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松:科幻的十三個關鍵詞
一、高概念 第一個關鍵詞是“高概念”。
-
李云雷:打造當代通俗文學經典
核心閱讀 嚴肅文學也可寫得通俗,通俗文學亦可成就經典,大眾性與藝術性的融合才是文學的理想境界 當前我國通俗文學發(fā)展呈現出勃勃生機,顯示出巨大優(yōu)勢:一是創(chuàng)作者與讀者數量巨大,二是類型的成熟與多樣化,三是代表性作家作品不斷涌現,四是與讀者充分交流互動 如何突破固有模式,融入個人獨特創(chuàng)造,考驗著一個作家的本事和膽識。
-
重讀韓松《醫(yī)院》:在鬼魅徘徊之地
原標題:在鬼魅徘徊之地——重讀韓松《醫(yī)院》 科幻作家韓松的長篇小說《醫(yī)院》,不僅有著獨一無二、無法模仿的個人風格,同時也如懸棺一般封存著我們的社會記憶。
-
張勁碩:別忘了,今年是鼠年
張勁碩,博士、研究館員。
-
疾病書寫與科幻的本質特征
自從文明誕生以來,人類始終面臨自然的威脅,地震颶風大雪火山可以遠遠避開,疾病卻始終與我們如影隨形,直到現代科學出現之前都無法窺其究竟,所以成為“生老病死”中重要一面。
-
《記憶偏離》:現實的偏移即是幻想的起點
《記憶偏離》 作者:吳楚 作家出版社 2019年12月 202X年,一種詭異的“記憶綜合癥”在沿海Y市爆發(fā),患者發(fā)病后會出現“記憶偏離”:患者的記憶與“客觀真實”存在極大偏差,而所有患者的記憶世界都是互通的。
-
人工智能文藝創(chuàng)作的“限高架”:非生命性的擬幻象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是研究開發(fā)用于模擬、延伸、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的一門技術科學。
關鍵詞:  人工智能文藝創(chuàng)作2020-03-24
-
陳楸帆訪談: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陳楸帆是最早打入美國科幻雜志的中國作家之一。
-
《中央星站》:獻給多元文化的未來之詩
原標題:身份、空間和血統(tǒng):獻給多元文化的未來之詩——拉維·提德哈《中央星站》評論 《中央星站》 作者: [以] 拉維·提德哈 譯者: 陳陽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11月 “她的名字消失了,就像鑰匙和襪子消失了一樣。
-
從明天起,關心花草和樹木
平日里接觸的多是專業(yè)論文,習慣了冰冷的文字,那些幼年甚至青年的淡然恬適的氛圍都遙遠得不能想象了。
關鍵詞:  《植物讓人如此動情——枝言草語》《植物讓人如此動情——植物哲學》書評2020-03-19
-
科幻小說中的流行疾病
傳染病是科幻作品中的常見題材。
-
荒誕未來主義的敘事歷險
《人形世界:異人行》 作者:七馬 青島出版社 出品:火星小說 2019年7月 引言 網絡幻想小說《異人行》原載于“火星小說網”,實體書由青島出版社于2019年7月出版,它是青年作家七馬正在進行的“大圖景奇幻小說”《人行世界》系列創(chuàng)作計劃中的第一部(第二部名為《癡人行》,目前也在“火星小說網”連載)。
關鍵詞:  《人行世界:異人行》書評科幻2020-03-17
-
發(fā)現中國科幻的那些閃光點
初見宋明煒老師,是2010年7月在上海復旦大學的新世紀十年文學研討會上。
-
在類型夾縫中尋找新突破
《人間棄子》 作者:盛興 北京日報出版社 出品:雁北堂 2019年10月 隨著這兩年的科幻熱,越來越多的類型文學作者投身到科幻寫作的行列。
-
江波訪談: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在筆者看來,江波老師是個標準的理工男,認真,邏輯,自省。
-
《摘星》:元素堆砌的推理科幻
原標題:元素堆砌的推理科幻——長篇科幻小說《摘星》評論 《摘星》 作者:付強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年8月 高云所在的Dust小隊接收到一個任務——穿越九千萬光年之外的蟲洞,在晶體組成高等文明的守護下,把一顆名為Paradox(悖論)的“行星”偷回來。
-
局促的宇宙,狹隘的英雄
作者: [美] 威爾·麥金托什 譯者: 王焱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未讀出品 2019年7月 弗勒抬頭看著摩天大樓,盯著那面陡峭的高墻看,他感到頭暈目眩,還有點兒惡心。
-
“十七年”科幻:從幻想到現實的中國速度
“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總是與各種既定的標簽捆綁,使得“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深陷于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泥沼中,逐漸顯現出被塵封的“孤島”感。
-
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王晉康 問答 1.科幻作家眼中如何看待瘟疫? 王晉康:疾病包括傳染病是人類不可豁免的痛苦,不管醫(yī)學如何精進,人類都得永遠與其相伴。
-
打開生命奧秘的上帝之門
NCP、RNA、DNA、SIRS,此類生命科學名詞成了近期的高頻詞,大眾似乎都在上著科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