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評論集 >> 正文

《詩歌藝術論——全國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9)

http://marskidz.com 2012年12月24日14:22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研究部 編

  當然,這是假想,我們把文學理論家的困境放到了蘋果和梨以及各種變種產(chǎn)品的身上。

  “這是什么?”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最好少提這個最簡單的問題。而在詩壇,許多論詩者,他們所定義的詩,幾乎包括了文學、語言學、哲學、倫理學、禪宗、心理學……諸種領域,唯一沒談到的就是:“除了外在分行的形式之外,詩到底是什么?……”

  詩之我見

  李發(fā)模

  詩歌走到今天,表現(xiàn)手法多元,是好事。好在何處?是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詩的無限的豐富性。尤其是在中國文學轉型期,詩歌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在文學領域中起到了先鋒和促進作用。在經(jīng)濟大潮中,詩歌堅持“清貧”和“清純”,在民間和網(wǎng)絡中,保持一種生命的立場,在生活現(xiàn)場,給世人一種新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詩歌“病”了。病在何處?點滴的“我”、輕浮的“痛”、自以為是的“清高”、不負責任的“扯淡”……將詩歌“玩”成文字和技巧乃至口水話的空殼,摸不到“心的跳動”,偽詩泛濫成災。

  詩之病,一是“詩離人遠去,人離詩遠去”;二是在“自我”圈里把“你”和“他”劃在圈外,畫地為牢;三是一哄而起的“惡搞”,真正意義的詩歌日趨貧乏與蒼白;四是某些詩人、編輯、選家和詩評論家各玩“花招”,既玩弄和誤導了讀者和初學寫詩的作者,又把詩歌推到了邊緣,越來越遠離賴以生存的土地和人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在危害中國詩歌的未來。

  原因在哪里?一是詩歌對人與自然的生存關懷和生命意識的缺失;二是人間有好詩,是某些選家沒發(fā)現(xiàn)甚至有偏見;三是主導媒體沒能理直氣壯地傳播;四是詩與時世的變化不發(fā)生關系,不關心民生與社會的發(fā)展,詩歌通往讀者和世人的通道被“游離、脫離、漠視”的泥沙堵塞了。是的,詩是主觀的創(chuàng)造,詩中詩人主觀的滲透,本我的存在與發(fā)現(xiàn),本身就源于社會和獨具民族文化的本質特征。但問題是一些詩歌沒有了生命與生活的痛感,缺少真誠、真實與真知灼見,重技巧性寫作,漠視人類良知,在題材的選擇、語言的凝煉、哲思的追求上缺少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

  詩是很真誠而樸素的,真正優(yōu)秀的詩歌是充滿大愛的。有人問我,何謂詩的立意與詩人該站的高度?我說,只要與民心等高并與之貼心,知天高地厚那就是“高”。詩能與時速共跑且能在轉彎之時勇于擔當負重前行,喊一聲“吭唷”或“啊嗬”,那就是詩的聲音。有人說,詩人是站在上帝身旁傳達旨意的人。我想說,上帝是什么?天意!天意是什么?是人與人與自然和睦相處。離天意最近的地方,就是離土地和人心最近的地方;那也是緊貼人類靈魂和世界利益最親近的地方。貼近生活,靠讀者近些,也就貼近了天意也貼近了詩歌。

  新時期以來,就詩與時事而言,老一輩的創(chuàng)作是“我不怨恨”,朦朧詩時期是“我不相信”,繼而是“詩到語言為止”和“我就是我”……現(xiàn)在是“詩要回家”而非“返歸叢林”一絲不掛。詩是詩人靈魂自由的絕唱,要取得這“自由”,我看過一位詩人的心得,其大意是,詩人一要做“潛水者”,即潛入蕓蕓眾生之海洋的秘密深處,去尋找高尚的、可給人類帶來暖意和生存下去的陽光。二要做“鉆探者”,就是去探索人類靈魂和良心的秘密,對天與人、生與死作出自我獨到的見識,引領人類與自然更好更和諧地生存。詩歌通向人心和世界的通行證,就是詩人首先要以自己的勞動、學識、閱歷、睿智、發(fā)現(xiàn),幫助世人減壓,擺脫束縛,從而打開通向相親相愛和奮發(fā)向前的通道。如此,這世界就會跑過來擁抱你。

  有文章說,在當今,許多人把這世界當作大痰盂,還在之上貼出“禁止隨地吐痰”的標語。聯(lián)系到我們詩壇,除了一些口水詩的隨地吐痰,還有人在打打殺殺的“叢林原則”中殺戳道德這個最低標準。忘了人是社會的人,詩歌進入讀者內心,也就進入了一種社會評判價值。因之,詩歌要遵從人類生存和生活的法則,即愛和被愛,從互助到互愛這個“社會原則”。而于這個原則之內,詩歌,作為招魂的藝術,凝煉的每字每行都是人之生命血液的流淌,從內心出發(fā),在宇宙精神中獨往來。詩之標準是什么?正常;正常是什么?知行合一。何為知行合一?就是詩歌要扎根泥土,彎下腰,就像躬耕的老農收獲低垂的谷穗,給人以精神營養(yǎng),又能讓人在人生的冬天感到溫暖。

