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藝術書單 米蘭·昆德拉的“閱讀法”早已透露通往藝術本質(zhì)的“捷徑” ——2025第一季度藝術類圖書盤點
當米蘭·昆德拉打開米歇爾·阿辛博剛出版的《藝術的告白:培根談畫錄》,便認定這樣一份訪談,盡管來自弗朗西斯·培根生前最后的歲月,卻絲毫未見嚴肅與沉重,恰恰相反,因為關心與談論的是實實在在的事物,讀之“令人很是愉悅”。
如今,當我們的視線隨著字跡緩緩推移,猶如受畫家之邀進入他的畫室,在其作品的簇擁下,聽其講述。而這樣一種觀感,首先是由對談雙方所決定的。阿辛博與培根的朋友關系,令談話輕松而自然地深入,得益于此,談話呈現(xiàn)的“一切都簡單又驚奇”(米蘭·昆德拉語),于是,我們得以讀到這樣開誠布公的對白,“在你看來,誰是重要的當代畫家?——在畢加索之后,我真的不太清楚?!驳稀の只魻枺俊獙ξ襾碚f,他并不重要。”假如不了解作為藝術家的培根,或許可能從中咂摸出一絲“目中無人”的意味,保持開放,融通,思考,則最大限度帶來消弭誤解、獲得理解的可能。譬如彼時的米蘭·昆德拉。因為足夠清楚人與事的來龍去脈,便不容易被某一孤例遮蔽雙眼。在他看來,培根的這些話里沒有對他者的輕視,只有傷感——“因為他是孤身一人,培根,他心里明白。不但獨行于他的同代人,且獨行于他的后來者(因為繪畫的未來似乎無法讓他著迷)”。
這一線索也啟發(fā)著我們的閱讀。真知灼見從來無關于古今,無關于中外,也無關于功利和目的,正如藝術的指涉期待意蘊豐富,期待不被僵化歸類一樣,“敞開”的閱讀將通向自由和無限。
——欄目主持:杜佳
《〈源氏物語〉的美學世界》
作者:[美]梅麗莎·麥考密克 顧珊珊 譯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品方:甲骨文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源氏物語》是誕生于十一世紀的日本文學瑰寶,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對日本后世的藝術、文化和社會都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1510年《源氏物語畫帖》是世界上已知現(xiàn)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源氏物語》繪畫和書法作品集。鉆研日本美術文化的哈佛大學教授梅麗莎·麥考密克充分研究了現(xiàn)藏于哈佛藝術博物館的這部書畫集,首次將其全貌呈現(xiàn)于世人眼前,并結(jié)合《源氏物語》的文本和日本美術傳統(tǒng),為每帖書畫作品配上精辟分析,讓讀者能夠進入一個立體而豐富的《源氏物語》美學世界。
《皮格馬利翁效應:從奧維德到希區(qū)柯克》
作者:維克多·I. 斯托伊奇塔 陳繆男奇、潘靖之 譯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拜德雅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皮格馬利翁效應源自奧維德《變形記》里的幾十行詩篇,講述一個誤入歧途的男人皮格馬利翁,因愛上自己創(chuàng)造的雕像而向神祈求,最終得到了維納斯女神的寬縱,他的雕像被賦予肉體與靈魂,成了一個奇特的女人,也就是一個擬像。
在現(xiàn)實與模仿現(xiàn)實的藝術之間有一類自主存在的形象,即擬像。擬像既未被柏拉圖學說徹底擯棄,也并非由現(xiàn)代性重新發(fā)現(xiàn),它的力量由真正的創(chuàng)始神話“皮格馬利翁神話”奠定。本書從有關擬像主題的現(xiàn)代思想出發(fā),遵循藝術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以“顛倒原型與摹本之間的層級結(jié)構(gòu)”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為敘事路徑,探尋生成了擬像的美學,解構(gòu)其運作機制,提供了自古希臘至二十世紀極其新穎的擬像文化史。
《銀鹽落定:上海 2001—2010》
