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確立文學批評的“對話性”
1985年8月15日《光明日報》刊載何志云的《生活經驗與審美意識的蟬蛻——〈小鮑莊〉讀后致王安憶》和王安憶的《我寫〈小鮑莊〉——復何志云》。
2018-07-10
-
寓言應有其一席之地
寓言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許多寓言故事,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
2018-07-09
-
文學本土化的本體價值與實踐困境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本土化”這個概念是在全球化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2018-07-09
-
謝尚發(fā):糟糕的批評,是用自我趣味來堵塞更為開闊的認知
對于文學批評,人們總抱著各種各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之,尤其是當下這個時代,從未見過文學批評如此活躍,以至于幾乎與創(chuàng)作齊頭并進了。
2018-07-06
-
“變則通,通則久”:關于“現(xiàn)實主義文學40年”的思考
大變局中的社會現(xiàn)實與文學“使命” 經過40年的文學實踐之后,人們再次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現(xiàn)實主義上。
2018-07-06
-
“接地氣”不等于“現(xiàn)實性”,反思文學理論有待商榷
本報第1608期刊發(fā)了趙憲章教授的《“上手性”:文學理論的價值參照》一文。
2018-07-05
-
重申故事的德性與故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轉化
近年本土語境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小說的“故事轉向”,首先是呼應了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訴求,也呼應了當下中國人新的生活狀況。
2018-07-05
-
探索可能的含義“缺口”——現(xiàn)代詩的理解與追索
對現(xiàn)代詩的理解隱含著對原文本“專利”的尊重,而闡釋則是留給接受者的“最惠國待遇”。
2018-07-04
-
文學重新煥發(fā)生機了嗎?
我國文學近些年獲得了更加廣泛的關注并呈現(xiàn)出迅猛的發(fā)展勢頭。
2018-07-04
-
拒絕虛偽
散文能否虛構?這個問題在散文界和評論界一直爭論不休。
2018-07-04
-
潘向黎:南人上來歌一曲——關于寫作的一些閑話
為什么還在寫呢?因為終究還是盼望,和那些同時代的寫作人,拋開皮囊和日常,在文字的世界、在靈魂的巔峰相逢。
2018-07-04
-
真實的特性和力量
什么是真實,真實的對象就是跟客觀存在相符合的對象。
2018-07-03
-
當代文學批評的歧途與未來
01 法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蒂博代(1874—1936)指出,“沒有對批評的批評就沒有批評”,沒有批評的批評,批評本身就會停止或者死亡。
2018-07-03
-
以新語言和新思維喚醒民間故事
近年來,講好中國故事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2018-07-03
-
在所有脊背發(fā)涼的時刻
作者的族裔、性別,只是給作品帶來多樣性,而非評價的標準本身。
2018-07-02
-
批評,流動的自我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在批判世界,其實世界就是我們的一部分。
2018-07-02
-
四種閱讀時間及其美育意義
敘事學在區(qū)分故事時間與敘事時間的基礎上對小說文本內的時間建構進行深刻的剖析,其理論成果相當豐富,但對閱讀時間卻有所忽略。
2018-07-02
-
文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文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
2018-07-02
-
文化記憶、歷史敘事與文學批評
對我們生活或訪問的城市是否有獨到的感知和藝術發(fā)現(xiàn),這是判斷一個詩人的標準。
2018-06-30
-
從“惡作劇”到“抖機靈”
任何夸大當今時代特殊性的論調,都冒有淪為歷史笑柄的風險。
2018-06-29