  詩,是生命與生活的痛感與愉悅。

  知行合一,亦即繼承與創(chuàng)新。何為繼承?我說,你看那孝敬之“孝”字,老字開頭,子字承接,就像一把血脈的鑰匙。以它,可以打開做人作詩的時空與境界。孝順而知敬畏與感恩,從先賢那兒認祖,到“無為”那兒得“道”。道是什么?你看那“道”字,之上兩點在天是日月,在地是水火,在人是身心;而兩點之下是“一”,即萬事萬物和從一而始、乃至一切運行的規(guī)律。再之下是“自”我之自知自悟,讀“道”,亦即智慧與悟性;再加一走“之”踐而行之為“道”。我們當今的詩歌,“坐而論道”多多,“行而論道”稀缺。我們還缺那“儒”字的內涵,即“人”“需”什么?那“佛”字的深意,即“人”先要斬割其“弗”是人的邪念與隨心所欲,知其“果”之“因”是因言行之“因”而得其“果”。再加上那“道”,寫詩做人,實際上是于當今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詩人的先進性和個人性需要融入世界面向未來的價值觀。時代需要大作品也需要靈動小巧的好詩。探討詩的本質特征和時代精神,需要的是清新之風與鮮和之氣。

  有人說詩歌是“血的蒸氣”,詩應找回落在時代后面的“靈魂”,我很贊成這說法。我們都在講“詩學”,而真正的詩學,就是要學會尊重他人,克制自己,學會以詩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給人以安寧。

  當今,世界正從“物欲”轉身進入“身心”的價值時代,這時代不聽“抱怨”甚而“咒罵”,需要的是承擔,靠的是詩人人格的實踐和詩的質量。詩歌是一個民族最后的良心,對詩沒有敬畏之心的寫作,先鋒、經(jīng)典、多元、包容就會形成一個怪圈。圈內熱鬧,圈外冷清。該怎么辦?我認為,一要去“偏見”,二要去“沉悶”,三要“通風”,四要防“老化”,五要跳出“圈子”,六要貼近“生存的土地和人心”。藝術本身沒有最完美的藝術,都有殘缺和遺憾。所以我們詩人之間,穿旗袍的別罵穿中山裝的,穿短裙的別罵穿農民裝的。當今詩壇最需要的是生活與寬容。生活即食、色,寬容即和諧。我們活著,我們寫詩,活著不容易,寫詩是熬心血。尊重前輩,呵護新人,讓詩在我和我們之中,亮出我們?yōu)榈懒x值班,腰系人間煙火色的詩人身份證,給這世界一種新的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

  詩歌在我這里

  李松濤

  我歷來看重文字的意義。我覺得,詩人無論何時都要真誠地歌唱,只有這樣,作品才會清晰地留下不同時代里不同的生活印記和精神軌跡。

  我想把“詩人”二字分開解析,對“詩”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表現(xiàn)才華;對“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表現(xiàn)良知。那么,在我看來,詩人最寶貴的品格則是“用才華表現(xiàn)良知”。所謂創(chuàng)作,說到底不過是詩人作家對以往文化成果反芻后的個性整合。在摧毀與重建中駐足,在放棄與堅持中行走,一個詩人的前途在自己前方的荊棘叢中,絕不在別人的腳窩里。赫伯特在談到詩人的任務時曾經(jīng)這樣指出:“從歷史的災禍中至少得拯救出兩個詞:正義與真理!睂υ姼饔欣斫獠⒎菈氖,這保證了藝苑色彩斑斕的多樣性。誰都看得清楚,中國新詩在一條崎嶇的路上行近百年,不時面臨方向性拐點,經(jīng)過某種變革的陣痛,我認為時下的詩壇越來越接近正常,比如有人強調頭腦,有人強調胸懷,有人強調肝膽,還有人強調下半身,——自上而下,熱衷什么的都有。成熟的詩壇,應該是多種聲音交響的薈萃之地。

  那么,詩與詩人在我這里究竟是一種什么形態(tài)呢?

  我的長詩《 無倦滄桑 》中恰好有一段相關的論述:

  詩人,不是能對人生

  刪繁就簡的智者——

  沏一壺清茶,斟一杯恬適,

  坐看別人匆忙。

  眉毛,是情緒的小道具,

  無足輕重卻高高在上,

  對酸甜苦辣它沒有發(fā)言權,

  ——不少人恰是社會的眉毛。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