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讀《涼州詞》:王翰筆下的“醉”與“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
重讀《孔乙己》:咸亨酒店的格局
一 《孔乙己》在發(fā)表的時候有一篇“附記”,魯迅先生在那里稱它是一篇“很拙的小說”。
-
重讀《山鄉(xiāng)巨變》:在美學風格的背后
原標題:在美學風格的背后——《山鄉(xiāng)巨變》的成就與成就中的問題 一、閱讀中被“閃了一下”:“山鄉(xiāng)巨變”,到底怎么“變”的 讀周立波寫于1956—59年之間、反映其故鄉(xiāng)湖南益陽鄉(xiāng)村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山鄉(xiāng)巨變》1,自覺不自覺,會把同時期柳青寫關中平原鄉(xiāng)村合作化運動的《創(chuàng)業(yè)史》、李準寫河南鄉(xiāng)村合作化運動的多篇小說在心里做個對照。
關鍵詞:  《山鄉(xiāng)巨變》重讀經典2021-12-06
-
重讀《阿金》:啟蒙的都市難題
《阿金》是魯迅《且介亭雜文》中的一篇散文。
-
重讀《小兵張嘎》:沉重而又辛酸的真善美
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桿槍,身穿白褂子,光著小腳丫;只有13歲,卻擅游泳、會爬樹、能摔跤,還愛咬人。
-
重讀《林海雪原》:甘灑熱血寫春秋
“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
-
重讀《狂人日記》:“聲”的類型學
原標題:“聲”的類型學:《狂人日記》與魯迅的語言觀 一、白話文體的“問題性” 1918年5月發(fā)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上的《狂人日記》標示了一連串“起點”。
-
重讀《登記》:舊故事如何長出新枝椏
《登記》,趙樹理著,工人出版社1950年版 《說說唱唱》,李伯釗、趙樹理任主編,1950年1月在北京創(chuàng)刊,1955年3月???,共出刊63期。
-
重讀《平凡的世界》:一部奮斗者的心靈史
路遙與陜北農民交談。
-
重讀《活著》:心理描寫的嬗變
原標題:心理描寫的嬗變:由“心理性”人物觀到“功能性”人物觀的敘事演變——以余華《活著》為例 摘要:余華的《活著》是20世紀90年代迄今的一個出版奇跡,也是當代文學閱讀史、接受史上的一個作家作品個案的影響力奇跡。
-
重讀《平凡的世界》:王滿銀如何參與文本建構?
原標題:《平凡的世界》中的王滿銀形象重釋 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講述了1975—1985年期間中國城鄉(xiāng)“交叉地帶”[1]發(fā)生的改革和故事。
-
重讀《阿Q正傳》:痛感的消失與恢復
原標題:痛感的消失與恢復 ——以《阿Q正傳》為中心 按照《〈吶喊〉自序》的說法,因為幻燈片事件的刺激,魯迅決定棄醫(yī)從文,人生追求由救治病人的疾苦轉向改變國民的精神:“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
重讀《摩羅詩力說》:魯迅的文章觀
原標題:《摩羅詩力說》與魯迅的文章觀 魯迅留日期間(1902—1909)以令飛、迅行等筆名在中國留日學生所辦的刊物《河南》上先后發(fā)表了《人間之歷史》(1907年第1期)、《摩羅詩力說》(1908年第2—3期)、《科學史教篇》(1908年第5期)、《文化偏至論》(1908年第7期)、《裴彖飛詩論》(1908年第7期)、《破惡聲論》(1908年第8期)等以文言寫就的論文。
-
重讀《荷花淀》:革命抒情美學風格的誕生
1936年,二十三歲的孫犁離開家鄉(xiāng)安平,來到河北省安新縣同口鎮(zhèn)。
-
重讀《故鄉(xiāng)》:懷著“希望”前行
原標題:魯迅先生:懷著“希望”前行 在魯迅小說中,《故鄉(xiāng)》無疑是影響廣泛的一篇。
關鍵詞:  重讀經典董炳月魯迅《故鄉(xiāng)》2021-09-27
-
重讀《狂人日記》《藥》和《阿Q正傳》:“五四”新文學,到底“新”在哪里
如果我們將“五四”新文學的特點,簡單概括成:一、白話文創(chuàng)作;二、相信科學民主,批判禮教吃人;三、憂國憂民,啟蒙救亡;四、接受進化論等西方思潮,那么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五四”與晚清文學的關鍵性區(qū)別在哪里? 第一,白話文創(chuàng)作,除了鴛鴦蝴蝶派的《玉梨魂》外,大部分晚清重要的小說都已經在使用白話文,李伯元、劉鶚等人的文學語言,和“五四”小說沒有本質區(qū)別;第二,啟蒙救世,梁啟超從理論到實踐,早就開始了“五四”憂國憂民之路。
-
重讀《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革命時代”的詞與物
原標題:《“革命時代”的詞與物——重讀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在魯迅存世的諸多演講[1]中,《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以下簡稱《魏晉風度》)以篇幅長、學術性強、完成度高等特點[2],引發(fā)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  重讀經典《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魯迅研究2021-09-13
-
重讀《阿金》:魯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原標題:《阿金》與魯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引言 魯迅筆下的女性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長發(fā)女子(持守傳統(tǒng)道德的舊女性),其結局是成為家庭和宗族勢力的犧牲品,或辛苦地度日,或被吞吃;另一類是剪發(fā)女子(也就是受了啟蒙,懂得平等自由的新女性),其結局是走投無路,即使嫁人,也不免“苦痛一生世”[1]。
-
重讀《野草》:以詩為文的文體藝術特征
原標題:"以詩為文"與魯迅《野草》文體的藝術特征 一 中國古典詩歌文體的現代轉型,是與小說、戲劇、散文同步的。
-
重讀《紅日》:戰(zhàn)爭小說宏大敘事的奠基之作
《紅日》初版本(平裝) 孟良崮戰(zhàn)役發(fā)生在我的故鄉(xiāng)山東沂南縣西南山區(qū),所以在諸多紅色經典作品中,我對以這次戰(zhàn)役為背景的長篇小說《紅日》情有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