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星火》2025年第2期目錄、卷首語
來源:《星火》 |   2025年02月28日12:18

主編手記

 未來的文學生活            范曉波/4

新名家

 殘疾之上(中篇小說)  凸  凹/5

原漿散文

春天的撞擊                  李群娟/21

丫丫來了                     楊則緯/28

分家                            蘇  敏/34

樂園河                        半  文/39

飛鳥與玫瑰                  吳聚平/44

我和我的豬隊友           黃家亮/50

在途中                         陳  垚/57

看球記                        劉江濱/63

驛站故事

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盧美娟/68

最后的課堂                寧萍萍/75

橙園夢境                   郭雨蘭/79

魅力小說

鴻葉先生(短篇)     張  茜/85

雙子星(短篇)        王  沛/97

美可的床(短篇)     驥  亮/107

松陂渡(短篇)        矛  也/116

第一聲

一漁帶水(短篇小說) 黃道遠/120

蟬的地下時光

守護山河的人(新人說) 黃道遠/135

香樟詩會

贛南臍橙聽過的詩/137

海  男   林  莉   何冰凌   天  巖   

馬朝珍  饒夢穎  曾凡帆  宋冰霞   

白自玲  簡小娟  秋思雨  余玲雙

樟樹林/145

陳潤生   牧  村   李建民   黑小白   

桑  眉    圻  子   曾  龍    安  琪   

施忠海  周園園   胡  胡   吳華中

邵純生  鄢熙丁   陳建素   劉志明   

澆  潔   流星河   楊放輝   彭正毅   鐘賢英

發(fā)現(xiàn)家園

去江源                 徐春林/155

讀者說/159

陸小鋒   云之尚   張靜年   李洪峰   阿香婆婆   梅子青

主編手記

未來的文學生活

范曉波

寫作是一種文學生活。寫稿,投稿,發(fā)表,參加各種文學會議……這種文學生活,主要屬于作家。

閱讀文學也是一種生活。通過閱讀從作品里汲取間接人生經(jīng)驗,從而了解人性和社會……這種文學生活,主要屬于讀者。

近些年來,屬于作家的具有榮譽感的文學生活仍在文學圈內(nèi)頑強地維系,屬于讀者的文學生活日益萎縮,因為文學作品不再是了解人性和社會的主要渠道,影視劇和手機上的自媒體能更直觀便捷地提供間接人生經(jīng)驗。

我多次在面向大學生或社會人群的活動里現(xiàn)場調(diào)研,請一年內(nèi)讀過文學作品的人舉手示意,每次視野都特別荒蕪。

這個時代僅存的文學讀者基本是寫作愛好者,他們的閱讀其實是寫作的籌備和熱身階段,那種真正把閱讀當作文學生活主體的讀者,已像沙漠里的水,被蒸發(fā)到空中,或滲到地下。

我們當然期待有人繼續(xù)閱讀有一定體量和探索性的文學作品——雖然這一人群在任何時代都不會很多;我們也要接受一個很難接受的現(xiàn)實,大多數(shù)人將不再有耐心研讀原創(chuàng)文學文本(特別是大部頭作品),而是以更輕松的方式享用文學的各種變體:歌詞、短視頻字幕、時尚廣告、AI文字等等。

基于這種不可逆轉(zhuǎn)的變化,我們必須勇敢地承認,傳統(tǒng)的文學讀者群已逐漸消散,我們不管怎么放下身段創(chuàng)新手段,也不可能找到其實并不存在的人群。

事情的本質(zhì)或許就像,過去,我們?nèi)绻芴峁﹥?yōu)質(zhì)面粉,顧客就會找上門來,現(xiàn)在,面粉店必須升級服務拓展業(yè)務,把面粉做成各種口味的包子,配上豆?jié){、牛奶、奶茶等飲品,還要把店面裝修得潔凈時尚,顧客才會重新回來。

我們只有營造全新的文學生活,才可能培養(yǎng)出新型文學讀者。

這里所謂的新,不僅表現(xiàn)為他們的閱讀并不是主要為寫作服務,甚至包括他們并不一定有興趣閱讀完整的文學作品,他們更愿意享用文學作品經(jīng)過深加工之后的延伸產(chǎn)品,借助文學審美和思維方式提升自己的精神格局和人生質(zhì)量。

未來的讀者并不滿足從文學作品里看見夢境,文學還要從紙上來到大地上,幫助讀者完成詩意與現(xiàn)實的同構(gòu),讓他們也成為文學之美的一部分。

這些主要是《星火》驛站的文學生活帶來的啟示。

在最近的一次夢境營造中,我們帶著《星火》讀者驛站里的一些文藝青年,入住鄱陽湖上的島民家,凌晨5點就起來守候候鳥飛掠朝陽的意境,結(jié)果,在霧失地平線的無邊湖灘上目睹了宇宙視角的地球上的清晨。很多人被那片蒼茫無涯而壯美的橙色震撼得一周之后都走不出來,從不寫作的人也寫出了驚艷的日記,感覺生命被注入了稀缺的精神能量。

這樣的文學生活通過視頻記錄傳播后,一大波讀者關注加入了我們。

這讓我深信,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文學都不會消失,它只是越來越謙遜,以碎片化的形態(tài)更隱蔽地滲入我們的日常。

或許,當文學不再孤芳自賞地高高在上時,文學精神反倒可能在世人心里鑲嵌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