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詩人劉天昭:文學是一個深刻的奇跡
來源:刀鋒時間(微信公眾號) | 趙浙東  2025年04月29日07:43

憑借詩集《變得厲害》,詩人、作家劉天昭被評為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年度詩人”。

劉天昭35歲時才開始寫詩。

在那之前,她在清華大學學習建筑,在《南方都市報》寫社論,出版過散文、自傳體小說,還寫了很多年博客。直到人生走到一個階段——“不知道為什么心里有一口氣在起伏”,寫作中也自然帶了跳躍和節(jié)奏,就分了行。

詩從劉天昭的指尖漏出,被寫在手機里,發(fā)在朋友圈、微博上,它們不追求章法形式,都是真情實感,“詩都是自然發(fā)生的,我只能等待,甚至無法等待,只能該干嗎干嗎”。

生活成了一張被不斷揉皺又展平的紙張,又像陽光穿過樹葉縫隙投射在地面上的斑駁光影,劉天昭的詩歌便藏在那些褶皺與光影里。

2021年,劉天昭的第一本詩集《竟然是真的》出版,其中收錄了她2014—2021年創(chuàng)作的91首詩。三年后,第二本詩集《變得厲害》面世,收錄了她2021—2024年創(chuàng)作的106首詩。

兩本詩集共同構(gòu)筑起兩扇相對的窗,一扇指向世界的遼闊,一扇鐫刻私人的生活印記。

《竟然是真的》

劉天昭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8

《變得厲害》

劉天昭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藝文志eons,2024-8

生活與詩歌

劉天昭對自然、季節(jié)和氣候變化有著近乎本能的敏感。

在《這不是比喻》中,她寫道,“一到春天我就困倦/醒也醒不過來/醒來也不想動……春風一吹我就生病/骨也硬,肉也腫/又麻又疼,又燙又冷”。與春天相比,她似乎更喜歡秋季,在《不可能厭倦秋風》中,她說,“在語言的詭計中/我以為我已經(jīng)關(guān)閉了四季/我以為我厭倦而輕松/但是就迎來了秋風/來自樹木和天空/月亮和海洋/時間和宇宙”。她將地球稱為“偶然的星球”,而“獨特的四季”則是其中的神域。

季節(jié)和天氣在詩歌中如基調(diào)般的存在,這并不是刻意為之,而是生活在詩歌中的顯影,劉天昭本人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是這樣,那可能就是因為它們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也說不清為什么,年輕時候完全不在意的,后來漸漸就變成了這樣一個人,春風秋雨來到生命深處,像失憶的人偶爾仿佛想起了什么似的?!?/p>

春風秋風之間,劉天昭的詩安靜而蓬勃地生長著,這一創(chuàng)作軌跡與法國新浪潮導演埃里克·侯麥的電影風格有著某種程度的聯(lián)系。

侯麥作品《秋天的故事》聚焦中年人的情感故事。(圖/《秋天的故事》)

“我很喜歡侯麥,看過他的五部電影,雖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一直想要重新看卻一直沒能夠,但他帶給我的印象依然是強烈、明晰的。自己想象中應(yīng)該那樣拍或者那樣寫的東西,原來早就存在了,就是那種感覺?!痹谏畹脑S多縫隙、散漫又啰唆的話題中,劉天昭都能聯(lián)想到侯麥的電影。

在劉天昭的兩本詩集中,都各有一首關(guān)于侯麥的詩。在整理出版的時候,她一度有點擔心自己對侯麥的理解不同于文化共識——她覺得自己不懂電影也不了解那些共識——但她仍然覺得自己的詩基于某種誠實,于是就把那些詩放在那里了。

劉天昭的詩歌無遠弗屆。在詩集《竟然是真的》里,她會描寫自己在天貓超市購買敘利亞香皂的經(jīng)歷(《敘利亞香皂》);在公園散步時,她會“想象自己去倫敦/走在卡姆登街上”(《又熱又霾的禮拜天下午》);也會在汽車路過公園時,“看見初夏樹林中的野草地/飄飄地想到俄國風景畫”(《拒絕成形的日子》)。

生育讓劉天昭的生活處境天翻地覆,整個人也發(fā)生很大變化。詩集《變得厲害》中,鏡頭常常掃過廚房的灶火和育兒的瑣碎細節(jié)?!斑@種變化不僅說不清楚,我對它的體會也都是片面、模糊的。不過(生活)肯定不只是收縮,它也打開了另外一個很大的空間?!眲⑻煺堰€在慢慢體會這種變化。

在稠密中年,與AI對峙

在《變得厲害》中,劉天昭更多地描寫了關(guān)于衰老的感受,“竟然是磅礴的”“轉(zhuǎn)眼便是不用質(zhì)疑不可回避的衰老,沒有界限……心靈不知何時割斷了繩索,也許是獲得了解放——不怎么記得過去的自己了”。

她形容中年女人的時間,“就像一碟兒醬,誰都來蘸一下子”(《醬》);也偶爾用年輕的目光回看自己,“享受那驚奇/而并不真的回憶”(《不年輕的女人》)。更多的時候,她“將此刻作為稠密中年的縮影儲存起來”(《天氣》)。