作者:朱浩、btr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時間,才是一幅銀鹽攝影最后一道工序。二十年前上海街頭人與事的平凡日常:或喧雜,或?qū)庫o,像是新世紀的序幕。當時也許無法預測之后即將上演的劇情,但相隔二十年,竟發(fā)現(xiàn)那些不再尋見的城市肌理、一張張似曾相識的面孔,才是今天魔都的本來面目:質(zhì)樸而純真的上海氣質(zhì)。
作者朱浩的一組系列故事,講述身邊與攝影相關的朋友,真實的人與事成為這組影像更富感情的背書;而作家btr則以一則博爾赫斯式的短篇小說,將真實拉回虛構(gòu),無論是真實的照片還是人物,都可以被重構(gòu),成為又一種戲劇化的敘事。
《在世界盡頭相遇:伊伯特對話赫爾佐格》
作者:[美]羅杰·伊伯特 李尚 譯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出版時間:2025年2月
羅杰·伊伯特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影評人,也是首位獲得普利策獎的影評人。近50年來,他以直言不諱、雄辯有力的文風,為《芝加哥太陽報》撰寫了大量影評。在這些文章中,他將淵博的電影知識與對生活的純粹熱愛結(jié)合,書寫對電影的深層理解。伊伯特尤其欣賞維爾納·赫爾佐格導演的作品,自1968年兩人在紐約電影節(jié)上相識以來,他們展開了一段長達40余年、彼此成就的友誼。伊伯特把赫爾佐格的《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列為影史十佳,赫爾佐格則將紀錄片《在世界盡頭相遇》題獻給伊伯特。
本書是這段友誼的一份珍貴的記錄,匯集了兩個人的對談、書信,伊伯特關于赫爾佐格電影的全部影評,以及包括采訪在內(nèi)的其他文章。兩人的文字和言談真摯、質(zhì)樸,以嶄新的視角,訴說了一起體驗電影和生活的喜悅。
《秘密繆斯》
作者:[意] 勞蕾塔·科隆內(nèi)利 狄佳 譯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大風SilentRhapsody
出版時間:2025年2月
她們是藝術家的繆斯,也是妻子、情人、姐妹、學生……甚至藝術家本身。數(shù)個世紀以來,女性的目光穿越時空,從那些將她們鐫刻永恒的藝術品中投射而出。然而,我們往往只知那些描繪或塑造她們的藝術家之名,卻不知她們是誰。這些女性的眼神、面容與身姿曾點燃并成就了藝術家的靈感之火,但她們的故事卻未能觸動觀者的心弦。在此書中,作者勞蕾塔·科隆內(nèi)利以嚴謹?shù)恼{(diào)查與細膩的筆觸,追溯這些女性的生命軌跡,解開她們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以及她們之所以存在而未被正視的真相。從洛倫佐·美第奇的母親盧克蕾齊亞到丁托列托的女兒瑪麗埃塔,正視她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文化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從康定斯基的伴侶加布里埃爾到霍珀的妻子約瑟芬,揭示“她們”如何塑造甚至影響了偉大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
書中既描繪了這些女性的生活片段、與藝術家的糾葛,也揭露了隱匿的犧牲與不公。這是一部感人且發(fā)人深省的女性群像,借由豐富的視覺素材與真實的故事重現(xiàn)“她們”在藝術史上的生命軌跡,重新審視藝術作品背后的社會與文化結(jié)構(gòu)。穿越時代的女性力量,值得被看見。
《中國繪畫:元至清》
作者:[美] 巫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紀文景
出版時間:2025年3月
