我銀杖,今以涂杖見與。便投杖水中,當送以還之。欺蔑之罪,不可容也?!庇谑侨≌瓤粗?,剖視,眾見鐵干,乃置之湖中,杖浮在水上,其疾如飛;遙到敏舫前,敏舟遂覆也。
作者王浮是道士,西晉惠帝時人。佛教進入中土后,佛道之爭愈演愈烈,身為道士的王浮作《老子化胡經》,編撰出老子在天竺乘日精進入凈飯王妃凈妙腹中,出生后自號釋迦牟尼,建立佛教,并開始對印度人實行教化的故事,稱釋迦牟尼不過是老子的一個化身。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講到王浮時說:“浮,晉人,有淺妄之稱?!睊侀_論爭與是非,從小說演進的角度看,正是王浮這樣“淺妄”之士,豐富了小說的書寫,也使小說真正脫離了“正史”,成為一個獨立的文體。
這類小說的原型一般是許愿、應驗、還愿,終為大團圓。但《陳敏》中,陳敏許愿,也靈驗了,他卻在還愿中違背許愿時的承諾,以假欺騙宮亭廟神,最終落得個“敏舟遂覆也”的下場。這個小說的積極意義是宣揚人要講誠信,不要欺騙。這或許也是古小說對人心靈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