“作為中年人,我最深的變化可能在于,真的相信了人生有限。就(會)很珍惜,有時候難免著急,怕來不及。隨著自己越變越小,世界也越變越大、越深,變得更有真實感也更神秘了?!眲⑻煺堰@樣形容“稠密中年”給自己帶來的變化。

然而,AI“忽然巨人般踏入現(xiàn)實”,攻城略地,擊穿私人生活。在劉天昭的詩中,也有不少對于大數(shù)據(jù)、算法、AI攻克人類意識的擔憂。

她敏感地意識到當下的某種新常態(tài),“意識/可能是人給自己訓練的AI”(《涌現(xiàn)》),“更多的人正在/變成AI,AI已經(jīng)不必變成真正的人”(《太快了》),而在這個技術(shù)狂歡的時代,她用詩歌與自我意識固執(zhí)地維持著一片自留地。

“我一直對‘意識’感興趣。我自己意識過剩,意識活動和對意識活動的意識都比較放縱。有種說法是,意識是物理主義要攻克的最后的堡壘。我當然希望攻不下來,但是很不放心。在ChatGPT出現(xiàn)之前,我已經(jīng)帶著強烈的熱情和愚笨的頭腦讀了一些這方面的書,本來覺得也許還可以在這個堡壘中再喘息一段時間,但是忽然聽說算法可能即將呈現(xiàn)出意識,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意識顯然在原則上是可還原的——這個事情對我來說太重大、太本質(zhì)了?!?/p>

“原來生活來自文學?;蛘哒f文學/基底于生活如同數(shù)學基底于物理世界/原因不明,并且包含奇異的跳躍”——在《出租車帶我經(jīng)過我從未去過的街區(qū)》這首詩中,劉天昭道破生活與文學的玄機。

上海街頭的出租車。正如劉天昭的詩所寫,“出租車帶我經(jīng)過我從未去過的街區(qū)”。(圖/Unsplash)

在劉天昭看來,一直以來,她的寫作都是因為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某種必要性:“是首先看見了有一團可以寫,甚至是必須寫的東西在那兒了,然后才寫。我現(xiàn)在相信自己是一個作家,但是并不能為了寫作而寫作,也不能為了寫作而生活。寫作是很幸福的,盼望還是盼望的,但是差不多也只能依靠命運的饋贈?!?/p>

“另一方面,在一個更抽象的意義上談?wù)撐膶W,我覺得它是一個深刻的奇跡。文學,或者說敘事,它是對不可讀取之物的讀取,是把存在變成‘存在的鏡像’的魔法,然后讓這一切都變得可以使用,并且變化、繁衍。在那首詩(《出租車帶我經(jīng)過我從未去過的街區(qū)》)里,文學的意思可能接近于對人生的自覺,那種意識塑造了生活?!松@個概念,就是文學的創(chuàng)造物。”劉天昭說。

“我接受了命運”

《新周刊》:你為什么會在35歲開始寫詩?詩歌帶給你最大的意義和快樂是什么?

劉天昭:我在寫詩之前寫了很多年博客,后來在寫作中自然帶了跳躍和節(jié)奏,就分了行。至于為什么寫博客,雖然寫得不好,但是還是可以說,那原因可能跟“為什么世界上會有文學”一樣。

后來有一次,我感覺到心里有點什么可以寫,但是好像不寫也沒關(guān)系。有一個自由意志的縫隙?,F(xiàn)在說起來,我想是因為我接受了命運,或者說找到了命運,因此自由了。這說起來太復雜了,可能跟看見季節(jié)什么的都是一回事兒。

《新周刊》:在《我奶奶》這首詩中,你提到自己的奶奶,“一個不識字的知識分子/一個命運教出來的自由主義者’,你說“她不寫作/她不需要寫作”。你覺得什么樣的人需要寫作和詩歌?

劉天昭:我想象我奶奶晚年是與命運合體的人,充盈混沌,無所外求。我想寫,主要是因為寫作的體驗本身特別高能、特別快樂。另外,它也有點像生活的果實,對流逝的回饋,有一年年終的時候我從頭看了一遍這一年的詩,像一種盤點,也很高興。

4月18日,在2024年度刀鋒圖書獎榮譽典禮現(xiàn)場,劉天昭發(fā)表感言。(圖/新周刊)

《新周刊》:你在《不妨化個大濃妝》中說:“作女人是件滑稽的事/作男人也是”。身為女人的方方面面(作為家庭主婦、作為母親、作為劉天昭),你所感受到的禁錮和負面因素多一些,還是樂趣和自由多一些?

劉天昭:女人是和男人相對的詞,我只有在面對一個想要與之建立男女關(guān)系的男人的時候,才有強烈的自己是女人的意識,但是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不怎么想得起自己是個女的,也不怎么從性別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那首詩也不是在講性別,而是在講角色,角色與生命的關(guān)系。

《新周刊》:在《變得厲害》中,你多次提到年齡與衰老,但幾乎從沒談?wù)撨^死亡。在你這個人生階段,死亡應(yīng)該已經(jīng)成為無法回避的話題,為什么死亡沒有進入你的詩歌之中?

劉天昭:我不知道為什么我沒寫過死亡,我經(jīng)常覺得那些詩并不是我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