在元至清這長達六百余年的歷史過程中,繪畫蓬勃發(fā)展,傳世畫作與畫論浩如煙海。延續(xù)“中國繪畫”系列,《中國繪畫:元至清》跳出傳統(tǒng)畫史寫作的窠臼,在歷史原境中展開對元、明、清三代繪畫作品的細讀與梳理,不止圍繞名家名作展開,亦將目光投向女性畫家與女性題材繪畫、風俗畫和人物畫,探討圖像創(chuàng)造者的不同身份和性別,以及圖像在不同場合中的應用和流通,剖析文人畫、宮廷繪畫與商業(yè)繪畫的交融互動,揭示繪畫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狀況,以及地域文化對繪畫發(fā)展的影響,以更全面立體的視角重新理解中國繪畫。
《藝術的告白:培根談畫錄》
作者:[英] 弗朗西斯·培根、[法] 米歇爾·阿辛博
宋光野、周雨曈 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品方:紙上造物
出版時間:2025年3月
本書收錄繪畫大師弗朗西斯·培根生前最后的談話。與之對談的是法國藝術批評家、藝術史家米歇爾·阿辛博。培根生前的這次訪談,可以看作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是一場對藝術的告白。因?qū)φ勲p方亦為好友,故此輕松自然又深入地談論了培根的繪畫以及他的人生:培根的創(chuàng)作理念、創(chuàng)作背景、他所受的影響,以及大師眼中獨特的繪畫譜系,又不獨繪畫,亦旁及其他藝術,如攝影、文學、音樂等;坦誠地講了他的童年,與父親多年的糾葛,并隱約提及他成名之前的一些同志友誼,包括助其成名的神秘提攜者。作家米蘭·昆德拉為本書作序并高度贊揚——“我們聽到的不是一堂‘藝術課’,而是一場‘藝術的告白’。這本小小的書是一個奇跡,將提供無限的愉悅,給那些熱愛現(xiàn)代藝術的人。”
《墨梅:一種文人畫題材的形成》
作者:[美]畢嘉珍 陸敏珍 譯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年3月
在過去的600年中,墨梅是最受青睞、得到最廣泛實踐的東亞水墨畫題材之一。作者畢嘉珍全面闡述了這種中國畫類型的形成,本書充分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展現(xiàn)了藝術、文學、文化和政治以及群體、個人的活動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了新的畫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現(xiàn)于12世紀初的宋代,在14世紀中期蒙古統(tǒng)治下形成范式。此外,本書批評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從宋代精英文人的藝術選擇成為后來中國繪畫正統(tǒng)藝術的過程。
《藩屏:明代藩王的藝術與權(quán)力》
作者:[英] 柯律格 黃曉鵑 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紀文景
出版時間:2025年3月
拱衛(wèi)皇室為“藩”,展現(xiàn)皇權(quán)為“屏”,明代藩王被賦予藩屏天下的重任,后人卻道他們是百無一用的貴族寄生蟲。然而正是這些“無用之人”,為世人留下無數(shù)珍寶。晉王的崇善寺,肅王的玄妙觀;周王的《東書堂帖》,魯王的《畫法大成》;潞王的仿古銅鼎,梁王妃的寶石金簪……還有寧化王的老陳醋,無處不見宗藩的參與或贊助。
柯律格通過對藩王物質(zhì)文化的實地考察,展現(xiàn)了藝術對藩屏帝業(yè)的重要意義,從反思史學研究中的刻板偏見出發(fā),力圖構(gòu)建更全面、更多元的明史敘事,同時填補了藝術史學界的研究空白。
《電影的七段航程:戈達爾論電影》
作者:[法] 讓-呂克·戈達爾 郭昭澄 譯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明室Lucida
出版時間:2025年3月
1978年,法國著名藝術電影導演、新浪潮的奠基者讓-呂克·戈達爾在蒙特利爾康考迪亞大學的電影藝術學院進行了一系列每次一小時的講座。這十四次講座是戈達爾計劃中的電影影像史的一部分,為其后來拍攝的《電影史》奠定了基礎。經(jīng)過轉(zhuǎn)寫與整理,戈達爾的演講內(nèi)容與當時的現(xiàn)場討論于1980年以法語出版。
