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評論 >> 評論集 >> 正文

《詩歌藝術(shù)論——全國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34)

http://marskidz.com 2012年12月24日14:22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研究部 編

  沒有一個

  隕

  蝕

  等你的第一聲呼叫

  拋在我頭上的全部月亮

  張若虛的

  王昌齡的

  李白的

  蘇軾的

  一齊墜落

  天空是你的

  第一個月亮 由你升起

  ( 任洪淵《 第一次命名的新月——給女兒TT 》 )

  關(guān)于月亮的詩篇,從古到今數(shù)不勝數(shù)。張若虛、王昌齡、李白、蘇軾等眾多名家高手都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不少作品我們都能夠背誦。但在詩人任洪淵眼里,關(guān)于月亮的最美的最有生命力的詩篇,不是張若虛、王昌齡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李白、蘇軾創(chuàng)造的,而是他女兒創(chuàng)造的。小姑娘面對月亮的一聲呼叫,是最新鮮的最有生命力的詩,它使古代一切關(guān)于月亮的描寫顯得陳舊,全部墜落。

  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陌生化,可以分為局部陌生化和整體陌生化。局部陌生化是指一首詩中的某些詞語、某些句子、某種意象給人以新鮮超常的感受。而整體陌生化是指,某一首詩雖然就局部意象或其中詞句看似乎沒有奇特之處,但由于獨特的敘述方式或結(jié)構(gòu)排列方面的非同一般,從而造成一種整體上的陌生化效果。當然,在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中,局部陌生化和整體陌生化有時是交織在一起的。這里,我不可能窮盡所有的陌生化表現(xiàn)形式,只就我自己感受比較深或考慮比較成熟的幾個方面與大家作一番交流。

  ( 一 )詞語的活用、妙用

  詞語的活用、妙用可以帶來陌生化效果。這可以說是局部陌生化。

  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尤里·梯尼亞諾夫說:“詞沒有一個確定的意義。它是變色龍,其中每一次所產(chǎn)生的不僅是不同的意味,而且有時是不同的色澤。”文學作品的語言不同于生活實用語言,詩歌的用詞用語更是如此。

  漢字來自古老的象形文字。漢語相對于拼音文字來說,更具有它自身的魅力。許多漢字本身很形象,很能說明問題。比如“雨”、“雪”、“山”、“月”這樣的字一出現(xiàn),馬上會使人聯(lián)想到它們的形狀,使人仿佛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之中。這就是詩意,是最基礎(chǔ)的詩意感受。漢語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詩性思維。漢字是很適合寫詩的一種文字。

  漢字是一種富于詩意的文字,還表現(xiàn)在,漢語詞匯的豐富性,以及詞的多義性、不確定性。一個詞有多種多樣的用法。它們在詩里的用法,有時你想都想不到,你只能體會它的妙處。這就是陌生化,是詞的靈活運用帶來的。中國詩里有許多名篇、名句,也有許多名詞、名字(

  有名的、令人稱道的詞和字 )。如:

  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白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宿建德江 》 )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維 )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王維 )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杜甫《 旅夜抒懷 》)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杜甫《

  秋興 》其一 )

  春深杏花亂。( 儲光曦《 釣魚灣 》 )

  至于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宋祈“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等,更因王國維《

  人間詞話 》的欣賞而廣為人知。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的人留下的詩不多,甚至只有一首,但由于其中一兩個詞用得出色而流傳千古。如唐代詩人王灣,洛陽人,留詩不多,但他的《

  次北固山下 》歷來為人稱道,原因在于詩里有好的句子:“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倍@好句子又是由詞的妙用造成的。

  以上所舉,都是唐宋詩人的例子。而實際上中國古代詩人煉詞煉字的現(xiàn)象早已存在。如: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

  )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謝靈運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 )

  下面講新詩中的例子。中國詩歌注重煉字、活用詞語的傳統(tǒng),也為現(xiàn)代詩人所繼承,F(xiàn)代新詩中活用詞語造成陌生化效果的,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在某些當代詩人那里,詞的選擇與妙用已成為一種自覺的藝術(shù)追求。詩人任洪淵在他的一篇文章《

  找回女媧的語言 》中曾說,他要“給名詞第一次命名”,“給動詞第一動力”,要“還原形容詞的第一形容”,他還要“還數(shù)詞以無窮數(shù),還量詞以無限量,讓連接詞組合新的結(jié)構(gòu),讓前置詞把世界置于新的時空”,充分表明了詩人“詞不驚人不罷休”的陌生化藝術(shù)追求。請看幾個例子:

  云的一半滴成巫山雨

  從宋玉的青春濕到我的青春

  ( 任洪淵《 長江 》 )

  他 被閹割

  成真正的男子漢 并且

  美麗了每一個女人

  ( 任洪淵《 司馬遷的第二創(chuàng)世紀 》 )

  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光芒中

  天開始一個勁地高

  海開始一個勁地闊

  藍水兵

  你便一個勁地藍

  ( 李鋼《 藍水兵 》 )

  寫詩的時候,可以考慮多使用動詞。在詩人的遣詞造語中,動詞被認為是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動詞最能體現(xiàn)詩的靈動,也最能體現(xiàn)詩人生命和情感的涌流,多使用動詞也有利于形成干凈、簡潔的文風。當你感到現(xiàn)有動詞不夠用時,可以想辦法把別的詞轉(zhuǎn)化為動詞。

  相形之下,形容詞被認為是蒼白無力的詞性。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在《 詞義的變化 》一文中,曾談到詩歌運用形容詞所造成的弊端。他說:“在將修飾語(

  多由形容詞充任 )用俗了的文風中,這些定語在它們的使用意義中,即成為傳統(tǒng)用法,已不起什么積極作用!本褪钦f,形容詞的堆砌、濫用已無新意可言,已成為慣;。托馬舍夫斯基舉例說,19世紀20年代的詩歌中出現(xiàn)“姑娘”一詞時,往往用“年輕的”、“溫柔的”,或者“親愛的”作修飾語。而這樣的修飾語幾乎對所有的姑娘都適用,所以根本達不到陌生化目的。

  但是,如果把“親愛的”這樣的修飾語用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shè)計師鄧小平身上,而且稱鄧小平為“親愛的孩子”,那效果可能就不一樣。我這里不是說笑話,簡寧的《

  小平,您好! 》就是這樣做的。這首詩出現(xiàn)在80年代的《 詩刊

  》上。它以新穎的視角,陌生化的言辭,帶給人非同一般的感受,堪稱新的時代背景下領(lǐng)袖題材詩歌的新收獲: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