在這一系列講座中,戈達爾為學生放映了他自己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拍攝的著名影片,以及對他的作品影響最大的一些電影。通過一種“公開的自我分析”,戈達爾對他的個人和職業(yè)關系、工作方法、藝術觀念、政治立場,乃至人生哲學進行了內(nèi)容豐富的闡述。戈達爾從來沒有像在這里一樣如此健談、風趣、清晰、坦誠,這使本書成為對其電影理念和導演生涯的最全面與最透徹的記錄。
受出版周期影響,部分新著面世時間較出版時間稍晚。本期書單也將此類書目收錄如下,以免遺珠之憾。
《娟娟獨立寒塘路: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性》
作者:馮幼衡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1月
性別研究與女性主義在西方世界蔚為風氣,早已行之有年。本書作者馮幼衡早年在西方求學,師從方聞,受西方學界影響,試圖以西方漢學界已經(jīng)開拓的一些對傳統(tǒng)中國女性的研究為基礎,結(jié)合歷代的藝術史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角度之外,為藝術史的研究開啟一扇新的窗口。
本書除緒論外,分為五個章節(jié),首先,以董小宛為女畫家代表,談論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及風格形成;其次,從唐寅及陳洪綬的仕女畫討論明清之際對女性內(nèi)涵的反思與新境;第三,從明清女性的肖像探討社會上對女性價值的認同;第四,從慈禧肖像出發(fā),探討皇權(quán)與女性美、中國傳統(tǒng)與西方當代藝術的沖突;最后,由現(xiàn)代藝術家董陽孜書法為結(jié)尾,指出從晉代著名女書家衛(wèi)夫的書法之后,女書家在風格與創(chuàng)意上的欠缺,而董陽孜的出現(xiàn)是令人振奮的,延續(xù)了女性藝術家繼續(xù)向深邃的傳統(tǒng)作無止境探索的希望。
《穿墻透壁:剖視中國經(jīng)典古建筑》
作者:李乾朗
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國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筑學者李乾朗追隨梁思成的足跡,踏訪考察中國各地古建筑,并用X光一樣的透視眼凝視古建筑,用手繪將建筑一一“解剖”,把其中甚為精妙的部分展露出來。本書匯集了作者30余年的研究精華,以“190幅建筑解剖圖+900余幅實景照片”,重點解讀72座著名建筑,涵蓋從唐代至明清各個時期的典型樣式,覆蓋佛寺、佛塔、石窟、喇嘛寺、道觀、宮殿、城池、陵墓、民居、園林、橋梁等17種建筑類型。
通過對建筑的歷史背景、規(guī)劃布局,以及梁架結(jié)構(gòu)、斗拱布局、裝飾彩繪等的深入剖析,讀者不僅能體會古建筑藝術令人驚艷的空間美感,更能掌握閱讀建筑的基本語言,從古老的建筑中聆聽歷史的回響。
《安岳》
作者:王南、袁進釗 著
朱朝暉 攝 馮棣、冷婕 等測繪
出版社:四川美術出版社
出品方:讀庫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
安岳石窟的建造和修繕從五代、唐宋延續(xù)至明清,石窟東傳中國過程中,在歷史和地理上都起到樞紐作用?!栋苍馈肥亲x庫“石窟史詩”系列第一冊,為讀者介紹形象精美、氣韻超凡,堪與大足并立為巴蜀乃至中國石窟代表作的安岳地區(qū)石窟及造像作品,尤其對臥佛院、華嚴洞、茗山寺等八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了詳細介紹。
本書每章介紹安岳一處“國?!痹煜窕蚴呷?,從宏觀的布局、形制入手,逐漸深入到一窟一像的細節(jié),并輔以現(xiàn)場照片或?qū)I(yè)繪制的線描圖說明,彰顯石窟造像作品的藝術成就以及背后的石工、匠師的技藝與巧思,以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價值的方式,體現(xiàn)石窟藝術連接營造技術和文化觀念而形成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